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土豆 作品
首发于头条号 一个坏土豆
陪我的国一起复兴
南京照相馆的力量,深植于一种让我们心碎的克制。
面对那场惨绝人寰的屠戮,申奥导演的叙事方式审慎而节制,但呈现出来的效果却是雷霆万钧。
影片中直接展现日军暴行的画面并不多,因为历史的伤痕如此之深、屈辱如此之重,任何直接的视觉冲击都是我们难以承受之痛。
最终,他将镜头转向更深邃的留白,以不落言诠的沉默,蓄积起撼动人心的千钧之力。
这种留白的智慧,在林毓秀的命运上体现得最为揪心,在她被日军拖走之后,是彻底的黑幕,我们心知肚明等待她的是什么,那血污与屈辱足以撕裂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直面重回最为黑暗的时刻。
这一幕,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然而,电影没有让我们去再次直视那种绝望的窒息,而是把镜头留下她归来时凌乱的衣衫、红肿的面庞、失焦的眼神.....
屈辱无声,却比任何哀嚎更刺穿灵魂;悲愤无言,却足以在胸腔炸开无声惊雷。
没有描述,我们却已经明了;
没有言说,已是最惨烈的控诉;
它将我们带入想象的深渊,让历史的沉重压在每个观众心头,让我们永远铭记。
毕竟,无论怎么去表达,都无法展现日军兽行的万一。
正是这份贯穿全片的、刻意的隐忍,让积蓄的情感如地火奔涌。
所有的屈辱与怒火,所有压抑的民族悲情,都在金老板劈向鬼子的斧响中,在宋班子将石砖奋力砸下的瞬间里,在苏柳昌说出我们不是朋友时,终于找到了爆发的出口!
那是被压迫到底层的生命最决绝的反抗,是沉默总爆发时那一声震碎苍穹的呐喊!它们不是突然的宣泄,而是被这漫长的无声压抑到极致的必然喷薄。
结尾的表现手法,更是我看到所有电影中叙事的巅峰。
在相对平静的曲调中,金老板那一句句深埋希望的祝福,定格幸福瞬间的影像,与战争屠戮后的满目疮痍交替放映。
希望的定格与屠杀的真相相互割裂,祝福的暖光撞上现实的血河,生与死、善与恶、美与残的极致对比,终让我们所有被强按下的泪水,再也无法抑制地夺眶而出。
这泪是哀悼,是愤怒,更是对那无声处所积蓄一切力量的最终认同。
南京照相馆以默片般的隐忍,承载了历史最雷霆的轰鸣。
它没有展览苦难,却让苦难在每个观众心中自行显影;它没有嘶声控诉,却让控诉的声浪在胸腔内久久回荡。
这份无声胜有声的力量,正是它作为民族记忆的影像载体,留给世界最沉重、也最崇高的献祭。
照相馆的镜头是冷的,剪刀是冷的,但记录下的希望与残酷,却永远滚烫。它以无声为剑,刺穿了时间帷幕,让我们在那片克制的光影中,听见历史深处,永不消散的滚滚惊雷。
而我今天想聊的,是南京沦陷时的意难平。
电影开场最早的十分钟,不仅仅是炮火硝烟的战场呈现,更是将一个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的巨大意难平,狠狠砸在了我们的心上。
它是一记闷棍,沉重到让人喘不过气。
我们看到中国军人在弹雨中与侵略的日军惨烈搏杀,视死如归。然而,当防线告急,战士们在日军追杀下潮水般向后撤退时,等待他们的,却是另一个方向喷射来的、更为冰冷的子弹,那是隶属于国军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公署的督战队的黑洞洞枪口。
退后者死!
前方是同胞堵截的绝路,后方是日寇狰狞的屠刀。这自相残杀的地狱景象,让人感到彻骨的冰凉与荒诞。
而这正是1937年南京保卫战中令人难以释怀的真实一幕。
它尖锐地刺痛了我们:在生死存亡的至暗时刻,为什么还要将枪口对准自己人?为什么会陷入如此内外交困、甚至同室操戈的深渊?
今天,我想再一次回顾1937年的南京守卫战,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幕?
南京,是不是真的守不住??
