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鹅沟大景区:践行“两山”理念的新样板

在岷山山系与西秦岭的交错地带,官鹅沟大景区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甘肃陇南宕昌大地。66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内,湖泊串联如珠,瀑布飞泻成练,森林与高山草甸相映成趣,藏羌文化底蕴深厚。从国家森林公园到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从生态秘境到省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绿色之路,成为享誉西部的文旅康养福地。

官鹅沟大景区发展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严格划定生态红线,执行严格的生态准入制度,确保生态系统完整性不受破坏。为守护生物多样性,官鹅沟大景区布设50余台红外相机构建监测体系,成功监测到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余种二级保护动物,通过设立生态廊道,让野生动物栖息地实现互联互通。多年来,荒山造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生态工程持续推进,“护碧水”行动综合治理河道超20公里,清淤湖泊56个,构建起“分类收集—集中转运—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如今的官鹅沟大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75.1%,负氧离子浓度达1.8万个/cm³,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和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达到100%和99.7%,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红利的持续释放,推动旅游产业实现质的飞跃。官鹅沟大景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先后实施道路改造、人车分离步道、污水管网等工程,通过招商引资建成9D玻璃桥、球幕影院、雷古山客运索道等特色设施,形成“春赏杜鹃、夏避酷暑、秋观红叶、冬戏冰雪”的四季旅游格局。2024年,官鹅沟大景区接待游客78.7万人次,成为宕昌县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旅游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当地群众,带动9个行政村实现乡村振兴,5个村入选全国旅游扶贫村。宕昌县财政每年列支800万元用于农家乐、农家客栈标准化提升,培育12家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发展农家乐96家、农家客栈137家,提供民宿床位8000余张,4000余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服务业,让村民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

依托独特的气候与资源优势,康养产业成为官鹅沟大景区绿色发展的新增长极。夏季平均18℃的气温、40万亩优质中药材种植基地,为康养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投资1.2亿元的颐和康养中心引领构建“半小时康养服务圈”,5家主题民宿、20座康养驿站覆盖景区要冲,提供从智能健康检测到个性化养生方案的全链条服务。通过实施康养人才培训三年行动计划,培育省级名中医27人、市县级名中医20人、专业康养人才100人,推动景区从“旅游名城”向“康养慢城”转型。中医药养生园将岐伯医术与传统药膳结合,推出黄芪茶、当归养生液等39款特色产品,“基础服务免费+深度体验优惠”模式让游客停留时间从1.8天延长至3.5天,过夜游客同比增长47%,生态资源成功转化为健康产业价值。

文化赋能让绿色旅游更具内涵。官鹅沟大景区深入挖掘藏羌文化精髓,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在鹿仁古寨,游客可体验古老苯教文化、欣赏藏族传统建筑、品尝地道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宕羌傩舞定期展演,让游客感受古老文化的独特魅力。2024年国庆期间,《娥嫚》舞蹈、非遗戏曲等活动吸引1.52万人次参与,原创旅游歌曲《娥嫚》全网点击量突破50亿次,让官鹅沟的文化名片走向全国。

生态农业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富民路径。官鹅沟大景区探索“林药共生、林蜂共养”模式,在周边中药材基地种植40余种道地药材,通过“驿站+企业+农户”机制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带动农户每亩增收超2000元。中蜂养殖基地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7900余户贫困户参与,兴昌蜂业等企业年加工蜂蜜600吨,“官鹅百花蜜”成为游客必购手信,户均年增收3000元,让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形成良性循环。

从生态保护到产业升级,从文化传承到富民增收,官鹅沟大景区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在西部大地书写了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这座集生态之美、文化之韵、康养之适于一体的文旅胜地,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8

标签:旅游   景区   样板   理念   生态   文化   游客   宕昌县   农户   绿水青山   养人   金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