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在舌尖上叫醒故乡
我走过很多餐桌,也目睹过很多被改写的菜谱。历史在味蕾上最容易撒谎:一勺酱油、一把辣椒,便可以把一座山岭的千年记忆抹平。今天,我要为“徽菜”做一次味觉的考古,让舌尖回到真正的籍贯——徽州。
二、一条分水岭:从“徽州府”到“安徽省”
徽州,是一个自宋宣和三年(1121 年)就固定下来的地理与文化概念。
安徽,是一个清康熙六年(1667 年)才出现的行政拼图。
前者是一千八百年山川、方言、宗祠、味觉共同发酵的“文化盆地”;后者是清廷把安庆、徽州、庐州、池州等七府三州硬捏而成的政治集合。
把“徽菜”等同于“安徽菜”,等于把一枚千年印章敲碎,把碎片分给每一个路过的人。
三、味觉的坐标系:徽州盆地的三重密码
1. 山:黄山、白际山、天目山三面合围,形成“八分半山一分田”的险峻。山逼出了“重油、重色、重火功”——唯有如此,食物才能在湿冷的云雾里保存体温。
2. 水:新安江、阊江、婺水切割千山,形成“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的封闭。水决定了食材的在地性:问政山的笋、桃花鳜、深渡的毛豆腐,离开这片水系便失去魂魄。
3. 人:徽商走遍天下,却固执地把味觉寄回故乡。他们把火腿、臭鳜鱼、毛豆腐做成“行走的徽州”,却在异乡厨房立下铁规:
——水必取自新安江上游;
——盐必用绩溪“桃花盐”;
——火候必遵“文火三分、武火七分”。
味觉是徽商随身携带的故乡,也是他们拒绝被同化的最后防线。
四、谬论的源头:一场始于 1950 年代的“味觉平移”
1950 年代,省会合肥设“安徽菜馆”,为彰显“全省一体”,把徽州臭鳜鱼、符离集烧鸡、无为熏鸭、毛峰虾仁并置一桌,首次打出“徽菜即安徽菜”的标语。
从此,讹传开始:
——媒体图省事,把“安徽风味”简化为“徽菜”;
——旅行社图热闹,把“徽菜”扩大到长江以北的牛肉汤、淮河岸边的“三河米饺”;
——甚至某些高校教材,竟将“徽菜”与“徽商”拆开,说“徽商走遍天下,把安徽各地美食带向四方”。
这是典型的因果倒置:徽商带出去的只有徽州味,没有庐州味,更没有淮北味。
五、解剖一道菜:臭鳜鱼的“徽州血统”
真正的徽州臭鳜鱼,必须在腊月里用新安江深潭的活鳜,抹上桃花盐,一层层码进杉木桶,再压上青石板,让山泉水的微电流慢慢“熟成”。
七天后,鱼肉纤维在盐与山泉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独特的“乳香”,入口先臭后鲜,层次如徽派木雕的镂空。
离开徽州,同样的工艺做出的只能是“臭豆腐味的鳜鱼”——鲜而不香,臭而不远。
味觉的地理边界,比护照更严苛。
六、被稀释的“毛豆腐”:一座城市的委屈
徽州毛豆腐的“毛”,是徽地特有的“毛霉菌”在 15℃、85% 湿度下自然生长的丝绒。
合肥曾尝试用恒温箱复制,结果长出的是“绿霉”,味道辛辣刺鼻。
徽州人苦笑:“那是豆腐发了脾气,不是我们家乡的毛。”
一句话,把味觉的差异说成了乡愁。
七、胡适的餐桌:一位徽州人的味觉抵抗
胡适在北京寓所,常以“徽州锅”待客:
——底层铺冬笋、五花肉;
——中层放干豆角、豆腐角;
——上层覆以火腿片、板栗;
——浇入自酿的糯米酒,炭火慢煨四小时。
席间,有客人误称“胡博士这道徽菜真好”,胡适立刻纠正:“是徽州菜,不是安徽菜。”
一句话,把一座千年府城的味觉尊严,钉在了餐桌上。
八、痛心的现场:合肥街头的“安徽臭鳜鱼”
去年深秋,我在合肥罍街看到一家“老字号徽菜馆”,招牌上赫然写着“安徽臭鳜鱼 88 元/份”。
我点了一份,入口却尝到明显的冰糖与八角——这是淮北卤菜的灵魂,不是徽州山泉的乳香。
我问厨师长:“哪里人?”
他答:“阜阳。”
我再问:“去过徽州吗?”
他笑:“开车三小时,算去过吧。”
三小时,可以跨越行政区划,却跨不过味觉的千山万水。
那一刻,我明白了:当“徽菜”被扩大为“安徽菜”,真正的徽州味便被稀释成一碗不伦不类的卤水。
九、味觉的考古:从《徽州府志》到《歙县志》
乾隆《徽州府志》记:
“徽人嗜味,尤重火功,炖、焖、蒸、烧,一菜一味,不相假借。”
同治《歙县志》记:
“臭鳜鱼、毛豆腐、火腿炖甲鱼,皆本土风味,外人不能效。”
两部地方志,相隔百年,却共同守住了味觉的边界。
今天,我们有什么理由,用一纸行政地图,抹去千年方志的味觉证言?
十、尾声:让味觉回到味觉
徽州菜不是安徽菜,正如昆曲不是江苏昆山的“县剧”,茅台酒不是贵州的“省酒”。
味觉的籍贯,比户籍更古老,比区划更固执。
当我们在餐桌上轻率地说“来一道徽菜”时,请想一想:
那一口臭鳜鱼,是否带着新安江的水汽?
那一块火腿,是否经过徽州冬雪的封藏?
如果答案模糊,请让味觉回到味觉,让徽州回到徽州。
因为,当故乡的味道被稀释,我们便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