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疯狂涌入到艰难续命:10年涨价7倍的共享单车,何时才是头?

骑共享单车半小时,够我坐两趟地铁了。

这句吐槽,可能是对今天共享单车最精准的素描,我们似乎都快忘了,它也曾有过光芒万丈的时刻,被看作能改变城市出行格局的伟大革命。

怎么短短几年,这场革命就哑火了,那个共享的乌托邦,又是如何沦落到今天这个骑不起的尴尬境地?

1、一辆单车,曾是资本和普通人共同的梦

2015年,戴威在北大校园里捣鼓出的共享小黄车,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千层浪,当时紧随其后出现的摩拜,用更加精良的设计,把这把共享单车的火烧得更旺。

一夜之间,各大城市的街头汇集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单车,仿佛一场行为艺术,资本们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疯了一样扑过来,今天融资几千万,明天就是几亿美金,数字大得让人麻木。

刚兴起的那两年,是用户的黄金时代,一块钱能骑一个月,扫码就送红包,甚至还有无数的免费骑行券,那时候的企业不比谁更赚钱,只比谁烧钱更快,谁能用补贴砸下更多的用户。

对老百姓来说,这感觉太棒了,花五毛钱,就能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那是一种微小但真切的幸福感,仿佛城市在用一种低成本的方式拥抱你。

2、风口上,除了猪,更多的是炮灰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坐上这趟资本的过山车。

重庆的雷厚义,就是那个想在风口上飞起来的人,最后却被吹得粉身碎骨的人,他创立的悟空单车,怀揣着农村包围城市的梦想,试图在巨头的夹缝里求生存。

事实证明他太天真了,悟空单车上线才三天,ofo的大军就杀了进来,上来就是全城免费,这哪里是竞争呀,这摆明了就是降维打击。

雷厚义的几百万启动资金,在巨头数十亿的弹药库面前,连个响都听不见。

更绝望的是,他连造车的资格都没有,当他拿着订单想找凤凰、飞鸽这样的大厂时,人家看都懒得看一眼。

生产线早就被ofo和摩拜包了圆,别说几千辆的订单,就算几万辆的订单在大资本面前也得排队。

一个连供应链都摸不到的玩家,结局已经是注定的了,五个月后,悟空单车轰然倒地,宣告失败,雷厚义也成了第一个出局者。

他的悲剧戳破了一个真相,这场仗从一开始就不是商业模式的较量,而是赤裸裸的资本围猎,谁有钱谁就能砸的起这场豪赌。

3、当潮水退去,才发现这是一门亏钱的生意

烧钱的狂欢,总有曲终人散的一刻。

资本的热情冷却后,剩下的便是一地鸡毛,风光无限的ofo欠下十几亿押金,创始人戴威的名字和老赖绑在了一起。

摩拜则在一场悲壮的投票后,卖身给了美团,创始团队黯然离场。

牌桌上最后只剩下三个玩家:美团单车(摩拜的继承者)、滴滴青桔和哈啰单车,他们的背后,站着美团、滴滴、阿里这三座大山。

这时候人们会以为,靠着巨头它们输血,这样的日子总该好过了吧!

但是财报撕开了残酷的现实,共享单车,根本就是一门亏钱的生意。

它不仅仅是一辆共享的自行车,它还是一头持续吞金的怪兽,从采购、投放、维修、调度,每一项都需要天文数字来维持。

一辆车每天的折旧和运维成本就接近一块钱,全国上千万辆车,一年光养着就是几十亿的窟窿。

哈啰的招股书说得很明白,几年下来,光是折旧就花掉了60多亿元,买车更是砸了上百亿,最后运营下来的结果是亏损数十亿。

美团和滴滴的财报里,这块业务也常年是亏损几十亿的重灾区。

这样的无底洞,连干爹也是扛不住的,蚂蚁对哈啰的投资逐年缩水,而美团和滴滴也开始削减这一块的投入,血管被扎紧,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4、涨价是唯一的药

没有源源不断的资金输入,它们若想活下去,唯一的出路,只剩下涨价。

这是一剂饮鸩止渴的药,企业心里清楚,但为了活命,不得不喝,共享单车的价格曲线,比这几年的房价还陡峭。

从最早的半小时五毛,到后来的一块五15分钟,再到如今,起步价动辄1.5元10分钟,1.8元10分钟,这样算下来,半小时要花掉三块八,涨了七倍多。

有用户算了一笔账,每天骑车通勤15分钟,一个月下来小两百块,两个月就能买一辆新的自行车了,还有人说,骑一小时花了五块五,够汽车跑好几公里了,这样的体验,只能说骑不起呀。

更让人生气的是,价格是涨上去了,但是质量却越来越不行了,车子越来越难骑,不是链子掉了就是刹车失灵。

信息来源:市场调查|又一品牌加码布局重庆中心城区 共享电单车“大战”一触即发?上游新闻2025-06-28

好不容易找到一辆能骑的单车,一扫码,它告诉你不在服务区,想规规矩矩停进指定停车点,结果系统识别不出,反手扣你一笔调度费。

这种糟糕的体验,配上昂贵的价格,无异于一场对用户耐心的极限挑战。

信息来源:骑16分钟花50元、遭遇“被保险”……警惕部分品牌共享单车乱收费!央广网2025-06-23

5、当单车不再是主角,故事还能讲下去吗?

面对生存危机,巨头们也试图寻找新的故事。

对美团和滴滴来说,共享单车更像一枚战略棋子,它本身是不赚钱的,但可以作为一个高频的流量引子入口,这可以很好的把用户导向外卖、打车这些真正能赚钱的核心业务,形成生态闭环。

单车,只是宏大叙事里的一环。

而相对独立的哈啰,则走上了一条大而全的道路,它做网约车,搞电动车租售,甚至还卖起了火车票,做起了小额贷款。

它的口号是陪伴生活每一天,试图从一个骑行工具,变成一个无所不包的生活服务平台。

想法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用户心里的哈啰,还是那辆小蓝车,而不是一个生活超市。

想让用户因为骑了你的车,就顺便在你这里买东西、借钱,这条转化之路,远比想象的要漫长和艰难。

共享的童话,最终败给了算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1

标签:科技   单车   艰难   疯狂   用户   资本   悟空   城市   巨头   风口   订单   重庆   价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