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俄罗斯和克里米亚这事儿,总让人觉得历史真是个轮回。俄罗斯这国家,对土地向来看得特别重,基本不会轻易让出去,可偏偏在上世纪50年代,他们就把克里米亚半岛这么一块2万多平方公里的地盘,转手给了乌克兰,还说是为了报答什么恩情。结果几十年后,又用军事手段收了回来,导致现在俄乌冲突还纠缠不清。这里面水挺深的,不是简单送礼那么回事儿,得从头捋捋,看看背后的原因和逻辑。
先说说克里米亚的来龙去脉。这地方位于黑海北岸,形状像个菱形,北边通过彼列科普地峡和大陆连着,东边隔着刻赤海峡跟俄罗斯本土相望。历史上,它可不是一直属于俄罗斯的。早在18世纪之前,克里米亚是鞑靼汗国的地盘,受奥斯曼帝国影响。1783年,沙皇俄国通过战争吞并了它,那时候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俄国军队打败了奥斯曼残部,把半岛纳入版图。从那以后,克里米亚就成了俄国南部的重要据点,尤其是塞瓦斯托波尔港,逐步建成了海军基地,对俄国控制黑海至关重要。
19世纪中叶,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了,英国、法国联军登陆半岛,想削弱俄国势力。1854年,他们炮轰塞瓦斯托波尔,俄国守军苦撑几个月,但最终战败,半岛设施毁坏严重。不过俄国还是保住了控制权。进入20世纪,1917年十月革命后,克里米亚在内战中换了几次手,最终1918年成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部分,作为一个自治州存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1941年入侵,红军1944年反攻收复,但战后斯大林下令驱逐了当地的鞑靼人,半岛人口结构大变。1945年,它从自治共和国降格为州,仍属俄罗斯管辖。
现在说到关键的1954年转交。那年,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推动把克里米亚从俄罗斯转给乌克兰。表面上看,这是为了纪念1654年佩列亚斯拉夫协议300周年,那时候乌克兰哥萨克首领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俄国结盟,乌克兰加入俄国版图。所以,转交被说成是象征俄乌友谊,报答乌克兰的历史恩情。但其实,这事儿没那么浪漫。赫鲁晓夫本人有乌克兰背景,他出生在俄罗斯边境,但早年就在乌克兰工作,从1938年到1949年担任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管理当地工业和农业。他推动转交,一方面是为了巩固自己在党内的地位,拉拢乌克兰势力,因为他刚上台,需要支持。
更实际的原因是经济和行政上的。克里米亚半岛干旱缺水,农业依赖外部供水。1950年,北克里米亚运河项目启动,从乌克兰的第聂伯河引水到半岛,工程主要是乌克兰负责。半岛的电力、运输也和乌克兰紧密连着,转交给乌克兰管,能统一管理资源,避免跨共和国协调的麻烦。当时苏联是个整体国家,转交只是内部调整,不会影响大局。2月1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正式批准,转交包括塞瓦斯托波尔市在内,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转交后,乌克兰整合了半岛经济,修建更多基础设施,人口中乌克兰人也占一定比例,文化联系加强。
但苏联没想到的是,1991年它自己解体了。12月,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领导人签署协议,苏联分裂成15个独立国家,克里米亚随乌克兰独立,成为其自治共和国。1992年,克里米亚议会成立,但半岛上俄罗斯族人占多数,总有分离倾向。俄罗斯黑海舰队基地还在塞瓦斯托波尔,租借给俄罗斯使用,这成了潜在矛盾点。
转到2014年收回。这年2月,乌克兰基辅爆发政治危机,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被赶下台,新政府亲西方。俄罗斯觉得这威胁到自己的利益,尤其是克里米亚。2月27日,无标志的俄罗斯军人占领克里米亚议会大楼,他们被称为“小绿人”,迅速控制机场和关键设施。3月6日,克里米亚议会决定举行公投,3月16日公投结果显示多数支持加入俄罗斯。3月18日,普京签署条约,正式吞并克里米亚。俄罗斯说这是纠正历史错误,因为1954年转交不合理,半岛居民想回归。
为什么俄罗斯非要收回呢?主要是战略价值。克里米亚扼守黑海咽喉,塞瓦斯托波尔是黑海舰队主要基地,对俄罗斯通往地中海至关重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出海口受限,波罗的海周边国家多是北约成员,关系紧张;北冰洋海岸虽长,但开发不足;远东的海参崴重心不在欧洲。控制克里米亚,能掌握黑海北岸,阻挡北约东扩,还能影响乌克兰加入北约的可能性。能源方面,黑海有油气资源,克里米亚周边海域有潜力储备,对俄罗斯经济有帮助。
国际反应强烈。美国和欧盟谴责吞并非法,实施制裁,冻结资产,限制贸易。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不承认吞并。北约加强东欧部署,但没直接军事干预。乌克兰抗议领土丢失,但当时军力弱,没能收复。俄罗斯则加强半岛防御,2018年建了刻赤大桥,连接本土。
现在到2025年9月,俄乌冲突还在继续。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发动全面军事行动,占领乌东部分地区,但克里米亚仍是焦点。乌克兰用无人机袭击半岛桥梁和基地,俄罗斯反击,声称击落乌克兰导弹。冲突导致数万伤亡,经济破坏严重。谈判时有,但进展慢。3月,美俄在沙特利雅得谈停火细节,俄罗斯坚持要求承认对克里米亚和乌东的控制。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说不能放弃克里米亚,因为那是乌克兰领土,历史转交是苏联内部事,现在独立后就是自己的。
这事儿反映出大国地缘政治的现实。俄罗斯觉得克里米亚是它的后院,不能丢;乌克兰视之为主权完整。转交时是报恩,收回时是战略需要,但底层是权力博弈。普通人看来,这块地换手多次,居民生活受影响最大。鞑靼人被驱逐后,部分回归,但吞并后又面临压力,人权问题频出。俄罗斯控制下,半岛经济靠旅游和军事,制裁让发展难。乌克兰想收复,但军援有限,谈判红线多。
想想看,历史恩情这词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往往夹杂利益。赫鲁晓夫转交时,可能没想过苏联会散;普京收回时,也没料到冲突拖这么久。俄罗斯对土地的执着,从卖阿拉斯加那事儿就能看出来,那次是为了钱,这次是为了安全缓冲。北约东扩让俄罗斯警觉,芬兰瑞典加入后,压力更大,黑海成了最后阵地。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