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彻底变了!第一批来华免签的外国人,回国后戒断反应明显

咱们国家对好些国家和地区推出144小时免签政策后,国际上旅行的走向和大伙儿聊天谈论的焦点彻底不一样了,以前那些天天能见到的街面、胡同里,一下子冒出了不少外国人。

近一年,中国自己决定免签的国家又加到54个了,这意思就是,全世界一半的热门旅行地方,只要拿着普通护照,就能轻轻松松来中国逛逛。

6月份的时候,沙特、阿曼、科威特、巴林这四个海湾国家也进了免签的名单里,免签的试用期是从今年6月到明年6月,在这期间,不管是来旅游、出差还是探亲,30天内都不用办签证。​

今年第一季度,免签来中国的外国人有198.8万人次,比去年多了两倍还不止,可这些外国人回到自己国家后,都明显觉得不适应,也就是大家说的“戒断反应”

这种情况,让原本反对中国免签政策的网友,说不出什么负面的话了,那么他们的戒断反应都有哪些呢?

这几年不少外国年轻人从中国回到自己国家后,都出现了一种“适应困难”,他们自己调侃说是得了“中国后遗症”,说白了,就是在中国待习惯了,回国反而觉得不方便、不舒服,生活节奏,处处都让人“心里不适应”。

很多外国人第一次来中国时,其实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十几年前,他们从一些老掉牙的旅游指南或新闻报道上看到的信息是:中国很吵、很乱、很落后、网络不自由,他们带着这些偏见和顾虑上了飞机。

可没想到,下了飞机,很多人都被现实打了脸,中国机场干净整洁,流程简化,不用排长队、不用填一堆表格,通关效率很高。

出了机场后,眼前的景象完全刷新他们的认知:城市建筑整齐现代,道路宽敞,交通秩序也好,出租车、地铁扫码搞定,吃饭、购物、导航、订票一个手机全能搞定,尤其是移动支付,从扫码点单到共享单车,几乎不需要现金。

更让人惊讶的是,中国不只是高科技,更会把传统文化和新技术结合得很好,比如去西安看兵马俑,带上AR眼镜,文物能“动”起来,仿佛直接穿越到了几千年前。

去敦煌的莫高窟,用手机就能开启“互动壁画”,还能听讲解,整个过程轻松又沉浸,传统文化不再是冷冰冰的展品,而是可以参与、能体验的东西。

还有全国密集的高铁网络让他们非常震撼,早上在广州吃早茶,下午就能到重庆吃火锅,全程准点、不折腾,这种交通效率,对那些来自火车经常晚点的国家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开眼界”。

这些经历让他们开始意识到,中国不仅大,还能把这么大的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他们原本以为中国发展还差得远,结果几天体验下来,不少人彻底改观,反而觉得回国之后才是“掉队”。

有些外国人习惯了扫码点单,回国还在等服务员,习惯了共享单车,回国却找不到能骑的车,回去后不止一次下意识掏出手机准备扫个码,结果才想起来:这里不是中国。

除了便利的科技和高效的城市管理,让很多外国人难以忘怀的,是中国给他们带来的“安全感”,他们在中国生活久了,已经习惯了一种很自然的放松状态,回到自己的国家反而感到处处紧张、事事小心。

要知道,在一些西方国家,天一黑大家就不敢出门,女孩子晚上走路必须时刻警惕,手机得紧紧握在手里,包不能离身,这些“高警觉状态”被认为是理所当然。

但在中国,很多外国人发现自己完全可以放松下来,在深圳,一个巴西女孩逛夜市逛到凌晨三点,妈妈也只是发条微信叫她早点睡,而不是像以前在里约那样打十几个电话催她回家。

这种“安全感”并不是靠满街都是警察,而是因为中国的社会秩序本身就比较稳定,大家守规矩,不乱来,不给别人添麻烦,这些在其他国家不常见的日常小事,在中国变成了默认状态。

当他们回国后,开始重新注意到以前习以为常的事:地铁里反复播放的“防盗提示”、街上时不时响起的警笛、商场里几乎盯着人的保安,这些细节以前从不觉得怎么样,但现在却变得特别刺耳、特别不舒服。

他们意识到,是在中国这段时间里,他们已经被“宠坏”了,对安全、便利、秩序的期待变得更高,回到原来的生活节奏后反而觉得处处不顺。

在中国很多外国人被“吃”彻底征服了,一开始他们也带着偏见,以为中国菜就是唐人街那些偏甜偏咸的炒饭、左宗鸡,但真正到了中国才发现,各地菜系风味差异大,选择多,价格实在,而且还方便。

曾经一个美国吃播博主本来不敢碰成都的兔头,结果一试成主顾,吃得根本停不下来,英国上班族吃了一次山东煎饼果子,直接说这是“早餐的天花板”,一个日本美食家在云南吃菌子火锅,回国后天天惦记。

而在中国生活的其他方面,也一样让人感觉“超值”,外卖速度快,餐厅选择多,城市公共设施完善,价格却比许多发达国家低很多。

除了吃,中国的文化体验也不断刷新他们的审美和认知,现在去古镇,已经不只是打卡拍照,而是深入体验,外国女孩穿着汉服坐在苏州的小船上,拍出来的视频火遍社交平台。

西班牙游客在山西看完沉浸式演出《又见平遥》当场落泪,他们不再觉得中国文化是“书上的东西”,而是能真实打动人的体验。

同时文创产品也成了他们最喜欢带回去的纪念品,一个非洲游客在上海买了件印着搞笑兵马俑表情的T恤,还说“比法老还潮”,这些文化元素不是强行塞给他们的,而是他们自己主动去喜欢、去体验、去消费的。

最打动他们的,其实还是人情味,在东北,有游客冻得发抖,路人把自己的围巾送给他,还热情地“攀亲戚”,在西藏,有游客高反,路边大妈递上药草还不忘祝福,这些看似很小的事,却能让陌生人在异国彻底放下戒心。

社交平台上的短视频、Vlog、图文笔记,真实记录了这些细节,没有官方包装,也没有统一话术,就是每一个普通外国人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中国真的和他们想的不一样,甚至比他们想的还好。

当越来越多外国人开始怀念中国的一碗牛肉面、一张准点高铁票、一次善意的帮助时,说明中国真正打动人的,并不只是“发展得快”,而是普通人每天生活中那些具体又踏实的感受,这些细节让他们觉得,中国是一个值得依靠、值得怀念的地方。

参考信源

光明网:2025-06-14:中国单方面免签国家,增至47国!

参考消息:2025-03-01:2024年中国旅游业表现抢眼 免签来华外国人数翻番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2

标签:旅游   风向   外国人   中国   国家   游客   习惯   兵马俑   里约   细节   状态   外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