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20日讯(通讯员 曹波)时值冬季,天气逐渐变冷,长沙72岁的周爹爹(化名)在一次洗澡后没有注意保暖,受凉后开始咳嗽。一开始周爹爹也没有在意,到药店买了止咳药口服,后来症状不仅没有得到控制,反而越来越严重,稍活动就感到胸闷、气促。在家人陪同下,周爹爹来到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心血管内科三区就诊。
邢祖忠主任医师接诊了周爹爹。了解到5年前周爹爹就已确诊患有冠心病,立即对周爹爹进行相关检查,发现他是由于在受凉后免疫力低下了呼吸道感染,释放的炎症因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诱发了冠心病,需要住院治疗。
医生给予护心、扩张冠状动脉、抗感染、改善胸闷症状等治疗后,周爹爹病情才逐步好转,现已出院。
邢祖忠介绍,每年秋冬季,特别是气温骤降时,像周爹爹这样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易复发或者加重,医院心血管内科的门、急诊就诊人数量往往会增多,分析原因,可能与一些因素有关:
1.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寒冷刺激会使人体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肾上腺素等收缩血管的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管收缩、心率加快,从而使血压升高。对于已有高血压的患者,血压波动会更大,增加了心脏负担。
2.心脏耗氧量更大。为了对抗寒冷,身体需要产生更多热量,心脏须更“努力”工作,耗氧量增大,这对于冠状动脉本就狭窄的冠心病患者来说,极易诱发心肌缺血,从而引起疾病的复发。
3.感染致心脏负担。秋冬季是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流感、肺炎)的高发期,发热、炎症等应激状态会加重心脏负担,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同时,炎症反应本身也可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得不稳定,易破裂,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4.生活方式改变。秋冬人们倾向于摄入更多高热量、高脂肪食物,这会导致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加之天气寒冷,户外活动减少、久坐不动,不利于血液循环和体重控制。另外,因冬季出汗少、感觉不到口渴等,饮水量减少,也会增加血液黏稠度。
5.情绪波动因素。冬天萧瑟的景象可能影响患者情绪,导致情绪低落或波动,这也是心血管事件的诱因之一。
因此,针对以上一些发病因素,邢祖忠建议公众,尤其是既往就有心血管病史的人群,在冬季应做好科学防护,以减少疾病复发或者病情加重的机会。
1.保暖为先,避免骤冷刺激。尤其要保护好头部、颈部和脚这些易受寒的部位。避免直接用冷水洗脸、洗手。清晨是心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建议醒来后先在床上躺一会儿,再慢慢坐起后下床活动。从温暖的室内进入寒冷的室外时,可在楼道等过渡区域稍作停留,让身体有个适应过程。
2.健康饮食,清淡为主。严格控制盐的摄入(每日
3.适度运动。避免在气温低的清晨室外锻炼,最好选择上午10时后或下午有阳光时进行,强度以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劳为宜。快走、慢跑、游泳都是很好的选择,切忌剧烈运动,避免给心脏带来过大负担。
4.监测指标,规律服药。高血压患者应每天定时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糖尿病患者要监测血糖。切勿自行停药、减药或换药。冬季血压可能波动,应及时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冠心病患者应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等。
5.心态平和,充足睡眠。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大喜大悲的情绪波动。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血压和心率的稳定,所以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