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第一杯水,避开这3种伤脾阳、生湿气的“常见喝法”

每天早上睡醒起来就喝水是很多人的习惯,在中医眼里,这杯“唤醒水”也是“新一天养生的开始”。

喝对了能助推阳气升发、濡养津液,帮身体从“休眠”平稳切换到“活跃”,晨起口干、头晕感会减轻,上午也更有精力。

喝错了则可能伤脾阳、积湿气,悄悄埋下消化差、手脚冰凉的隐患,比如常喝冰饮的人,慢慢会发现大便黏马桶,冬天暖不热手脚。

晨起喝水有哪些养生智慧,今天带大家一起了解。

Part 01

晨起第一杯水,很重要

《黄帝内经》说“平旦人气生”,“平旦”即清晨,此时人体阳气从下焦(肾)向上升发,像刚破土的嫩芽,需津液滋养才能生长。此外,经过一夜睡眠,身体处于“三重缺失”状态,这些缺失直接影响一天的身体状态,必须靠这杯水补位。

01

首先是津液缺失

睡眠时,呼吸会带走水分(一夜约几百毫升)、皮肤隐性蒸发(200-300毫升)、肾脏代谢产尿,总共消耗约500毫升津液——相当于一瓶小矿泉水的量。

津液不足的直观感受是晨起口干舌燥、嘴唇起皮,深层问题更明显:中医讲“血得水而活”,津液少则血液黏稠,晨起易头晕、手脚发麻;“大肠主津”,津液不足会让肠道蠕动变慢,排便干结费力,很多人蹲厕所半小时排不出来,就是这个原因。

02

其次是脏腑“未醒透”

清晨阳气刚升,但脾胃、三焦还在“半休眠”:

● 脾胃运化功能像刚启动的洗衣机,没进入正常节奏,若直接吃油腻食物(油条、肉饼),易因“无力运化”导致腹胀,上午胃里沉甸甸的;

● 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通道”(类似家里的水管),需津液濡养才能通畅,否则易晨起水肿,尤其是眼皮和小腿。

这杯水就像“润滑剂”,既能唤醒脾胃为早餐预热,又能帮三焦排夜间浊液(尿液),让水液代谢从清晨就通畅。

03

最后是阳气升发需助力

中医说“阳气者,若天与日”,阳气升发直接关系精神状态。

清晨阳气从下焦向上走,需要津液当“载体”——就像小火苗需“柴”才能烧旺,津液充足,阳气才能顺利升到上焦(心、肺),温煦头部、滋养精神;若津液不足,阳气升发受阻,晨起会乏力、打哈欠,白天总想睡,这不是“没睡够”,而是阳气缺了“助推力”。

Part 02

这几种常见喝法,中医不推荐,伤脾阳、生湿气

喝冰饮

夏天很多人晨起喝冰柠檬水、冰美式,觉得“清爽提神”,但这是“逆时序而行”。

清晨人体阳气刚刚苏醒,就像初燃的小火苗一样微弱,冰饮下肚宛如浇上一盆冷水,阳气瞬间被抑制。

短期来看,冰饮导致“寒凝脾胃”,阻滞气血运行,晨起后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消化问题;长期累积下来,寒气深入经络,可致手脚冰凉、舌苔白腻(像敷了层霜)、女性月经推迟或痛经。

哪怕体质偏热也不建议,偏热多是阴虚内热或湿热内蕴引起,冰饮虽能暂时缓解表面燥热,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会伤及脾阳,导致“寒热错杂”,比如既长痘又怕冷、大便不成形。

喝过量

“喝越多越排毒”的说法误导很多人,有人清晨空腹即豪饮500毫升甚至1升水,喝到腹胀打嗝。

但中医讲“胃喜润恶燥,过润则湿”,清晨胃里空空,大量水分会稀释胃液,影响早餐中蛋白质、脂肪的消化,比如吃鸡蛋后觉得“不消化”、反酸。

同时,脾胃需消耗阳气运化水液,过载就会变成“水湿”,导致晨起腹胀、嗳气(有清水味),上午没食欲,吃几口就饱,10点多又饿。

饮水关键在于“适度”,最佳量是200-300毫升(一杯),喝完无腹胀,只觉喉咙舒服。

乱“加料”

很多人觉得“清水没营养”,加红糖、黄芪、决明子等,却忽略中医“辨证施养”。

痰湿重的人喝红糖(性温滋腻)会加重长痘、舌苔厚腻;脾胃虚寒的人喝决明子(性微寒)会腹泻;阴虚火旺的人喝黄芪(温补)会口腔溃疡、咽喉肿痛。

晨起身体处于“清虚空灵”状态,像刚打扫的房间,不需要堆满杂物,纯净津液才是最需要的,盲目加料反而打乱脏腑平衡。

Part 03

3步喝对晨起第一杯水,养阳气、护脾胃

水温

水温35-40℃“温阳水”,最顺阳气。最佳水温接近体温,喝着不烫不凉,有两个关键作用:

一是顺阳气升发,温水入胃能“温煦脾胃”,冬天喝会觉得暖意从胃散开,手脚慢慢暖和;

二是保护消化道黏膜,低于30℃刺激脾胃收缩(脾胃虚寒者易拉肚子),高于45℃损伤食道黏膜(长期喝烫水有风险)。

判断方法很简单:手背碰杯壁“温热舒适”,或入口无凉/烫感,就是最佳温度。

注意:“温水”是开水晾温或凉白开兑开水,避免反复煮沸(产亚硝酸盐)和直接喝凉白开(刺激脾胃)。

水量

水量200-300毫升,小口慢饮。不多不少,恰合清晨脾胃“初醒待养”之态。过少则难补一夜津液之亏,过多则易致胃腑“过润生湿”,加重脾胃运化负担。

饮用时需循“慢咽细润”之法,不必计较每口多寡,只需让水液缓缓入唇,在口中稍驻,与唾液相融后再徐徐下咽。

中医认为,“唾液为脾精所化”,慢饮能让水液携脾精一同濡养脾胃,既避免“急饮生水湿”的弊端,又能助脾胃温和运化水液,将津液顺畅输布至全身,而非停积于胃中。

时机

醒后10分钟再喝,等脏腑苏醒。醒来别立刻下床喝,此时阳气刚萌动、脾胃没醒,过早喝易积胃腹胀。

正确做法:先躺3-5分钟闭目养神,做几个深呼吸(吸气4秒、呼气6秒),让身体从睡眠中苏醒,阳气慢慢上升;坐起后伸伸懒腰活动手脚,帮气血流通,等脾胃“激活”后再喝,水液能更好被运化,尤其晨起头晕的人这样做,头晕会明显减少。

Part 04

小结

晨起第一杯水的关键在“温、慢、适”:温水护阳、慢饮助运化、适量不添负担。

中医养生的精髓从不是“做大事”,而是把日常细节做对。建议从明天开始,试试35-40℃温水、小口慢饮200-300毫升,坚持一周,你会发现晨起乏力减轻、大便更通畅,白天精神也更好。■

【 来源:广东省中医院,医学指导:林毅 国医大师、首届全国名中医,作者:司徒红林 主任医师、王桂彬 主治医师 】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6

标签:养生   湿气   清晨   常见   阳气   脾胃   津液   中医   手脚   温水   脏腑   头晕   身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