1937年南京保卫战前夕,国民政府高层及前线将领间弥漫着巨大的分歧与悲观情绪。
大多数将领认为不用守南京了,因为根本守不住。
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有几个原因:
第一、兵家绝地,无险可依:
南京地处长江弯曲部,三面环山却又不是真正的险峻,城墙在近代火炮面前脆弱不堪。
更要命的是,北面、西面被长江封锁,东、南又无纵深可守。
一旦外围防线被突破,守军极易陷入被合围与包抄、最后陷入绝境,这在军事上称为死地。
当时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兼左翼军总指挥的薛岳就说:
南京的地形是大棺材,敌人三面包围,我军退路只有一条长江,乃兵家大忌。
这种观点在军令部高级参谋中广为流传。
第二、淞沪溃败,元气大伤:
参与南京防御的主力,几乎都是经历了三个月惨烈淞沪会战的疲惫之师,这些部队减员严重,如许多师只剩编制兵力的1/3至一半,装备损失巨大,官兵身心俱疲,需要休整补充。
而且从11月11日上海失守到12月1日正式下达南京保卫战的时间,只有短短20天。
这点时间只能时仓促迎战。
第三、敌强我弱,态势悬殊:
日军锋芒正盛,进攻南京的松井石根指挥的日军华中方面军由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组成,约6-8个师团近20万人,挟淞沪胜利之威,装备精良,补给充足,战术协同娴熟,士气正旺,并计划实施大迂回包抄。
而我军战力堪忧,南京卫戍军虽有13个建制师及教导总队等番号,总兵力约15万,但水分极大。除教导总队、87师、88师、36师等德械调整师外,其余多是由地方部队临时拼凑,训练、装备和战斗意志参差不齐。
尤其严重的是,我军空军损失殆尽,江面舰艇陈旧或被封锁,防空火力孱弱,致使制空、制江权尽失,日军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轰炸和炮击,极大地削弱了守军的防御能力和士气。
残酷的现实摆在南京政府面前:在日军优势兵力的围困下,强行固守几乎等同于将主力部队送入绞肉机。
一旦包围圈形成,这些历经淞沪血战的疲惫之师将插翅难飞,成为瓮中之鳖。军中的惨烈共识极其清晰:
打不好就是包饺子,有多少兵力投进去,就注定有多少人葬身城下!
拼光这十五万仅存的精锐,日后拿什么与日寇在广阔国土上周旋?
所有的将领都想撤退,但是最高统帅蒋介石,此刻考虑的砝码却并不是纯粹的战场得失。
南京是民国奠都之地,是国父孙中山陵寝的安息之所,更被视作抗战精神与国家尊严的象征!
如果一枪不放就望风而遁,在国际社会眼中成何体统?
但是守,怎么守?谁去守?
就在蒋介石焦躁不安的时候,一个人的声音打破了将领们撤退论调的僵局。
唐生智挺身上前,语惊四座:
南京是我中华民国首府所在,是总理陵寝之重地!其存亡关乎举国抗战之信心,牵系世界对华观瞻之根本!必须死守,决不可弃!
唐某不才,愿与南京城共存亡!
这一番掷地有声的就义宣言,正中下怀。
蒋介石如释重负,当即拍板: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
而唐生智亦以破釜沉舟的姿态,斩钉截铁地表明决心:
生则与城存,死则与城亡!唐某决意殉国于此!
此论一出,满座寂静,所有人都不说话了。
既然都有人高喊殉国以表死志,准备把性命抛在南京,其他的将领纵然有万般忧虑、千万条现实理由,此时再提撤退,那就是软弱动摇,不合时宜。
会议在一种压抑、无奈却又无人愿公开挑战的氛围中,最终各怀心事,草草收场。
离席时,桂系大佬李宗仁带着一丝复杂的眼神,上前拍了拍唐生智的肩膀:
孟潇兄,肩挑守都重任,豪气干云!党国柱石,当之无愧啊!
但李宗仁其实是在嘲讽:糊涂蛋!一个十多年不领兵的草包将军,也敢妄称与城共存亡?你这把火,是要把南京十五万守军,连锅端去祭你个人的高调!
