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都慌了?日本平价日料杀疯,中国市场利润暴涨54%!

老墨最近发现,以前排队等火锅、奶茶的地方,现在好多人围着日料店转——尤其是寿司郎、滨寿司这类平价品牌,动不动就排上千号,有人为了吃一口甚至提前半个月订座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些日本餐饮品牌不仅火,还赚得盆满钵满,寿司郎母公司最新财报显示,截至今年9月,营业利润直接涨了54.4%,连海底捞都忍不住凑热闹,开起了自己的寿司店。

平价日料品牌扎堆扩张

这股平价日料热可不是一时兴起。

就说上海,11月初寿司郎宣布要开两家新店,12月6日才开业,11月7号刚开放预约,不到两周时间,12月6号到19号所有时段就全订满了,小程序上齐刷刷显示“客满”。

旁边的滨寿司也不示弱,现在上海已经开了30多家店,还有9家在装修,去年有人在社交平台说,为了吃滨寿司硬生生等了3个小时,当时还觉得是偶然,现在看这排队阵仗已经成了常态。

不光是这“寿司双雄”,最近一年多,好多日本餐饮品牌都扎堆来中国开店,还都带着“平价”和“扩张”的目标。

比如之前2020年退出中国的“和民居食屋”,今年在深圳开了新品牌“鸟美罗”,现在深圳、上海加起来有3家店;做拉面的“寸屋拉面”去年在上海开了首店,当时就说要开200家,现在已经有5家店了;还有“町田商店”,母公司计划到2028年在海外开100家店,光中国就打算开30到50家,现在内地已经有3家店在营业。

最有意思的是“鸟贵族”,这个主打平价烧鸟的品牌,今年在上海开了首店后,半年多就开了6家,负责人还说今年要再开7家,明年开17家,未来要开到100家。他们家客单价才90到104元,比上海本地大多烧鸟店都便宜,难怪一开业就有人排队。

就连吉野家集团也来凑热闹,最近在国内开了首家日式拉面店“煌面屋”,这还是这个品牌第一次在海外开店,计划之后用加盟的方式接着扩张。

多重因素破除消费顾虑

这些日本品牌能火,其实和之前的一些变化有关。

前几年疫情的时候,大家怕生食有风险,很多日料店就增加了炙烤类产品;后来核污染水排海,又有人担心食材来自日本,结果发现好多日料店的食材其实是国产的——比如寿司郎用的鳗鱼,早就和广东顺德的工厂合作了,连日本本地的鳗鱼都是从顺德运过去的。

没了这些顾虑,大家就只剩“觉得日料贵”这一个担心,而这些平价品牌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像寿司郎人均120多,滨寿司90多,比以前的日料店便宜不少,自然就受欢迎了。

本土品牌强势入局

看到日本品牌这么猛,国内餐饮巨头也开始行动,最显眼的就是海底捞。

今年海底捞开了个叫“如鮨寿司”的品牌,完全对标寿司郎和滨寿司,寿司定价分8元、9.9元、15.9元这些档位,SKU有200款左右,也用回转传送带,客单价才88元,比寿司郎还便宜。据报道,这家店周末一天能接待800到1000人,翻台率能到8轮,生意一点不比日本品牌差。

而且现在日料的食材越来越本土化了,青海、新疆的企业已经能自己养殖三文鱼,2024年国内三文鱼产量有5万吨,连续四年增长;大连的水产公司能供应贝类,今年6月寿司郎还和獐子岛合作出了联名产品;鸡肉类更不用说,正大、泰森这些企业都有专门的日式料理产品线,像唐扬鸡块、照烧脆骨丸都能自己生产。

按照红餐大数据的预测,2025年中国日料市场规模能回到700亿元。

现在的日料市场,已经不是以前靠“进口”标签吸引顾客的时代了,反而是“本土食材”“高性价比”成了新卖点。不管是日本品牌还是国内品牌,只要能抓住这两点,就能在这个赛道里分到一杯羹。

总的来说,这波平价日料热不是偶然,是市场需求、供应链成熟、品牌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消费者来说,能花更少的钱吃到多样的日料;对行业来说,竞争能推动整个品类变得更成熟。

接下来不管是日本品牌继续扩张,还是国内品牌接着发力,最终受益的还是喜欢日料的普通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5

标签:美食   日本   中国市场   平价   海底   利润   寿司   品牌   上海   中国   国内   鳗鱼   便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