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思维:解锁终身成长的密码

成长型思维:解锁终身成长的密码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常面临这样的选择:是将能力视为天生注定,还是相信它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培养?这个选择背后,隐藏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而它们,足以塑造孩子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坚信“我天生就不是学数学的料”,一次考试失败就足以让他们给自己贴上“笨”的标签。而成长型思维则为他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实践不断发展。大脑如同肌肉,越锻炼越强壮。这种信念,如何在一个孩子的生命中具体发挥作用?让我们看看下面的故事。

事例一:从“我放弃了”到“我只是还没解出来”

小朗是一个四年级的男孩,曾经最怕数学应用题。一看到复杂的题目,他就把笔一扔,嘟囔着:“太难了,我放弃了。” 他的大脑在面对困难时,选择的是关闭和逃避。

他的妈妈没有责备他,也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开始尝试改变他的“语言”。一天,当小朗又一次想要放弃时,妈妈温和地看着他说:“你不是‘解不出来’,你只是‘暂时还没’找到方法。我们来看看,这道题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同时,妈妈开始有意识地表扬他的过程:“我喜欢你刚才在草稿纸上画的线段图,这个方法很清晰!”或者说:“你虽然很烦躁,但还是坚持思考了10分钟,这种努力非常了不起!”

奇迹般地,变化发生了。几周后,小朗在面对一道难题时,竟然自言自语道:“好吧,这道题我‘暂时’还没征服它。” 然后他换了一种思路,重新开始计算。那个曾经被“固定型思维”困住的孩子,开始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而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策略和坚持来提升的。 数学对他来说,不再是一座天生无法逾越的高山,而是一个有待探索和解密的游戏。

事例二:从“我没有朋友”到“我可以学习如何交朋友”

小米是一个内向的转校生。在新学校的第一周,她回家后伤心地对妈妈说:“班上没有人喜欢我,我没有朋友。” 这是一种典型的固定型思维判断——将暂时的社交困境,归因为一个无法改变的“不受欢迎”的个性标签。

妈妈拥抱了她,然后对她说:“交朋友有时候确实需要练习,就像学骑自行车一样,一开始可能会摇摇晃晃。我们不着急,看看能不能先从一个朋友开始。明天,你可以试试注意一下,班上有没有哪个同学和你一样喜欢画画?”

妈妈还和她进行了角色扮演,练习如何微笑、如何发起一个简单的提问。第二天,小米鼓起勇气,向一个同样喜欢画卡通人物的同学展示了她的画册。虽然一开始对话有些笨拙,但她成功了,她找到了第一个“画友”。

在这个过程中,小米学到的不仅仅是交朋友的技巧,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信念:人际交往能力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和勇敢尝试来培养的。 她从“我没有朋友”的绝望,转向了“我可以学习如何交朋友”的积极行动。

事例三:在积木倒塌之后

一个五岁的小男孩,想用积木搭一座高高的塔。当他搭到一半时,“轰”的一声,积木全塌了。固定型思维的反应可能是大哭、发脾气,并再也不玩这个“讨厌”的玩具。

而拥有成长型思维引导的孩子,则会这样思考。他的爸爸没有急着帮他搭,而是蹲下来和他一起观察:“哇,它倒下来了!我们来当个小侦探,看看它为什么会倒呢?是不是底部有点不平稳?”

孩子擦擦眼泪,和爸爸一起检查“废墟”。他们发现,底部的几块积木确实没有对齐。于是,他们决定重新搭建,并且这次更加注重打好地基。当塔第二次成功立起来,并且比之前更高时,孩子兴奋地拍手。他亲身体验到:失败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提供宝贵数据的学习过程。 这次倒塌,教会了他关于“结构稳定”的重要一课。

这些平凡的故事,每天都在不同的家庭里上演。成长型思维不是一种空洞的理论,它体现在我们与孩子对话的每一个词句中,体现在我们如何看待他们的每一次挫折和努力里。

它教会孩子的,不是如何避免失败,而是如何拥抱挑战、坚持努力、并从批评和学习中汲取养分。最终,我们给予孩子最宝贵的礼物,不是一时的聪明才智,而是这把能够解锁终身成长的密码——相信“我可以变得更好”的无限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育儿   解锁   思维   密码   孩子   积木   妈妈   交朋友   努力   事例   小米   能力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