李宗仁深知唐生智的性情:
这个人一生以佛教将军自居,却醉心权谋,反复无常,在蒋介石与各地方实力派的漫长角力中,他时而倒蒋,时而拥蒋,早被圈内视作政治投机客。
军事履历更令人摇头,自1926年北伐时任第八军军长以来,没有任何那得出手的战绩,后来还因为屡屡挑战蒋介石的权威被长期闲置雪藏,远离兵权长达十年之久。
一个久疏战阵、缺乏指挥实绩、还左右摇摆的人,会与城池玉石俱焚?
李宗仁一个字也不信,这与其说是豪迈,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算计的政治表演。
而这一切,蒋介石难道看不透吗?
他太明白了!
但是守南京,在他看来是一口必须有人扛起的政治热锅!
当所有一线将领都避之唯恐不及之际,唯有这个政治上失意已久、急于寻找舞台翻身的唐生智,主动跳出来接下这口锅。
蒋介石不在乎唐生智能否力挽狂澜,他在乎的,是终于有人愿意站在这座注定陷落的祭坛上,为政府的抵抗姿态背书,成为体面的殉道者,为决策层可能的失败提前备好一个背锅之人!
为了让这场注定艰难的政治表演稍显可能,蒋介石给唐生智画下了一个虚幻的承诺:
孟潇,毋需轻言殉国!但请为我坚守南京两个月!待两月期满,我必亲率生力援军,挥师东进,解南京之围!
两个月?
蒋介石太高估唐生智了,最终仅仅二十天,南京便化作了淋漓鲜血与滚滚浓烟!
好,既然要打,那就好好守城吧。
15万的总兵力,其中虽然含了3万新兵,而且老兵们也已经疲惫不堪,但毕竟粮草弹药充足,也并不是完全不能打,如当时1.2万人的全德式装备的教导总队,他们堪称国军硕果仅存的完整家底:
配备了坦克、直属炮兵营、马克沁重机枪等硬核武器,只要不受瞎指挥,其硬实力确可与日军一搏。
淞沪战役初期,第87师、88师的德制重炮就曾打得日军一度窒息,采用闪电战术猛攻敌阵,几乎端掉日本海军陆战队老巢!
但是随后一系列的昏招和瞎指挥就来了。
首先就是自毁防线!
其实,淞沪战前国民政府已经预判如果上海失守,日军必定直扑南京,因此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在沪宁之间修筑了两条堪称钢铁长城的永久性国防线,即苏州到福山的吴福线和无锡到江阴的锡澄线。
这两条防线上遍布要塞,都是由钢筋水泥整体浇筑而成,坚固程度足以硬扛当时世界主流重炮的轰击。
只要依托这两道防线层层阻击,拖住日军机械化部队两个月绝非空话!
但很可惜,淞沪会战失败了,而国军的历史上,没有撤退,只有溃散!
一旦撤退,接着就是指挥混乱不堪,演变成无组织的大逃亡。
淞沪会战后的撤退部队犹如溃堤洪流,根本没人执行预设的防御计划,甚至想都没人想到。
结果,固若金汤的吴福线和锡澄线要塞一枪未放就被轻易放弃!
工事钥匙不知所踪,预设雷区未引爆,甚至连应炸毁的关键桥梁、铁路都完好无损地留给了日军!
这两条砸下血本打造的防线,从头到尾一丁点作用也没发挥,白白浪费!
随后的结果就是日军如入无人之境!
日军兵分三路:中路沿京沪铁路,南路穿太湖走廊,北路借长江水道,畅通无阻地向南京扑来,没有任何成建制的部队沿途组织有效狙击!
南京瞬间丧失所有战略缓冲,沦为一座赤裸裸的孤城。
从12月3日日军前锋抵达距南京仅50公里的句容开始,短短三天后,日军兵锋已至南京东大门汤山镇,合围之势已成。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蒋介石乘飞机离开南京前往武汉,将南京防务全权交给唐生智。
面对日军的的包围,南京已成孤城绝地。在生死关头,指挥官能不能有效的统筹、协调各部、激发战力,就成为了守城的关键。
然而,被蒋介石委以卫戍司令长官重任的唐生智,此刻却在做什么?
