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苹果公司在2025年11月12日正式推出一项新功能,让美国用户能用护照在iPhone的钱包应用里创建数字身份。这项叫Digital ID的东西,现在已经在250多个机场的TSA检查点开始试用,主要针对国内航班。简单说,你不用再从包里翻出实体护照,直接用手机就能过安检。听起来挺方便的,对吧?但这事儿一出,就有不少人开始担心隐私问题。毕竟,把这么重要的个人信息塞进手机里,真的安全吗?政府和公司会不会借机多管闲事儿?
先说说这个功能怎么来的。苹果从几年前就开始在部分州测试数字驾照和身份证,比如加州、亚利桑那州这些地方。用户可以把驾照扫描进钱包应用,然后在机场或某些商店用。2025年,他们把范围扩大到护照。用户需要用iPhone扫描护照的照片页和芯片,还得录个面部视频来验证。整个过程靠生物识别技术,比如面容ID或触控ID来保护数据。苹果说,所有信息都加密存手机本地,不会上传到他们的服务器。只有当你主动分享时,才会传给对方,比如TSA的读卡器。首批支持的机场包括洛杉矶国际机场、芝加哥奥黑尔这些大枢纽。TSA也发了声明,说这能加快安检速度,减少接触。

但为什么说再见隐私呢?因为数字身份这玩意儿,本质上就是把你的个人信息数字化,方便随时调取。苹果宣称隐私优先,用户决定分享什么。但现实中,一旦这种系统普及,政府或企业就能更容易追踪你的行踪。比方说,TSA每次扫描你的数字ID,都会记录时间和地点。这数据积累起来,就能画出你的旅行轨迹。隐私组织像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早就警告过,数字ID系统里有“回家电话”功能,意思是设备会定期向政府服务器报告,确认ID有效性。这听起来像监视器啊。2025年6月,80多个组织联合发声,反对这种嵌入式追踪。他们担心,这会让智能手机变成政府的延伸工具。
再看看更广的背景。2025年,美国多个州都在推数字驾照。新泽西州8月通过法律,允许居民用手机代替实体驾照,但同时加了隐私条款,比如交易不能被监视。批评者说,这条款执行起来难,因为技术本身就带追踪。国会也在讨论联邦层面的数字ID监管,可能成立机构来审核这些系统,确保不歧视某些群体。国际上,瑞典90%的交易已经是数字的,很多店不收现金。中国有数字人民币,正在测试全货币数字化。美联储的FedNow系统从2023年7月上线,已经实现24/7即时支付。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公开说过,他们在研究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这些东西连起来看,数字ID就是通往无现金社会的垫脚石。

好处当然有。旅行者反馈说,用数字ID过安检快多了,不用担心护照丢了。苹果的数据显示,数字支付已经占主流,钱包应用里的卡片和票据让生活简单。企业像Uber Eats和MyChart计划支持数字ID,用于年龄验证或医疗记录。2025年,北达科他州加入苹果钱包支持列表,居民能用手机证明身份。技术上,苹果用端到端加密,确保数据只在设备和验证方之间传。用户可以随时删除ID,不留痕迹。这比实体证件安全,因为手机丢了还能远程擦除数据。
但风险不容忽视。黑客攻击是头号威胁。手机漏洞或钓鱼骗局,就能偷走你的生物数据。2025年,专家指出,AI技术让假冒身份更容易。国家数字ID系统在AI时代,容易被泄露的生物识别数据训练模型,导致身份盗用。隐私法也在跟进,2025年八个州的新隐私法规生效,强调数据最小化使用。但执法呢?企业总想多收集点数据卖钱。苹果自己也面临反垄断调查,欧盟和美国都在查他们生态封闭,是否滥用用户数据。
蒂姆·库克作为苹果CEO,从2011年起就掌舵。他推动隐私作为卖点,但公司还是卷入争议。2014年他公开性取向,但这不影响他对数字服务的扩张。苹果市值超3万亿,靠iPhone和服务赚钱。库克强调用户控制,但批评者说,功能设计本身就鼓励数据分享。比方说,数字ID推广时,苹果没提潜在滥用风险,只说便利。

未来呢?数字ID可能扩展到更多场景。商店买酒时,扫手机验证年龄。在线注册服务,直接用钱包ID。谷歌去年在安卓上推类似功能,两家竞争会加速普及。但隐私团体推动立法,确保公平。比方说,禁用“回家电话”功能,让ID完全离线工作。用户依赖手机加深,如果设备坏了或没电,证明身份就麻烦。全球趋势看,2025年是数字身份关键年。企业采用可重用ID网络,政府推移动驾照。Trinsic公司预测,2025年数字ID会更普及,但隐私挑战更大。
想想日常影响。你上网买东西,现在有些州要求年龄验证用数字ID。这本是为保护小孩,但实际可能封锁内容。澳大利亚禁16岁以下用社交媒体,需要ID证明。美国类似法规在讨论,涉及AI工具和不当内容定义。结果呢?言论自由受限,政府定义什么叫不当。数据集中也增加风险,一次泄露,全身份暴露。相比纸质护照,数字版更易被远程访问。
苹果的Digital ID是冰山一角。便利背后,是控制的加强。用户得权衡,是要快点过安检,还是守住隐私。技术进步快,但法规跟不上。2025年隐私法多,但执行是关键。民众得警惕,别让公司和政府随意窥探生活。
更深层看,这关乎权力分配。数字ID让身份验证高效,但也让权威更容易集中。穷人或老人,可能没智能手机,就被排除在外。包容性成问题。国际组织像大西洋理事会分析,美国该怎么负责建数字ID,焦点在减少不当支付和提升福利。但他们也承认,风险包括国家监视和网络攻击。
苹果股票在公告后小涨,市场看好。但长期,隐私丑闻可能打击信心。库克领导下,苹果继续创新,但得面对批评。用户反馈混杂,有人爱便利,有人拒用,担心追踪。
总的来说,Digital ID上线是里程碑,但也敲响警钟。隐私不是空谈,得实际保护。用户多了解技术,别盲从。未来,数字经济主导,但得平衡便利和自由。
更新时间:2025-11-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