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季高温时候都是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病的发病高峰期。研究数据显示,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会明显上升。温度升高1℃,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的总体风险增加2.1%,其中脑卒中和冠心病的特定疾病风险最高,65岁以上人群是高风险人群。
为何高温天心血管疾病容易“找上门”?日常又该如何科学防护?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和平院区心血管一病区主任王帅为市民解读夏季“护心”要点。
心血管疾病高发有4个原因
王帅称,夏季心血管疾病高发,气温变化是心脑血管的“劲敌”。这几个原因要警惕:
高温导致心血管负担加重
高温环境下身体为了散热,会使体表的血管扩张,更多的血液循环到体表,心脏等器官的供血相对就少了,会给心脏带来严重的负担。同时,热应激还会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从而大幅提高心肌的耗氧量。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心脏功能本身就存在一定损伤,再加上高温的影响,会使心脏承担更大的工作量,心肌缺血、心衰等症状可能加重。
出汗导致电解质紊乱,血液黏稠度增加
夏季高温环境容易出现大量出汗的情况,这会使机体丢失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特别是钾、钙、镁等。这些电解质的紊乱会直接影响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节奏,引发心律失常等表现。此外出汗增多还可导致失水和脱水,伴随而来的血浆容量减少、红细胞和其他血液成分浓度增加,再加上血液黏度增加和胆固醇浓度升高,可能导致血栓栓塞,导致缺血性卒中和心脏病的风险增加。
情绪波动给心脏带来额外压力
炎热的天气、闷热的环境,都容易影响人的情绪状态,导致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波动会引发交感神经亢奋,使心率、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加重心脏负担。
睡眠质量下降
夏季白天较长、夜晚较短,天气炎热,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造成睡眠不足。睡眠不足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平衡,使血管收缩和扩张失去协调引发血压波动。
夏季防范发病牢记6个要点
王帅提醒,心血管疾病防护需要时刻关注,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远离高温环境
高温状态下,基础心血管疾病患者外出活动最好安排在较凉爽时段,应尽可能减少高温环境下活动时间。如有出行计划,出行前应关注天气预报及室外实时温度、湿度。
适量饮水
夏日炎炎,人体出汗比较多,及时补充水分,可以减轻血液黏稠。建议适度饮水,以白开水为宜,大量出汗可适当补充淡盐水。为适当调整口味可以在白水中加入新鲜柠檬片或薄荷叶,也可选择自己动手制作解暑茶饮,如绿豆百合汤、枸杞菊花茶等。
均衡饮食,注重营养及安全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尽量减少高脂肪和高热量的食物,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避免食用腐败变质食物引发腹泻。同时要注意避免暴饮暴食,尤其避免一次性大量摄入冷饮、啤酒等,不仅可以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腹泻等,一旦大量出汗后合并腹泻会导致血液浓缩进一步加重,此外温度过低的冷饮啤酒,会引发血管急剧收缩,进而诱发急性心血管事件。
合理安排户外活动
适量的运动对心血管健康有益,但在夏季,应选择较为凉爽的时段,早晨或傍晚进行户外锻炼。运动形式最好以和缓的有氧运动为主,例如散步、太极拳、游泳或骑自行车等。避免在一天中最热的时候进行剧烈运动,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确保充足休息,避免熬夜
缺乏睡眠和熬夜可能会导致心率和血压波动,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充足的睡眠对心血管病患者来说非常重要。睡前应避免饮用刺激性饮料,并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以提高睡眠质量。
恰当使用空调,控制温差
空调使用方式不恰当可能会对心血管造成压力。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建议将空调温度设定在26℃,并确保室内外温差维持在8℃以内。同时,应该避免冷风直接吹向身体。
沈报全媒体记者 樊华
来源: 沈阳日报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