炮火连天之际,他的指挥中心静若庭院。
前线?那是绝不会去的。整个战役期间,他从来没有看见过战火硝烟。
唐长官的日常,被喝茶踱步所填满,在自己的官邸或办公室里,他踱着方步,品着香茗,如同置身事外的看客,一副悠闲做派。
当然,若说他一周之内全然无所事事,也不是事实。
他确曾勤勉的执行了两项来自蒋介石的最高指示,签发了两道严令:
第一个,是寸土死守的铁令:
各部队官兵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土,动摇全军!凡有不遵命令擅自后移者,定遵委座手谕,按《国军抗战连坐法》从严惩办,决不姑息!
第二个,是破釜沉舟的绝路,唐生智要求:
1、所有大小船只,悉数收缴由运输司令部统一掌管,任何部队个人不得私藏
2、着第七十八军军长宋希濂,督率沿江宪警,严禁部队官兵及散兵渡江北撤,违者拘捕严办!若遇抗拒,准予开枪射杀!
同时,还煞有介事地通知江北浦口守军对任何试图渡江者格杀勿论。
甚至,交通部长俞飞鹏更奉命将下关至浦口仅存的两艘渡轮撤往汉口,彻底封死了唯一可能的生路:长江水道!
唐生智摆出了一副楚霸王破釜沉舟、背水死战的姿态,试图上演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悲壮大戏,逼迫全军与他共存亡。
然而,这出戏码封死了军队的退路,也未曾给老百姓留下丝毫生门。
更可悲可笑的是,喊得最响亮的殉国者,私下却备好了最快的渡轮!
唐长官早已密令心腹为他自己备妥了逃跑的船只。
破釜沉舟?那是对蝼蚁般的士兵!唐司令长官的性命何其金贵,岂能与芸芸众生共沉江底?
更致命的是,除去这两道将全军推向火坑的铁腕命令外,唐生智几乎未发任何具军事价值的指令!
城防协调?全无组织!
部队协同?从不调度!
面对日军猛攻,各部陷入各自为战、互不相顾的绝境。
友邻告急?无援兵!
侧翼空虚?无人补!防线在缺乏呼应与支持下被逐一撕裂、瓦解。
一切昭然若揭:唐生智的心思从未在死守上。
他不过是在忠实地扮演一场蒋介石需要的誓死抵抗政治秀。其核心考量仅在于:
戏码何时算足够悲壮?何时能向蒋公交代差事?
一旦这象征性的任务完成,他便要第一个金蝉脱壳,撒丫子开溜!
至于杀敌几何、城守几日、牺牲多少士兵……这些沙场铁血之问,从来不入其高贵的法眼。
但纵然在唐生智滑稽而卑劣的表演下,南京前线的铁血男儿们,却用忠勇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史诗!
无数官兵展现出的无惧生死、寸土必争的铮铮铁骨,足以让山河动容,青史永铭。他们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英雄好汉!
12月7日,当日军集万千重炮于城下,妄图将南京城墙轰塌时,一场场撼天地、泣鬼神的城门血战旋即展开:
在光华门,将军血沃疆土,壮士死守国门。
日军师团如潮水般猛扑光华门,攻势一波猛似一波,都被守军死命击退,第87师259旅旅长易安华身先士卒,战至全身受伤十余处,纱布裹身仍血浸战袍。
面对劝退,他慨然长啸:堂堂中国军人,岂有偷生之理?唯与阵地共存亡耳!
日寇重炮终于轰塌城墙,敌军涌入缺口。生死关头,易安华亲率敢死队反冲入阵!血战八小时,终将突入之敌悉数歼灭!
而在弹尽援绝之际,这位铁血将军身负数弹,倒在了光华门的焦土之上!
旅长身死,气魄长存!守军将士在长官英魂感召下,死战不退。
当残敌匿于城门死角时,十余名无畏勇士以绳吊下城墙,抵近扫射!城门洞开,对援敌突施猛击,终令光华门巍然不倒!
在雨花台,新魂不坠青云志,赤心共燃殉国焰。
面对敌军精锐,第88师官兵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阵地。
第262旅旅长朱赤、第264旅旅长高致嵩并肩率部,在尸山血海中与敌拉锯肉搏十七次,击溃日军连续冲锋,甚至屡次反扑敌阵!
12月10日,日军第6师团重炮增援,将守军工事犁为焦土。
朱赤将军亲率决死队再入血海,硬生生顶住了日军毁灭性的猛攻!
