辅导作业发火,事后总后悔:为什么父母明知打骂没用,却控制不住

文|凝妈悟语

夜深人静时,你是否也曾后悔对孩子发过的火?

那个熟睡的小脸上还挂着泪痕,而你心中充满自责与困惑:明明知道打骂不对,为什么还是控制不住?

可下一次,依旧会在某个瞬间情绪失控,让孩子成为自己负面情绪的 “出气筒”。

很多时候打骂孩子,并非孩子犯了多大的错,只是孩子一个小小的举动,恰好成了压垮自己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

同一个家庭,不同的孩子

有妈妈向我倾诉,女儿非常优秀,学习上从来不费心,辅导作业从来没有鸡飞狗跳。

但是儿子上小学后,简直是天壤之别,字词反复练习也做不到全对,数学题总是理解不了掌握不好,单元测试总是低于95分,还要被拉小群开小灶。

“每天辅导孩子作业就是一场灾难,看着孩子懵懵懂懂的样子,气就不打一处来,每天都会发火。感觉自己脾气都变得不好了,甚至连懂事的女儿都受到了牵连。”

其实,我也有同感。

大儿子上小学时一学就会,我们有大量的时间发展课外兴趣:英语、阅读写作、机器人、钢琴。

可到了二儿子这里,情况截然不同——写字笔顺不会、题目理解不了,很多知识点要重复两个月才能勉强学会,让人喘不动气。

真的不知道训斥了多少次孩子,甚至忍不住动手,可根本无济于事。

为什么我们明知不对,却控制不住?

有人说,父母打骂孩子是因为童年时自己也遭受过这样的对待,是一种行为的 “继承”。

但回想自己小时候,从未被父母打骂过。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很多父母明明知道打骂不对,却还是踏上了这条路呢?

1、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导致焦虑

我们对孩子怀有期望是人之常情。尽管不敢奢望孩子将来有多大出息,但还是希望他们的成绩能处于“第一梯队”,未来有更多选择权。

我知道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但是孩子好像“没有任何一方面是突出”的——吃饭不大行,学习进度慢,运动能力一般,动手能力差,连喜欢的画画也不出彩。

在现实面前,焦虑感还是会不自觉地涌上心头。

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焦虑源于我们对孩子未来的担忧。

我们担心孩子跟不上同龄人的步伐,害怕孩子未来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这种担忧逐渐转化为对孩子当下表现的不满,一旦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情绪便容易失控。

2、比较心理作祟

带过一个省心的孩子,就会不自觉地以为第二个孩子也能如此,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当现实和预期产生巨大差距,痛苦与不满便会油然而生。

更何况,周围优秀的同学层出不穷,老师会在群里表扬听写全对、书写工整、成绩满分的孩子,再看看身边的孩子,写字歪歪扭扭,写一会儿玩一会儿,态度“不端正”,自然非常生气。

评选三好学生、少先队入队也要投票,当自己的孩子因表现平平而没有资格参与这些时,内心的失落感会不断放大,进而将这种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打骂也随之而来。

社会比较理论表明,人们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己。当父母将孩子与更优秀的同龄人比较时,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进而增加育儿压力。

3、个人生活的失意转嫁

生活的不如意,往往会让成年人积累大量的负面情绪。

作为90年代的大学生,曾经的工作积极分子,现在却全职管孩子,做家务,想发展个人事业屡屡受挫,孩子也没有管得优秀,价值观全无。

再看看昔日的同学、同事发展得越来越好,巨大的心理落差转化为对自身无能的不满,这种强烈的负面情绪往往不自觉地转嫁到孩子身上。

根据心理学中的情绪转移定律,当人处于不良情绪状态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这种情绪转移到身边的人或事物上。

而孩子,作为家庭中相对弱势的群体,便很容易成为父母情绪转嫁的对象。

父母会把自己对生活的无力感、对自身价值的怀疑,转化为对孩子的苛刻要求。一旦孩子表现不佳,打骂就成了他们释放内心压抑情绪的“出口”。

4、缺乏有效的方法论

面对孩子的问题,很多父母并非不想好好解决,只是苦于找不到有效的方法。

尝试过耐心等待孩子成长,可激烈的学习竞争、紧张的教学进度,容不得太多时间慢慢等待。

渴望找到能快速改善孩子现状的 “短平快” 方法,却屡屡碰壁。

这种对现状的无力改变,本质上是父母自身能力的一种 “匮乏感”。

当父母无法凭借自己的能力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无法帮助孩子提升时,焦虑感会不断加剧。

在焦虑的驱使下,他们失去了耐心,忘记了理性,只能通过打骂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 “管教” 孩子。

打破循环:从与自己和解开始

其实,打骂孩子从来都不是教育的 “良策”。

教育学家尼尔·波斯特曼曾说:“孩子是活生生的信息,他们告诉我们关于未来的消息。”

当我们对孩子举起手或开口骂时,我们不仅伤害了他们的心灵,也可能在扼杀未来的某种可能性。

它背后藏着的,是父母情绪管理能力的缺失。

想要改变这种现状,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急于改变孩子,而是学会改变自己。

我们要学会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与情绪,努力寻找自身的价值,无论是重新拾起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是尝试发展一份适合自己的小事业,当我们自身变得充实、快乐,拥有了良好的情绪状态,才能以更平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成长。

深刻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截然不同的,并不是付出同样的努力就得到同样优秀的孩子。付出努力,只是让孩子的未来比曾经更好。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不是他的错,是我赋予他的一切。”

当我们不再被过高的期望、盲目的比较、自身的失意所裹挟,当我们找到与自己、与孩子、与生活和解的方式,就能真正放下怒火,用爱与耐心陪伴孩子成长。

毕竟,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只会打骂的 “管教者”,而是一个能理解、支持自己的 “引路人”。

这或许是打破打骂循环的真正起点:当我们与自己和解,才能与孩子和平相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5

标签:育儿   作业   事后   没用   后悔   父母   孩子   情绪   焦虑   未来   优秀   能力   负面   现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