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刚结束,不少股民心里都在打鼓:节后股市到底怎么走?会不会涨起来?
其实想搞明白这个问题,得先弄清楚一个关键事儿——市场里的"钱"够不够,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流动性"。
市场里的钱一般从哪儿来?主要是银行、券商、保险这些金融机构在提供。
可要是这些机构自己都缺资金了,又该找谁救急?答案很简单,找央行,这也是为啥大家都管央行叫"央妈",关键时刻能给市场"输血"的就是它。
不过提到央行给市场送钱,就绕不开"逆回购"这个词,估计很多人天天在财经新闻里听,但到底是啥意思,心里还是一团雾水。
今天咱们就把这事儿掰扯明白,搞懂了这个,才算摸透了央行调节市场的基本逻辑。
先从字面意思看,"逆回购"是"回购"的反向操作,但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回购还是逆回购,最终都能给市场放钱。
这听着有点矛盾,咋反过来操作还能达到一样的效果?其实核心在于两者的操作方式不一样。
咱们先看逆回购,它本质就是一场"抵押借款",流程特别清晰。借钱的是商业银行,有时候也包括一些合规的非银机构;放钱的就是央行。
央行手里最不缺的就是钱,毕竟有印钱、创造货币的能力,所以机构缺钱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它。
但央行也不是随便借钱,得要抵押物,而且还得是"硬通货",像企业发的那些低评级债券,央行根本看不上。
能入得了央行眼的,主要是地方债、国债、央行票据,还有高评级的政策性金融债券——简单说,就是风险低、有保障的资产。
商业银行把这些合规抵押物交给央行,央行再把钱打过去,这一套流程走下来,逆回购就算完成了。
那回购又是咋回事?和逆回购比,回购更直接,不用抵押环节,央行会直接买下商业银行手里的商业票据,尤其是债券。
不管是逆回购的"接受抵押放款",还是回购的"直接买债券",最终目的都一样:把钱投到市场里,让资金活起来。
可能有人会问,银行之间不也能互相借钱吗?确实,银行间资金紧张时会互相拆借,这就形成了"同业拆借利率",相当于金融体系内用钱的最低成本。
但和找央行借钱比,银行间拆借没那么方便。
央行对这些金融机构就像对"自家人",不仅流程顺,利率还能商量,灵活性高多了,所以机构更愿意找央行周转。
逆回购的期限也分好几种。咱们常听的7天逆回购、14天逆回购,属于短期的,主要应对机构短期资金需求;还有3个月、6个月的,属于中短期,期限更长,能解决更久的资金缺口。不同期限的逆回购,就是为了精准匹配市场需求,让钱及时到位。
了解了基本逻辑,咱们再看最近央行的操作——这才是和股市直接相关的关键。
先看9月份的操作,9月22号,央行搞了14天期逆回购,额度3000亿元。
但这次没啥新鲜的,属于"续作":之前有一笔同等额度的逆回购到期,央行发新的替换旧的,相当于"拆东墙补西墙",没给市场新增一分钱,只是维持资金循环。
到了9月28号,情况就不一样了,央行开展7天期逆回购,额度1817亿元,这次是"净投放"——放出去的钱比收回来的多,相当于直接给市场注入1817亿元新鲜血液。
为啥这时候净投放?很简单,临近国庆,大家要花钱消费,企业也要备资金周转,市场对钱的需求增加,央行这是提前"补水"。
中短期逆回购的操作也得关注,9月5号,央行搞了3个月期逆回购,额度1万亿元,同样是续作,没新增资金。
9月15号,又开展6个月期逆回购,额度6000亿元。
这里有个门道:之前有3000亿元逆回购到期,要从市场收回,所以6000亿放出去后,抵消到期部分,实际净投放3000亿元,这是实打实的新增资金。
还有个重要消息:原本计划9月执行的3个月期、1.1万亿元新增逆回购,因为9月底临近假期时间紧,调整到10月9号(节后第一天)执行。