重伤难移的战士,恳请同袍将手雷绑在自己身上,抬到日军坦克的必经之路……当钢铁巨兽碾来,他们滚向履带,以生命烈焰换取最后荣光!
至12月12日,雨花台守军弹尽粮绝,朱赤、高致嵩与残存将士,默默收集最后之炸药手雷于阵地前沿……
当日军最后的冲锋号响起,那一片静默的焦土骤然爆发出惊天动地的殉国雷声!烈焰冲天,硝烟散尽,两旅官兵尽皆牺牲,无一生还!
血沃雨花,英魂永镇!
即使日军攻破城门,我军也巷战每屋皆阵,不屈至死方休。
12月13日日军重炮炸开中华门,南京城防告破,明知必败已成定局,无数普通战士依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每一条街巷、每一处废墟皆成战场,子弹与怒吼交织成城陷前的悲鸣。
汉西门大街的城瓮至今累累弹痕清晰可见,那是铁血注定的墓志铭!
侵华日军少将井手石男即毙命于此!
南京,是一座血浸的英雄之城!
在高层瞎指挥、装备代差悬殊,15万拼凑之师对抗20万精锐之敌的绝境下,守城将士展现的超凡勇气与惊人牺牲,硬生生击毙日军达1.2万之众!
此等血泪战绩,绝非屈辱,而是向死而生的民族不屈证言!
将士的血,染红了长江!他们的牺牲是英雄主义的不灭丰碑。
12月12日,焦灼于武汉的蒋介石终于发来了指令电话:若不可守,则相机组织撤退。
对他来说,目的已经达到了:部队血战已经击毙上万日军,抵抗姿态足以交代国际国内。
守城既无胜望,便不应再令十余万将士无谓送死。这在当时情境下,不失为保存有生力量的一丝理性微光。
然而,这道迟来的生机,在彻底葬送在唐生智手中!
收到命令的唐生智,苦等多日的护身符终于到手,按常理,应该马上制定详尽的撤退计划,确保有序撤离。
然而,匪夷所思的是,他竟将命令压了下来!
整整24小时,司令部内外一片死寂!唐长官本人则回到庭院,继续躺平饮茶,一副超然物外之态。
他的心思已经昭然若揭:
死的?不过是士兵和拉来的壮丁罢了,死便死了,与我唐某人何干?流的血又不是我的血!
甚至,多填进去几条人命,反倒能垫高我死战到底的政治资本,岂不是死得其所?
至于撤退?不急!待我保命为上……
直到12月13日,战火已到了司令部外墙!
唐生智猛然惊觉:再不走,自己这条金贵性命怕是要搭进去了!
这时他才仓惶召集师以上将领会议。
会上,唐生智草草通报战况,故作姿态问道:还守得住否?
场下一片死寂!
唐生智随即如释重负,亮出那份捂了一天一夜的蒋介石撤退电令,不待众人反应,参谋长周斓便匆匆分发早已印好的撤退命令。
散会!
唐生智的发言至此结束,全程不过几分钟。
他甚至懒得花一分钟去解释到底什么是相机撤退!这位司令长官早已箭步离场,飞奔至江边,一头扎进那艘为自己预留多时的小火轮中。
我走先!
这是他对十五万部属和百万市民的最终交代
!
去踏玛的!
唱高调喊共存亡?他跑了!
战斗至最后一刻?他跑得比谁都快!
指挥防守至少两个月?他屁都没干还断绝了所有人的退路!
说撤就直接撒丫子开溜,对如何撤退只字不提,这才是最无耻的渎职!
唐生智的坐轮消失在江雾中,抛下开完会的指挥官们面面相觑:
什么?就这么直接撤了?怎么撤?谁掩护?船呢?
完了!司令自己跑路了!还等什么?跑!赶紧跑!各凭天命吧!再等,鬼子的屠刀就追来了!
没有方案,没有指挥,没有秩序。
一场由最高统帅亲自点火引爆的、史无前例的自毁式大溃败,正式拉开序幕……十余万被抛弃的士兵与百万被欺骗的市民,瞬间坠入炼狱的核心。
此刻,许多前沿阵地的战士仍在炮火中浴血拼杀、浑然不知他们的后路已经断了!
