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在甲板上留影,林徽因初为人妻一脸娇羞


上图是1928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前往欧洲度蜜月时,在轮船上的罕见留影。

这一年,林徽因24岁,脸上难掩初为人妻的娇羞。

身边的丈夫,是她选择共度一生的梁思成,而不是绯闻对象徐志摩。

尽管徐志摩为了她,逼迫刚生2胎的发妻张幼仪离婚。

但是,林徽因仍坚定选择了,和她有共同建筑理想的梁思成。

因为这份共同追求,夫妻俩才会达成一致,将此次蜜月之行,改成西方建筑考察之旅。

不曾想,甲板上这个云淡风轻的时刻,竟成了林徽因命运的转折点

-01-

林徽因和梁思成为期数月的欧洲之旅,费用全赖一个人支持,那便是近代戊戌变法的领袖——梁启超。

因此,他们的随身行李中,最重要的便是梁启超送的影印本《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建筑设计施工规范书,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极其珍贵。

梁启超在赠言中写道:

“此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宝之……”

林徽因和梁思成不负所望,一直将《营造法式》牢牢带在身边,建筑考察期间有了收获都会记录在上面。

这次欧洲考察之旅,直接催生了梁林夫妇回国后的一大开创性工作——创办我国第一个建筑系。

然而,命运却对林徽因开了一个惊人的玩笑。

-02-

1928年底,林徽因和梁思成从欧洲归国,放弃了清华大学的优越条件,双双来到偏远严寒的东北大学任教。

吸引他们的理由只有一个:东北大学有条件创办我国第一个建筑系。

填补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空白,不再让西方人看不起,这是林徽因的一直以来的理想。

她义无反顾。

然而,东北苦寒,林徽因这个南方姑娘,很快染上肺结核,成天被肺病折磨,发烧、咳嗽成了她的日常。

亲友劝她:北平有更好的医疗条件,她应该先回去治病。

可当时整个建筑系只有林徽因和梁思成2个教员,她一走,学生的课必然耽误。

在强烈责任感的驱使下,林徽因选择留下来继续教学。

她还在百忙之中,为东北大学设计了校徽。校徽上“白山黑水”图案,一度成为东北大学、乃至整个东北的标志。

第二年,徐志摩专程赶到东北,看到林徽因消瘦得像个纸片人,说什么都要带她回北平。

这一次,林徽因同意了。

因为当时沈阳陷入战乱,林徽因连应急的药都买不到,已经虚弱得再也讲不了课。而且,她还有刚出生不久的女儿梁再冰需要照顾。

林徽因这一离开,再也没回过东北。

林徽因在东北大学留影,右一为校长张学良

回到北平后,林徽因的病情渐渐稳定下来,准备在协和礼堂举行建筑演讲。没想到却发生了悲剧。

当时,徐志摩兴匆匆搭乘飞机,前来北平参加林徽因的演讲会,不料途中遇难,年仅34岁。

外界对此议论纷纷,都说徐志摩的因林徽因而死。

徐志摩的遗孀陆小曼,也对林徽因多有责怪。

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照

林徽因充耳不闻,沉浸在挚友意外离世的悲痛中。

同时,她也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更加珍惜活着的每一刻。

这也催生了她回国后的第2项开创性工作——启动中国古建筑田野考察


林徽因和梁思成

-03-

1931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开始全国各处奔走,实地考察我国的古建。

田野调查+文献比对,是当时国内兴起的一种学术研究方法。

中央研究院的傅斯年针对这一现象,从《长恨歌》中化用了一句话来形容,非常贴切,叫: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林徽因一行人确实是“动手动脚”。