别小看这笔钱,3个月期逆回购和7天、14天的不一样,周期长,能更稳定地填资金缺口,不会刚放出去就收回,对资金面的支撑更持久。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逆回购不就是送钱吗?还有别的用?当然有,它还能影响市场利率——这对股市更关键。
逆回购里还有个容易让人迷糊的概念:"买断式逆回购"。咱们平时听的7天、14天、28天逆回购,大多是"质押式";3个月、6个月的,更多是"买断式"。
两者的核心区别,就在债券所有权归谁。
质押式逆回购里,商业银行把债券抵押给央行,所有权还是自己的;买断式逆回购不一样,央行直接买下商业银行的债券,到期后商业银行按约定价格买回来。
虽然都能放钱,但买断式有"价差"——商业银行买回来的价格比央行买走的高,这个差额就是它的融资成本。
比如央行100块买,商业银行102块买回来,那2块就是借钱的成本。
而逆回购的利率怎么定?财经新闻里常提的"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就是定价的关键。
"固定数量"很简单:央行提前说好用多少钱,比如"开展11000亿元逆回购",不管多少机构申请,总额度不变。
"利率招标"像竞拍:参与机构要报两个数——愿意接受的利率和需要的资金量,比如A银行说"按2%利率借1000亿",B银行说"按1.8%利率借300亿"。
一般遵循"价高者得",愿意付更高利息的机构,更容易拿到钱(还有"荷兰式招标"是"从低往高拍",这里先不展开)。
"多重价位"就是招标后会有多个中标利率,比如这次买断式逆回购,有的机构1.8%中标,有的2%中标。
这不是乱定的,是市场化定价的结果:利率高,说明机构急需钱,愿意多花钱借;利率低,说明需求没那么迫切。通过这个,能真实反映市场资金需求和机构能接受的成本。
讲到这儿,肯定有人疑惑:央行和金融机构的操作,跟炒股有啥关系?关系可大了!
股市里的资金也是有成本的,不是白来的,这些钱可能是老百姓的存款、银行的信贷、企业的闲置资金,甚至是原本要投实体经济的钱。
把钱投股市,投资者得算"机会成本":如果把钱存定期、买理财能赚3%,那投股市至少得有更高的预期收益,才值得冒险。
而央行的逆回购操作,就影响这个"机会成本",如果央行通过逆回购引导金融体系融资成本下降——比如同业拆借利率变低,机构拿到钱的成本就低了,投股市的资金成本也会跟着降。
这时候钱更愿意往股市流,因为同样的收益,成本低了,利润就高了。
反过来,如果央行引导利率上行,哪怕市场有钱,机构拿资金的成本高了,投股市的成本也涨。
这时候投资者觉得不划算,可能会把钱从股市撤出来,转去其他成本低、收益稳的领域,所以说,资金是有价格的,这个价格高低,直接影响股市的吸引力。
咱们再梳理下关键数据,心里更有数:9月短期(7天期)逆回购净投放1817亿元,中短期(6个月期)净投放3000亿元;10月9号节后第一天,还有3个月期、1.1万亿元新增逆回购要投放。
单看这些数字,节后市场资金面应该比较宽松,对股市是利好。
但最后必须提醒:逆回购只是央行的金融工具之一,除了它,还有MLF(中期借贷便利)、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这些都影响市场利率和流动性。
比如MLF是央行给商业银行提供中期资金的工具,期限更长,影响更深远;LPR直接关系企业和个人的贷款成本,间接也会影响股市。
所以看股市走势,不能只盯逆回购,得把这些工具放一起看,才能准确判断资金情况和利率走向。
股市是个复杂系统,资金只是影响因素之一,但搞懂资金背后的逻辑,至少能让咱们判断行情时,多份底气,少份迷茫。
节后这波资金能不能拉股市涨,现在没法下定论,但至少从流动性角度看,开局环境不错。
接下来就看市场怎么消化这些利好,以及后续有没有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了。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