少数良心未泯的将领还会电话通知撤退,也不过一句:快跑!自求多福!便匆匆挂断。
多数高官根本不会通知,自己逃命要紧,绝不多留一秒!
崩溃如山崩海啸。
当部分部队率先开始撤离,撤退二字瞬时就成为无命令、无组织、无掩护的集体溃逃!
战场纪律荡然无存,断后阻敌成为泡影。士兵丢下武器,军官扔掉布防图,所有人只有一个方向:下关!
无数生命汇成夺命的洪流,在南京狭窄的街巷中奔涌、践踏。前方是盲目奔命的人潮,后方是嗜血追杀的日寇刺刀……
更惨绝人寰的场景在挹江门上演:
守门督战队仍在忠实地执行着唐生智那份格杀勿论的密令!根本没人告诉他们此时发生了什么,没人告诉他们要撤离了.....
溃退的士兵被自己人的机枪成片扫倒,后续老兵的证词冰冷刺骨:仅此一处,2000余条性命倒在逃兵的污名之下,血浸青石!
最终,溃军人潮压垮了督战队,挹江门终被冲开。
但生的希望随即被更大规模的踩踏地狱吞噬!
数十万军民挤压在狭窄的门洞与道路,生命在疯狂的拥挤中如草芥般折断。
英雄教导总队第2团团长谢承瑞,曾在光华门浴血杀敌,此刻却倒在了同胞们的踩踏之下!
而冲出挹江门的幸存者们,等待他们的是更深的绝望:长江!
江面空荡!船只何在?
早被唐生智悉数收缴焚毁!唯有零星破筏漂浮在滔浪之中。
士兵们绝望地拆屋梁、卸门板,胡乱扎成渡具,但葬身怒涛中的人不计其数!
在这个绝望时刻,在浊浪滔滔的江岸,唯有一道身影以磐石之姿挺立:南京市市长、警备司令、渡江总指挥萧山令。
他曾率部血战城垣,如今面对末日炼狱,作为最有条件逃离之人,他眼中却唯有数万待救军民。
他沉静如铁的说:今日与南京共存亡,我意已决!
在江边,轮船全部离开后,萧山令和部下开始拆屋扎竹筏,数次奋力将一个个竹筏推离江岸,他救了无数人,但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上船。
在组织营救的过程中,已有最前沿的日军赶到了下江,萧山令指挥还没有渡河的士兵,奋勇冲杀入地阵,开始了英雄最后的血战。
怒吼响彻江畔:今日战死疆场,杀一鬼子够本!多杀一个赚了!
1937年12月13日下午,弹尽援绝的萧山令将最后一颗子弹射入自己头颅。
他以生命践行了什么是真正的与城共存亡!
他将所有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自己坦然向死,为这溃烂之局投下了永恒的光柱!
接着,日军海军快艇破浪而至,日陆军第16师团已逼进江心八卦洲。
机枪火力如死神的梳子般扫向江面,无数挣扎于竹筏与波涛间的身影,顷刻间化为江水染红的泡沫……
不久,日军大部队从三面合围至下关江岸,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开始了......
此时唐生智早已安然脱身。蒋介石没有给他任何惩处——他怎会惩罚这位挺身而出帮自己背锅的人?他甚至心存感激。
值得提及的是,守城期间曾有德国人士试图斡旋,呼吁休战三日让守军和平民撤离。唐生智却以与南京共存亡的高调断然拒绝。
个中是非,我唯余一声长叹。
我们现在想复盘,南京,是不是真的守不住?
确实,兵力疲惫、装备代差、地利尽失、士气受挫,守军在基本面陷于全面被动,这些都是事实。
但是,要命的是连续4个致命错误:
第一、政治作秀压倒军事现实:
从决策者蒋介石就想搞政治表演,到执行者唐生智更是个人投机,从来没想去真正打赢这一仗,更要命的是,守又不好好守,撤又不好好撤,南京成为了他们表演的舞台,百万民众与士兵的生命,在他们的眼中根本不当一回事。
第二、防御战略彻底崩溃:
精心构筑的吴福、锡澄二线被轻易放弃,未组织任何有效迟滞作战,致使日军如入无人之境,直抵坚城之下;
第三、战时指挥形同虚设:
唐生智的渎职令各部陷入各自为战、互不支援的绝境,城防体系支离破碎;
第四、溃退引爆灭绝之灾:
由最高指挥部亲自点火的撤退演变为崩溃性大溃逃,丧失建制、自相践踏、无渡可寻,15万大军仅3万侥幸逃生;
那么,1937年的南京,是否注定守不住?
