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中央警卫局在整理毛泽东遗物时,发现了一箱整齐叠放的衣物,尺寸却不属于主席本人。工作人员轻声确认,这是毛岸英的遗物,房间内顿时陷入沉寂。
毛岸英作为毛泽东的长子,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年仅28岁。一份尘封的电报揭示了他牺牲的真相,字数虽少,却承载了沉重的历史记忆。
毛岸英192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湘雅医院,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长子。
1927年,国民党反革命政变席卷全国,杨开慧带着五岁的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毛岸龙躲回湘潭板仓乡下。
1930年,杨开慧被捕牺牲,毛岸英兄弟被送往上海,进入中共地下党开办的大同幼稚园。
1931年,顾顺章叛变,地下组织遭破坏,毛岸英与弟弟流落街头,年幼的毛岸龙因病去世,毛岸青也因伤落下残疾。
1936年,中共地下党辗转找到兄弟俩,将他们送往苏联。毛岸英进入莫斯科国际童院,住简陋宿舍,穿粗布衣,吃黑面包,与其他学生无异。
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19岁的他主动报名参军,加入苏军坦克部队。他参与了对德作战,多次冒着炮火冲锋,推进至柏林。
1943年,斯大林接见他,赠送一把手枪以表彰其勇气。他刻苦学习,1944年从莫斯科大学毕业,掌握俄语和军事知识。
1946年1月,毛岸英回到延安。毛泽东要求他下乡锻炼,他来到吴家枣园,拜劳模吴满有为师。
新中国成立后,毛岸英调至北京机器总厂任党总支副书记。他穿蓝色工装,走进车间搬运砂箱,油污沾满双手,与工人同吃窝头,讨论技术改进。
1950年,毛岸英与刘思齐结婚,计划在工厂扎根十年,钻研工业管理。
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爆发,美军逼近鸭绿江。10月初,中央决定抗美援朝,彭德怀奉命返京。毛岸英敏锐察觉出征在即,10月7日晚,他来到中南海菊香书屋,向彭德怀请缨入朝。
彭德怀拒绝,称战场凶险,但他坚持,毛泽东也支持儿子选择。
毛岸英穿上军装,整理背包,10月15日随志愿军总部入朝,担任俄语翻译和机要秘书。
在朝鲜,他隐瞒身份,住木板房,睡硬板床,每晚整理电报至深夜,协助彭德怀与苏方沟通,工作一丝不苟。
战友回忆,毛岸英从不提及家世,只以“刘秘书”自称,穿着普通军装,吃饭从不挑剔,端着搪瓷碗与大家同吃高粱米。
10月25日,志愿军发起第一次战役,毛岸英随总部转移至朝鲜平安北道大榆洞,驻扎在一座简陋木屋内,周围是崎岖山路和稀疏树林。
他每天清点电报机,检查线路,保持通讯畅通,为战役部署提供支持。
1950年11月24日,志愿军总部驻地隐藏在大榆洞山谷中。下午2时,美军侦察机低空掠过,引擎轰鸣响彻山谷,总部人员迅速转移至附近防空洞。
毛岸英作为值班秘书,与高瑞欣、成普等三名参谋留在作战室。
木屋内,电报机嘀嗒作响,毛岸英俯身在桌前,手指快速敲击键盘,发送一封紧急电报,桌上散落着地图和文件。
成普检查电台线路,高瑞欣整理作战记录,四人分工明确,动作迅捷。
11月25日上午7时,彭德怀等高级将领进入防空洞,叮嘱留守人员注意警报。
9时,敌机再次出现,毛岸英推开木门,抬头观察天空,四架B-26轰炸机掠过,未投弹便离去。他折返室内,继续处理电报。
11时,敌机突然折返,低空俯冲,投下数十枚凝固汽油弹。炸弹落地,火光冲天,木屋瞬间被烈焰吞噬,浓烟滚滚。
成普与另一参谋冲出房门,被气浪掀倒,毛岸英和高瑞欣试图抓起桌上地图撤离,脚步刚迈向门口,屋顶塌陷,火焰扑面而来,两人被困火海,未能逃脱。
爆炸声震耳欲聋,防空洞内的彭德怀听到爆炸,询问毛岸英是否撤出,得知他未进洞,立即冲向洞口,被警卫员死死拦住。
战士们冒着余火冲向废墟,扒开烧焦的木板,找到两具面目全非的遗体。
毛岸英的手腕上,苏联手表残骸依稀可辨,腰间斯大林赠送的手枪烧得变形,战友们才确认身份。现场一片死寂,战士们低头肃立,彭德怀凝视遗体,眼眶泛红。
多年后,一份绝密电报公开,揭开牺牲真相。
电报由彭德怀亲笔起草,记录:11月25日7时,总部进洞,毛岸英等四人留守;11时,敌机投燃烧弹,木屋起火,成普两人逃出,毛岸英、高瑞欣牺牲。
电报指出,美军因侦察到总部频繁电报信号,锁定位置,多次派机轰炸,而非其他原因。
战友回忆,毛岸英牺牲前刚发完一封电报,炸弹随即落下,他恪守岗位至最后一刻。这份简短电报,否定了网络谣言,澄清了真相。
电报发往北京,周恩来收到后,暂压下未立即上报,以免影响毛泽东健康。
志愿军总部为毛岸英和高瑞欣举行简短悼念,战士们在雪地中挖出墓坑,将遗体就地安葬,立下木牌,刻上姓名。
毛岸英牺牲的消息震动志愿军总部,战士们在木屋废墟前默哀,彭德怀下令加强防空措施,调整通讯频率,避免再次暴露。
11月26日,总部转移至更隐蔽的地点,电报机昼夜运转,志愿军继续筹备第二次战役。12月,志愿军突破美军防线,收复平壤,毛岸英的牺牲激励战友奋战,士气高涨。
1951年1月2日,周恩来将电报及亲笔信呈送毛泽东。
毛泽东在办公室接过文件,翻阅电报,目光停留良久。叶子龙站在一旁,见他放下纸张,缓缓起身,走到窗前,凝视远方,仅说:“战争,总有伤亡。”
他叮嘱将毛岸英的牺牲视为普通战士,切勿特别宣传。随后,他继续指挥战役,批阅文件。
毛岸英遗体安葬于朝鲜桧仓郡志愿军烈士陵园,墓碑简朴,周围环绕战友墓地。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志愿军完成使命。
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得知噩耗,悲痛不已,守着他的遗物,终身未再婚,投身教育事业,传承烈士精神。毛泽东保留毛岸英的几件衣物,叠放整齐,存放木箱,直至1976年去世。
1990年,中央警卫局整理遗物时发现此箱,工作人员肃然起敬,小心封存。
毛岸英的事迹随档案解密逐渐公开,志愿军老兵回忆他在大榆洞的点滴:他常在夜里校对电报,灯光映着疲惫面容;空袭警报响起,他仍埋头工作,确保任务完成。
毛岸英的牺牲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电报的公开,粉碎了谣言,还原了烈士坚守岗位的真相,彰显了其无私奉献的精神。
参考资料:
1、缅怀烈士,毛岸英最后的34天 上观新闻 2022-09-30
2、【共和国脊梁】毛岸英:“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有青山” 焦作解放法院 2021-07-14
3、首次公开的彭德怀绝密电报讲述毛岸英牺牲细节 观察者网 2020-11-10
更新时间:2025-08-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