很多古建筑藏在荒野古道中,车进不去,只能用手拨开杂草,用脚生生踩出一条路来

考察工作很艰辛,林徽因的肺病时不时造访,但她甘之如饴,因为她终于能够学以致用。

林徽因将在西方学到的建筑研究方法,比如精确测绘、三维记录等,用来科学研究我国古建筑,打破传统仅靠文献考据的局限

那段时间,他们先后踏遍我国15省200多个县,测绘记录了2000多件各朝各代留下来的古建筑。

这些考察结果,引起人们对这些古建筑的重视,加以保护,才有了我们今天仍然能看到的五台山佛光寺、山西应县木塔等。

林徽因在考察笔记中强调的“与时间赛跑”,更是直接影响了建国后的文物普查机制

1937年,林徽因和梁思成等人,在五台山佛光寺的东大殿,为中国找到了一座千年的唐朝建筑。

这一里程碑式的发现,狠狠打脸了日本建筑界关于“中国人要看唐代木构只能去日本”的嚣张言论。

梁林夫妇手绘图

也是这一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营造学社的田野考察被迫中断。

林徽因举家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

-04-

从北平到湖南、昆明,再到四川,辗转近万里的逃难,林徽因几乎把家当都丢光了,唯独完整保留下那些年田野考察的资料——成百上千的照片、实测记录等

到了四川李庄,终于听不到炮火声,可以暂且安置,林徽因的肺病却加重了。

李庄气候潮湿阴冷,对肺病患者很不友好,当地也没有像样的医院和医生。

更糟糕的是,营造学术的经费中断,林徽因家一度穷得吃不起饭,靠变卖所剩无几的衣物,勉强度日。

林徽因病重卧床,生命堪忧。就在她几乎撑不下去时,生命中的贵人出现了。

这个贵人,就是傅斯年。

那会傅斯年也在李庄,听说林徽因的困境后,素不求人的他,竟放下身段,主动写信给朱家骅,拜托他帮忙让蒋介石拨款。

其实严格来讲,傅斯年和林徽因连朋友都算不上。他之所以挺立相助,是因为敬重林徽因的才华和风骨。

傅斯年在求助信中,还特意将林徽因和冰心作对比:

“今之女学士,才学至少在谢冰心辈之上。”

多亏傅斯年出手相助,林徽因家才拿到将近30000元的救命钱。

只是那时林徽因肺副结核已至三期,病得太重,高烧40度成了常态。

在李庄5年,林徽因能勉强起身的时间只有1年,剩下4年时间都在床上度过。儿子梁从诫后来回忆:

“母亲的脸映在墙上,像个摇曳的纸人。”

林徽因躺在床上,子女陪伴两侧

即便如此,林徽因也没闲着。

她躺在病榻上,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第七章《五代·宋·辽·金》的文献汇编,以及全书的校阅、补充和润色工作。

《中国建筑史》的问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塑造出坚实深厚的民族自尊,并打击了西方世界对于“中国没有建筑史”的嘲讽。

这些,是林徽因用生命为代价换来的

等到抗战结束,林徽因回到北平,到医院一检查才知道,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

-05-

林徽因的病,实在拖得太久。

检查结果,她的双肺和一个肾脏都已感染,最多能再活5年。

不久,林徽因做了一场大手术,切除一颗肾。40多岁的中年人,竟瘦到仅有36公斤。

此时的林徽因,想的不是如何养病延长生命,而是争分夺秒为中国建筑事业发挥余热

之后,林徽因拖着病体,参与设计了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

从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中汲取灵感,主张提取传统纹样如彩画、窗棂等的几何逻辑,而非简单复制,于是才有了我们如今看到的经典图案。

做完这2件事,林徽因再次病倒卧床,说话都困难,有时甚至要靠吸氧保持呼吸。

她真的该停下来好好休养了。

偏偏这时,吴晗和郭沫若等人,提出拆除北京古城墙

林徽因一听到消息,急得从床上爬起来,强拖着病体,到处发表反对意见,急得指着市长吴晗的鼻子大骂。

她甚至以拒绝吃药来抗争。

受欧洲历史城市保护的影响,林徽因深知保留古城墙,对于民族历史有着重大意义。

可惜,她的意见被驳回。

梁思成提出的“保留北京城墙、另建新城”的方案,也没能实现。

北京古城墙轰然倒塌的那一瞬,林徽因也倒下了,被紧急送进医院。

1955年3月31日深夜,林徽因拜托护士去请梁思成来,她有话要说。护士拒绝了:有什么事明天再说。

然而,她等不到明天了。

天还没亮,林徽因与世长辞,年仅51岁

梁思成踉跄着来到病房,坐在林徽因的床边,拉着她的手,放声痛哭。

他意识到,当年甲板上,站在他身边的,那个一脸娇羞的新婚姑娘,永远地离开了。

结语

欧洲建筑考察、东北创办建筑系,田野考察古建筑,抗战期间编写《中国建筑史》,生命最后的时光里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

林徽因用大半生追寻建筑理想,以羸弱病躯撑起民族脊梁

生命终成灰烬,但风骨永立如梁。

致敬中国建筑大师——林徽因。

信源:刘小川著《品中国现代文人》、韩石山著《碧海蓝天林徽因》等权威出版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7

标签:历史   甲板   娇羞   梁思成   北平   建筑   欧洲   古建筑   中国建筑   肺病   生命   田野   中国   人民英雄纪念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