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长治市中医药文化公园内弥漫着药草香气。由市中医医院联合潞州区西街街道打造的“夜享中医·健康长治”活动已持续六周,这场点燃夏夜的中医药文化盛宴,正逐步融入“市井烟火”,让岐黄之术惠泽百姓健康。
作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市与首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长治站在中医药改革的前沿。如何让中医药的千年智慧真正化作惠泽民生的活水?答案藏于田间地头、基层诊室与智能工厂中。
把好中医药源头关。长治独特的地理气候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需构建“道地药材身份证”体系,依托太行山连翘、党参等优势品类,制定覆盖种植、采收、加工全链条的严苛标准,实现“一物一码”全程可追溯。同时重点在平顺、沁源等主产区推广“林药间作”立体种植,既提高土地综合效益,又筑牢生态屏障,真正让“山头披绿装”与“百姓鼓腰包”同频共振。
抓好中医药人才培育。要继续实施基层人才培养计划,打通“院校+师承+临床”网络,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实施“一带一 师带徒”培养模式,优化中医药人才成长途径和队伍结构。同时,重视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定向培养、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让中医药服务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完善中医药产业体系。当前,以振东制药为龙头代表,长治市中医药产业体系已初具规模。然而,产业集聚度有待提高、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相对滞后、品牌市场影响力不足等问题,仍制约着产业整体格局的提质增效。为此,应着力推进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加快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中医药产品优质化水平,大力推进中医药制造数字化智能化进程。
以源头管控铸就“放心药”,以人才下沉织密“惠民网”,以产业跃升锻造“竞争力”。唯有让中医药从实验室走入市井、从田间贯通车间,千年岐黄之术才能真正化作“万家安康”的时代答案。这缕穿越古今的药香,终将生长出更蓬勃的生命力。(马慧荣)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张岩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