从纸面军事逻辑看,答案确实是守不住,当以疲惫之师对阵精锐之敌,且地利、火力、组织、指挥环环相扣的劣势无从逆转时,理论上的不可能是事实。
这好比以刀剑对阵火枪,十人迎战一百雄兵,冰冷的算术拒绝幻想。
但是,战争从来不是单纯的数学建模!
什么是奇迹?
就是在冰冷数据判定必败之地,用意志、组织、智慧和牺牲重塑战场规则!
我军在抗美援朝的战史即是最铿锵的回答:
上甘岭之战,我志愿军4.3万战士,面对6万联合国军。
在3.7平方公里的焦土上,承受美军190万发炮弹、5000余枚航弹、3000余架次轰炸的钢铁风暴。
要知道,上甘岭承受火力密度为硫磺岛的20倍,战场面积仅其1/5!
日军精锐在硫磺岛坚守35天终至覆灭,而我军在炼狱中坚守45天后,以伤亡1.1万的代价,毙伤敌军1.5万,粉碎900余次进攻,将不可一世的强敌生生钉死在胜利门外!
美国妄图用范佛里特弹药量实现其理论必胜。
结果呢?钢铁的洪流撞上了信仰的长城而粉身碎骨!
云山、铁原、三所里、汉江…… 一支真正由钢铁意志锻造的人民军队,无数次把军事理论的不可能踏碎在脚下!
所以,真的守不住吗?
我只能说,李宗仁判断是一定守不住,他是清醒的。
让国军的体系去守,必定守不住。
这清醒源于对国军这具腐败臃肿之躯的绝望洞察——蒋介石的政权,从体制根基上就注定了他的军队无法承载真正决死御辱之重。
南京保卫战最后的溃败,实在是因为内部朽烂之堤!
唐生智及其所代表的溃烂,不过是那堤坝上最醒目的一道决口罢了。
最后,让我们以最深的敬意,铭记南京保卫战中所有奋勇杀敌、血染疆场的抗日将士!
他们的名字永垂不朽!
尤其那些在贪生怕死的长官面前,依然选择舍生取义、以身殉国的英雄们。
他们的勇气,刺破了长官们卑怯的阴霾;
他们的牺牲,在历史的尘埃中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芒!
没有任何污浊,能够玷污他们用热血洗净的英名!
我曾在无数文字中痛陈国民党的黑暗与腐朽,但对每一位在抗日烽火中挥刀向寇、浴血搏杀的士兵,我始终心怀至高的敬意!
那些在最后时刻奋力突围的士兵们,他们是顶天立地的中华英雄!
最终陷入绝境的悲剧,责任绝不在他们!
然而让我叹息的是,数万被无情抛弃在孤城南京的国军将士,他们的命运何其悲怆!
他们本应有生的机会,本可重整旗鼓,他日再战沙场,以雪国耻!
却因高层的背弃与混乱,最终在绝望中走向无谓的毁灭……他们的血,本不该如此廉价地洒落!
蒋介石等人,什么时候把亿万苍生当做血肉同胞?又怎么了解人民伟力之万一?
在他们眼中,士兵的性命不过是冰冷的数字,是随时可弃的棋子。
又有何德何能,配得上中国军人的赤胆忠诚与碧血丹心?!
最终历史功过分明,萧山令、朱赤、易安华、高致嵩……以及所有在南京城头、雨花台下、光华门前血战至死的英烈们,无论有名或无名,凡经查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皆庄严追认为革命烈士!
他们的名字,镌刻在民族的英烈谱上,受万世敬仰!
他们的勇气,如利剑划破历史长夜!
他们的忠诚,与日月星辰同辉永耀!
我们铭记南京大屠杀的国耻,更应铭记英雄们在绝境中迸发的伟大抗争!
他们明知前路是死,却从未犹豫,从未退缩!
国民党的黑暗与腐朽,永远无法掩盖这用生命点燃的永恒光辉!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