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休战期”结束?对等关税7日后恢复,中方已做好开战准备!

文 | 空纸

编辑 | 空纸

前言

随着特朗普政府推动的“对等关税”宽限期即将于7月9日到期,世界主要经济体正面临一次艰难抉择——是继续坚守原则,还是在美国的压力下做出妥协。

然而,正当谈判桌上的烟雾尚未散尽之际,中国率先打破沉默,发出明确警告:“任何国家不得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换取与美国达成交易。”

这句掷地有声的声明,不仅是对当前形势的回应,更是中国在全球博弈中所坚持的底线。

它昭示着在美国以关税重塑规则的过程中,中国不会充当他人妥协的筹码,也绝不会容忍背后的小动作

危机临近前的强硬发声

2025年4月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启动“对等关税”政策,提出对所有主要贸易伙伴统一征收10%的基准关税,并给予90天谈判窗口。

按照其设定的时间表,若未能达成新协议,美国将从7月9日起,对未合作国家的大量产品大幅加税,税率可能提升至25%、50%甚至更高

其目标涵盖从钢铁、电子到农业等多个战略领域,意图重塑以美国利益为核心的新贸易体系。

这一政策公布之初,虽然遭到多国反对,但也迫使多个国家迅速行动,开始与美国展开双边谈判。一时间,欧美、日印等国家纷纷被卷入密集协商之中。

然而,6月28日,中国商务部却突然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当前局势作出明确表态

发言人严正指出:中方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牺牲中国利益为筹码与美达成交易,中方不会接受任何“损华利己”的安排,如有此类行为,中国将采取坚决反制措施。

这种罕见的、带有“预警性质”的声明,其实早已有迹可循。

过去数月,中方密切追踪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谈判进展。据多家外媒披露,在多轮协商中,美方频繁试图加入一些“第三国审查条款”,尤其在半导体、稀土、医药、钢铁等敏感产业链上,要求谈判对象承诺限制从“来源可疑国家”进口产品。虽然并未指名道姓,但其中意图指向中国已是“公开的秘密”。

中国在此关键节点发声,既是对外界传闻的回应,也是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警示。

其背后的战略意图非常清晰:中国不会成为他国利益交换的牺牲品,也不接受被“绕过”甚至“捆绑”的局面。

谁在试图“踩线”?

此次中方警告并非无的放矢。在中美尚未正式摊牌之际,一些国家已在与美达成初步协议的过程中埋下“隐患”。

英国是首个与美国签署临时贸易安排的国家。据《金融时报》《路透社》等权威媒体报道,英国协议文本中除了承诺接受10%基准关税外,还引入了一项“第三国贸易审查机制”。这项条款要求英方在关键领域加强对进口商品的原产地核查,以防止“规避性转口行为”。

虽然英方辩称该条款是为了“保护市场公平性”,未针对任何特定国家,但从涉及范围——包括电子组件、制药材料、钢铁制品——及近年来中英贸易结构来看,矛头指向中国的嫌疑几乎不容置疑。

中方对此高度敏感,随即通过外交渠道向英国表达严重关切。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随后回应称,该协议不会损害英中之间的互利合作关系,并重申希望继续扩大与中国的经贸联系。但这并未完全打消中方的顾虑。可以说,英国此举已被中方正式列入“潜在踩线”行为的观察清单。

与此同时,欧盟的谈判态度出现明显分裂。德国、意大利等制造业大国倾向于妥协,支持接受美国提出的税率方案并争取个别行业豁免;而法国则持强硬立场,总统马克龙在G7峰会后明确表态,欧盟必须坚持“零关税”原则,不能接受单方面让步。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指出:“所有选项都已摆在桌面,包括反制措施。”

目前欧盟已制定一份总额1160亿欧元的报复性关税清单,覆盖波音飞机、农产品、电动汽车等美国产品,蓄势待发。

日本的立场则更为复杂。一方面,日本在美国本土汽车年产330万辆,远高于其对美出口的137万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制造商高度依赖美日合作环境。尽管其首席谈判代表赤泽亮清反复强调“投资换公平”,但也传出日本考虑接受部分附加条款、在稀土及高端芯片领域与美国开展更紧密合作。中方高度警觉日美可能在“卡脖子产业”形成排他性联盟。

而印度与美国的谈判则进展相对迅速。据美方称,印度在多个领域表现出较高的妥协意愿。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和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多次称“协议已接近完成”。

虽然印度在农业、钢铁等领域仍有保留,但其“以美为中心”的贸易重组意图已经逐渐明朗。特别是“印度制造”战略在当前背景下更容易与美国形成互补,这使得中方将其视为高风险国家,担心其可能会在协定中牺牲对华公平贸易。

中美暂避锋芒引发新变局

就在多国与美方谈判焦灼、陷入分裂的同时,中美之间却在6月9日至10日间悄然达成了一项重要共识。根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信息,中美经贸团队在伦敦举行闭门会谈,落实早前“日内瓦共识”的具体安排。

根据初步公开的结果,双方在以下几个方向达成一致:中方将依法审批部分战略物项出口申请,美方则将逐步取消对华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措施。这些限制措施被认为可能涉及高科技出口、企业投资审查、留学签证等多个方面。

尽管双方并未宣布最终协议,但这一互动释放了重要信号:中美关系虽有分歧,但仍存在合作空间,尚未彻底走向对抗。

这项共识的达成,也令其他国家陷入新的权衡之中。原本希望通过“联美制华”来争取更多贸易利益的国家,必须重新计算中美缓和后的利益得失。是继续压中国、讨好美国?还是保持中立,避免两面不讨好?

中方的强硬表态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止其他国家借“中美缓和”窗口,以损害中国为代价“从中获利”。

其核心逻辑是:中国是全球供应链的核心节点之一,任何试图“将中国排除在外”的政策设计,都注定将带来严重后果。

结语

在全球贸易体系剧烈动荡的今天,每一个决策都如走钢丝。美国的“对等关税”政策无疑是一场战略豪赌,试图重构权力与收益的分配格局。

但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明确划出了底线:“不能拿中国当筹码。”这不仅是一场博弈中的姿态,更是一种国家层面的尊严宣示。

面对各国的分化策略、贸易联盟的碎片化趋势,中国没有选择沉默,也没有选择妥协,而是用清晰坚定的语言,表明了其不可动摇的核心利益。

在这场被关税主导的全球再平衡中,中国不是任人摆布的棋子,而是一个拥有自主规则意识的博弈者。

未来的贸易格局仍将变化,但这句“勿谓言之不预”已然成为各国必须认真对待的警告。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2

标签:财经   中美   对等   关税   中方   日后   结束   中国   美国   国家   贸易   英国   利益   美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