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至18日,第七届中国湖泊古生态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地理学会人类世与湖泊生态研究工作组年会在兰州大学城关校区举行。会议主题为“面向人类世的湖泊生态系统演变与碳循环”。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人类世与湖泊生态研究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主办,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与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甘肃省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机构协办。
来自兰州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河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等44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90名代表参加。
17日上午举行开幕式。兰州大学副校长王为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研究员,会议组委会秘书长、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吴铎教授先后致辞。会议开幕式由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李育教授主持。
陈发虎表示,湖泊承载着供水防洪、生物保育、气候调节等多重功能,是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碳汇载体。他回顾了中国学者近三十年来在湖泊古生态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进展,强调在当前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压力下,亟需通过古生态研究揭示湖泊演变规律,评估人类世生态响应机制,并将历史认知转化为现代治理智慧。面对碳中和目标,提出湖泊科学需深化碳循环过程研究,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呼吁与会学者围绕“人类世湖泊生态系统演变与碳循环”主题展开深度交流,共同推动学科创新发展。
会议邀请云南大学张虎才教授、北京大学刘建宝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谭亮成研究员、兰州大学黄小忠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程军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舒乐乐研究员分别做了题为“古生态与古环境—研究与挑战”“1850年以来全球湖泊气候效应”“人类世的关键标志物遴选和综合指标体系建立”“地质新时代的人类世:时限、特征与影响—人类世的历史背景”“全新世季节温度之谜”“还原论与整体论两种建模思路的思考”的特邀报告。
会议安排46个专题报告、11个展板展示。报告重点围绕全新世湖泊生态-气候-环境重建、人类世湖泊生态响应与脆弱性、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与模拟、湖泊碳循环与碳汇功能、湖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上述议题开展了充分而深入的讨论。
17日下午工作组召开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吴铎教授汇报了本次会议组织情况。工作组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王荣研究员汇报了年度工作进展,并部署了下一年重点工作方向。
18日下午会议组织开展了兰州树屏彩丘野外考察和现场研讨,40名参会代表围绕沉积背景、形成机制、地貌类型、人文历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交流。
在全体会务组师生与参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是继2015年兰州大学承办第十三届国际古湖沼会议(IPS2015)以来,又一次古湖沼学领域的学术盛会。本次会议为我国湖泊古生态与人类世研究领域学者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了湖泊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提升了兰州大学湖泊科学研究影响力。
来源: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编辑:罗骞
责任编辑:彭倩
更新时间:2025-05-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