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阿根廷政府宣布“暂时取消谷物等农产品26%出口税”,看似简单的政策调整,竟在全球大豆市场掀起巨浪。
政策实施后,中国买家迅速锁定10船共计65万吨阿根廷大豆,而一向依赖中国市场的美国大豆,此时只能在仓库里积压、等待买家的到来。
中国和阿根廷的闪电交易意味着什么?美国此次损失有多惨重?
编辑:CY
说起这场交易的速度,简直让人目瞪口呆。9月22日当地时间,阿根廷政府刚刚宣布暂时取消谷物出口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大豆仓库就迎来了密集询价。
多名交易员向路透社证实,中国买家已经火速锁定至少10船阿根廷大豆,每船约6.5万吨,计划11月启航直奔中国港口。这个速度有多快?从政策发布到订单锁定,前后不到24小时。
要知道,阿根廷此前对大豆征收高达26%的出口税。这相当于给自家商品贴了一张"昂贵"的标签,让不少买家望而却步。
现在突然取消这个税,就像商场里的商品突然标上"限时特价",买家自然会蜂拥而至。中国买家的反应快得让人咋舌。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大豆贸易量预计1.64亿吨,中国进口占比超过60%。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买家,中国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可想而知。
阿根廷这一政策调整,直接让大豆出口成本大幅降低,到岸价格立刻具备了显著优势。对于年进口量超过1亿吨大豆的中国来说,这样的机会绝对不能错过。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并非偶然的补充采购。2024年1-7月的海关数据显示,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4226万吨,而美国仅能提供1657万吨。
南美早已成为中国大豆进口的核心阵地,阿根廷这次出手,更像是在既有格局基础上的又一次加码。65万吨听起来不算特别巨大,但考虑到时间节点和政策背景,这笔交易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数量。
它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清晰信号:政策灵活的供应商更容易获得订单。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美国农民的尴尬处境。往年此时,正值美国大豆的黄金销售季,中国通常会从美国采购1200万至1300万吨秋季收获的大豆。
但2024年的情况让美国农民傻了眼:黄金销售季已经过半,来自中国的订单却是零。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更是让人唏嘘不已。2024年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额从2022年的179亿美元萎缩至128亿美元。
芝加哥农业资源公司总裁丹·巴斯的测算更令人揪心:如果11月中旬前中国仍不入市,美国对华大豆销售损失可能高达1400万至1600万吨。与美国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美的热闹景象。
巴西近三年大豆种植面积增长15%,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阿根廷虽然平时征收高达26%的出口税,但关键时刻的政策灵活性让它抓住了机会。
国际谷物理事会首席经济学家指出,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正在推动买家寻求供应来源多样化。这句话听起来很学术,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谁的政策靠谱,订单就给谁。
数字不会撒谎。美国大豆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从2018年的50%降至2024年的35%,而巴西同期从35%增至50%。中国的采购策略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单一依赖转向4-5个主要供应国并存的格局。
乌拉圭大豆对华出口增长300%,俄罗斯大豆首次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这些看似分散的数据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清晰的趋势: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对美国农民来说,更棘手的是竞争格局的固化。截至2024年9月1日,美国大豆总库存达3.42亿蒲式耳,较上年同期激增近30%。
其中农场库存占比从27%升至33%,这意味着更多大豆堆在农民自己的仓库里卖不出去。库存高企的同时,价格也在下滑。2024年美国大豆出口额已同比下降12%至245亿美元。
就在中国买家忙着下订单的时候,美国政府也没闲着。9月22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高调宣布,美国已准备好以"大规模有力"行动为阿根廷提供金融支持。
