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有限人生时,能多一份从容,少一份惶恐 玛雅文化展随想录


翻到河北博物院公众号,得知《丛林圣殿--墨西哥玛雅文化展》刚刚开展。

很多年前,我看过关于玛雅文明的故事,脑海中闪过很多念头,玛雅人何以能创造如此辉煌的文明?玛雅文明是不是地外文明?

今天终于可以目睹神奇的玛雅文明。

我上午9:30到达河北博物院。门前冷落车马稀。与夏天相比,天壤之别。夏天要想进博物院,提前预约不说,南北两个入口排大队要排好长。今天进去根本不用排队,拿手机刷一下就进去了。因为人流不大,你可以静下心来,随心所欲的慢慢看,仔细想,随便拍。


这是旧时的世界史,只因它得以被记录下,

只因时间尚可撰书,尚可做这许多解释,

因而尚可问玛雅人一句:

这古国初现之时,你如何诞生在这土地。

--《丘玛耶尔契兰·巴兰书》


公元前11世纪,古代玛雅人在中美洲茂密的热带雨林中,缔造了人类历史上唯一诞生于丛林深处的伟大文明﹣﹣玛雅文明。它不倚仗大河的滋养,却在幽深雨林中建立起巍峨的金字塔、宽阔的球场与宏伟的宫殿,发展出成熟的象形文字与精密复杂的历法系统,展现出惊人的智慧与创造力。玛雅人崇拜自然万灵,构建起层次丰富、意象独特的宇宙观念,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以城邦为核心的政治与文化体系。然而,历经千载的辉煌终究悄然消逝,只留下沉默的石碑与废墟,在生命之树亘古的荫蔽之下,见证着一个文明曾经的荣光。古代玛雅人以其非凡的艺术、科学与文化成就,谱写了一部神秘而壮丽的中美洲史诗,至今仍引人遐思无尽、叩问不息。

展览中有段话,引起了我 极大兴趣:

死亡是万物永恒的节律,生命、时间乃至细胞皆在生死循环中不断更迭。玛雅人将死亡视作"踏上道路",并非形体的湮灭,而是一个充满喜悦与创造的时刻。毁灭与新生彼此对立又相依共存,个体生死与文明兴衰皆印证这一法则。当生命终结,呼吸化风归入大地,新生则如雨季初雨,于时间中再度凝结。死亡如同玛雅象形文字"踏上道路"

我问deepseek,如何理解这段话?和我们祖先对死亡的理解有什么共同之处?它告我:

玛雅人将死亡视为“踏上道路”,这并非终点,而是一个充满喜悦与创造的过渡。在他们的观念中,死亡是生命循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毁灭与新生相互依存,如同影子与黎明,共同构成宇宙的永恒节律。

如何理解玛雅人的死亡观?

1. “踏上道路”的旅程意象

· 死亡不是湮灭,而是灵魂开始新旅程的时刻

· 如同玛雅文明中重要的道路系统,既是物理通道,也是精神过渡的象征

2. 对立统一的循环智慧

· 生命如雨季,死亡如旱季,彼此交替

· 个体的消亡为整体新生创造空间,如同森林中老树的倒下让阳光滋养新苗

3. 创造性的转化

· 死亡被赋予积极意义——逝者化为风、融入大地,成为新生的一部分

· 这种转化不是损失,而是形态的改变和能量的重组


与华夏文明死亡观的共鸣

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与玛雅人有着惊人的相似智慧:

《周易》的循环观

“一阴一阳之谓道”,生死如阴阳交替,构成自然的平衡。这与玛雅的毁灭与新生相依共存完全契合。

庄子的齐物智慧

庄子妻死却“鼓盆而歌”,并非无情,而是通透——理解死亡是“偃然寝于巨室”,安息于天地之间。这种豁达与玛雅人的“喜悦时刻”异曲同工。

宗法社会的血脉永生

中国人通过家族延续实现不朽——子嗣是生命在血脉中的延伸,与玛雅人“新生如雨季初雨”的比喻同样充满生机。

自然回归的哲学

“尘归尘,土归土”的观念,让死亡成为回归自然的过程,与玛雅的“呼吸化风归入大地”如出一辙。

两种文明的深层共鸣

这些相似并非偶然,它们都源于农耕文明对自然节律的深刻观察:

· 都从四季更迭、作物轮回中领悟生死奥秘

· 都将个体生命置于更大的宇宙循环中理解

· 都赋予死亡积极意义,缓解对未知的恐惧

不同的是,玛雅文明通过精确的天文历法表达这种循环观,而华夏文明则通过伦理哲学将其融入日常生活。

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在当今这个畏惧衰老、回避死亡的时代,这些古老智慧格外珍贵。它们提醒我们:

· 生死本是一体,拒绝死亡就是拒绝生命本身

· 每个“结束”都孕育着新的可能

· 真正的永恒不在个体的长生,而在参与宇宙的循环


就像展览文字中那个美丽的意象:生者是逝者托起的黎明。我们每个人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也终将成为后人脚下的基石。这种认知,让面对有限人生时,我们能多一份从容,少一份惶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0

标签:历史   玛雅   惶恐   从容   人生   文化   玛雅人   生命   新生   节律   生死   道路   智慧   博物院   意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