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平原省撤销后,河南河北和山东到底是怎么分的?河北最吃亏?

在1952年中国行政区划调整中,只存在了约三年零三个月的平原省被撤销,其辖区分割给河南、河北、山东三省的方案,成为观察建国初期区域治理思路的一个独特样本。从地理格局看,这次调整使河北的版图发生了显著变化,引发了一些“河北最吃亏”的讨论。

平原省这个名字出现在地图上,是为了一件很具体的事,黄河这条大河要稳住,鲁西南豫北冀南衔接那片地要管起来,1949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一道通令,把河南黄河以北的安阳、新乡两个专区并过来,把山东西部的聊城、菏泽两个专区并过来,再把原河北大名府系统里南乐、清丰、濮阳、长垣、东明这五个县接过来,省城落在新乡,框架立住以后,治水放在前面,修“引黄灌溉济卫工程”,也叫人民胜利渠,渠水走起来,经验一条条攒起来,三年多的时间,功能像一把钳子,把黄河这口子先捏住了。

往后国家的节奏拧到了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上去,省里的短板就露出来,缺一个能带动全局的经济中心,内部来往也不紧,临时任务基本做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把《关 于调整省区建制的决议》摆到桌上,平原省撤并,地盘怎么分,按“认祖归宗”来,原从山东来的聊城、菏泽、湖西三个专区回到山东,原从河南来的新乡、安阳两个专区和濮阳专区大部回到河南,原属河北的南乐、清丰、濮阳、长垣、东明这五个县,一并划到河南,治黄河顺手,作为平衡,河南最北边的武安、涉县、临漳三县划给河北,这个口径定下去,省界重新拉线。

三个省的样子都受了影响,河北的变化更直观,调整前,河北的边伸到黄河边上,还跨过一次河,东明在人河南岸,调整后,沿黄的县全分出去了,河北成了不直接挨着黄河干流的省份,地理上的联系换了个方向,历史上那点跨河的牵连也淡下去,从地盘数看,五个平原县换回三个县,面积差不多,地形却换了个质感,新拿回的山地多,耕地价值和人口承载能力跟原先那五个县不一样,省界的形状也跟着改,漳河成了河南和河北之间的界河,山东西部这边,聊城、菏泽对着河南,不再挨着河北。

有人说河北这笔账不划算,说的点子就在地理空间和利益格局这些变化上,话往深里放,要看当时的环境,新中国刚立起来,行政区划怎么摆,先保大江大河管得住,国民经济拢得住,新政权站得稳,原属河北的那五个县划给河南,核心就是黄河这段“豆腐腰”要一个口径来管,跨省协同少走弯路,后面治理金堤河,1964年又把范县从山东划到河南,水利这条线在区划里说话分量很足,河北这边的拿出,是为黄河这件公共事务把路让开。

平原省从有到无,这段来回,把特定时期的任务顶上去,把行政边界顺一遍,河南、山东、河北三家的发展脉络都被改了几处,尤其河北的轮廓和空间方向,今天回头看,不是算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把那会儿的背景和决策逻辑接上,优先把水管好,把区域稳住,这个落点清清楚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8

标签:历史   河北   河南   山东   吃亏   平原   当年   黄河   东明   濮阳   聊城   菏泽   南乐   新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