听起来很霸气,所有选项都摆在桌面上,包括本币互换、直接购买货币,甚至用美国财政部的钱购买阿根廷政府债券。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阿根廷外交部长赫拉尔多·韦特海因同日澄清,双方正就金融支持事宜磋商,但贷款金额远低于外界传言的300亿美元。这一表态揭示了美国高调声明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尴尬差距。
与美国的口头承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实际行动。10船大豆,总价值约4亿美元,这不是承诺,而是真金白银的订单。更重要的是,这只是中阿农产品合作的一个缩影。
今年5月,中国与阿根廷签署了价值约9亿美元农产品的采购意向书,计划采购大豆、玉米和植物油。7月,阿根廷还实现了首批对华玉米出口启运,20000多吨玉米从阿根廷直接发往中国。
更让人意外的是,合作还延伸到了其他领域。7月,米莱政府无视西方警告,决定采购中国地铁车厢。中国中车拿下174节地铁车厢的大单,价值3.02亿美元,将为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地铁系统带来升级。
这个决定很有意思,因为它清楚地表明:在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面前,所谓的意识形态考量显得苍白无力。中国驻美大使谢锋的表态更是一针见血。
他在华盛顿指出:"农业不应被政治化绑架,农民不应为贸易战埋单。"这句话听起来很外交化,但道理很简单:生意就是生意,农民要吃饭,消费者要商品。
把经济问题政治化,最终受损的是双方的实际利益。分析人士指出,美国政府支持阿根廷的真实意图可能在于提振米莱的选情。
米莱领导的执政联盟"自由前进党"在9月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省议会选举中失利,这场选举被视作10月国会中期选举的风向标。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在大豆贸易上的选择,就成了对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的有力回应。
一边是政治考量的金融承诺,一边是经济理性的现实合作。阿根廷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经济合作比政治表态更有说服力。
站在2024年的时间节点回望,全球大豆贸易格局的变化让人感慨万千。曾经,美国大豆占据中国进口市场的四成以上,那时的美国农民可以说是"躺赢"。
但现在这一比例已跌至21%,巴西以71%的份额稳居第一,阿根廷也凭借政策调整持续提升存在感。这种转变背后,既有价格与政策的短期驱动,更有供应链安全考量的长期逻辑。
阿根廷农业部门的数据显示,该国2024/2025年度大豆产量已上调至5200万吨。充足的供应能力让它具备了与巴西、美国分庭抗礼的底气。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变化并非偶然。
2018年的贸易摩擦已经让美国农业损失270亿美元,那次的伤疤至今还在。一位美国大豆种植户拉格兰的话很有代表性:"我们身上还留着上次贸易战的伤疤"。
这句话道出了美国农民的无奈:他们成了贸易政策的"炮灰",承担着本不应该由他们承担的代价。更让人担心的是,美国农业面临的困境可能不是短期的。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农民的自杀率已经高于其他行业。美国中西部农场破产率上升25%,这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生计危机。
大豆出口的锐减影响的不仅仅是农民群体,还包括化肥、农机、运输、港口、金融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共同支撑着美国4000多亿美元的经济体量。
美国《Freight Waves》网站报道,大豆出口危机正在迅速波及卡车运输、铁路货运和港口运营,相关就业岗位岌岌可危。反观南美国家的表现,就显得更加务实和灵活。
巴西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和优化物流,已经牢牢占据中国市场主导地位。阿根廷则用灵活的税收政策证明了小国的生存智慧:在大国博弈中寻找机会,用政策工具服务经济发展。
中国从乌拉圭、俄罗斯等国的进口量也在稳步增长,供应来源的多元化已成既定事实。美国大豆协会的报告承认了一个残酷现实。
如果失去中国这个最大出口市场的支撑,美国大豆的全球份额可能长期维持在30%以下。而巴西的份额已经接近60%,这个差距不是短时间能够弥补的。
全球大豆贸易正在从传统的政治主导模式转向经济理性驱动的多元竞争模式。在这种新秩序中,政策灵活性、供应稳定性和价格竞争力成为关键因素。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大豆正在陆续装船,目的地是中国。美国中西部的农田里,大豆依然在等待买家。这种对比不仅仅是商业选择,更反映了全球农业贸易的新现实:适者生存,灵活者胜。
从阿根廷的政策转向中,我们看到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寻找机会的智慧,也见证了经济理性对政治考量的胜利。全球农产品贸易正在重新洗牌,多元化供应将成为新常态。
传统的单极格局正在被务实合作的新秩序所取代。面对这种变化,各国都在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你认为这种趋势会持续下去吗?美国农业还有翻盘的机会吗?
更新时间:2025-09-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