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黄色警报 | 看浪听风观云:自主创新为极地科考保驾护航

国家海洋预报台根据《海洋灾害应急预案》,于今天(18日)下午继续发布海浪黄色警报。

受强冷空气的影响,预计11月18日下午到19日下午,东海南部、台湾海峡、南海北部、中部、北部湾将出现3到5.8米的大浪到巨浪区;福建、海南东部近岸海域将出现3到4.2米的大浪到巨浪,该近岸海域海浪预警级别为黄色,浙江南部、广东西部、海南西部近岸海域将出现2到3.4米的中浪到大浪,该近岸海域海浪预警级别为蓝色。

请在上述海域作业的船只注意安全,沿海各有关单位提前采取防浪避浪措施。

20 25 看浪听风观云

自主创新为极地科考保驾护航

海浪、海风、海冰等海洋自然灾害,常给人类生活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也是执行极地科考任务的潜在挑战。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启极地科学考察以来,每一艘科考船、每一座科考站都有气象保障团队。近年来我国加大海洋灾害预警、预报技术和设备投入,一批自主研发技术和设备广泛应用于极地考察。

听风、看浪、观云,科技创新为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保驾护航。

更精确模拟海浪变化

“妈祖”——在“雪龙”号上,气象预报员讨论未来海况时,常提到这样一个关键词。

这一在中国沿海地区备受敬仰的“守护者”与气象预报有何联系?

原来,“妈祖”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谱系海洋环境预报系统的代号,包含海洋环流、海浪、海冰等多个子模型。其中,“妈祖·海浪”模型采用基于六边形非结构网格的有限体积平流动力框架,可以更精确模拟海浪变化,大幅度提升预报精度和时效。

“传统框架好比一张固定尺寸的网,而六边形框架能自由加密,捕捉到更精细的海洋变化。”“雪龙”号气象预报员、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张蕴斐说。

11月14日,“雪龙”号气象预报员、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张蕴斐在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南极大学”作气象保障主题专题讲座。新华社记者顾天成 摄

实践证明,“妈祖·海浪”数值预报模式可实现GPU并行加速计算,支持提前5到7天对海浪灾害过程进行有效提示。

“这对‘雪龙’号提前掌握风浪情况,保障航行安全很有帮助。”“雪龙”号船长朱兵说。

据悉,“妈祖·海浪”模型已被推广到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等国家,有力支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海洋防灾减灾工作。

更精准预测气旋走向

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的南大洋,因常年西风盛行、气旋频发,被称为“魔鬼西风带”。这里几乎无陆地阻挡,西风持续加速,可掀起十多米的狂浪,是航渡南极必须面对的严峻考验。

“过去穿越西风带,很大程度上靠经验和运气。”张蕴斐为记者调出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的航行图:遭遇连续三个强气旋,船只顶着5至6米以上的巨浪穿行,过程极其艰难。

如今,依托国内外多种预报模型和国产船载气象导航系统,气象保障团队能提前5至7天精准预测气旋的生成、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穿越策略也变得更为灵活和智能。

“本航次,‘雪龙’号和‘雪龙2’号各自需6次穿越西风带。”“雪龙”号气象预报员韩屹介绍,目前主要有三种穿越策略,包括当西风带较为“平静”,选择最短路径直接穿越;若途中气旋活跃,“能向南向南,遇系统转西”阶梯型迂回前进;若遇最强风浪,在一些“避风港”岛屿临时停靠,择机穿越。

11月16日,“雪龙”号气象预报组在“雪龙”号气象预报中心,共同商讨、研判海况。新华社记者顾天成 摄

“我们的原则是‘避强穿弱,顶侧避正’。”张蕴斐说,在海洋环境预报科技的“护航”下,结合船长的丰富经验,“雪龙”号将尽最大努力“精准穿梭”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西风带。

更精细读懂云中密码

“云就像是天空写的‘日记’,记录着大气的状态和动向。”中山站气象预报员沈辉每天都要在固定时间,对云量、云状、云高、天气现象和能见度进行观测和记录。

在他的“云图鉴”中,有极地特有的珠母云,出现于15至25公里高的平流层,拥有彩虹般的丝缎光泽;夜光云则在76至85公里高的中间层发出幽蓝色的微光,是大气中超低温与水汽等共同形成的美丽异彩。

在漫长航程和越冬值守中,识别千姿百态的云,成为气象工作者的独特乐趣,也是气象观测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当我们在甲板上指着天空说‘那是荚状云,像UFO’,我们与这片海有了更深的连接。”沈辉说。

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员们依靠手绘天气图和接收低分辨率黑白云图预报天气。而今,依托自主创新望海探冰、逐风测天,中国极地考察队行得更稳、走得更远。

(来源:新华社)

参与

满意度调查

国家海洋预报台正开展2025年度海洋环境预警报满意度社会调查活动,您的评价和需求都是我们改进工作、提升服务质量的宝贵指南,期待您的参与!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参与)

未来两天海洋环境预报

预计明天,

渤海有1.3到1.8米的中浪;

黄海有1.2到2米的轻浪到中浪区;

东海北部有1.7到2.7米的中浪到大浪区;

东海南部、钓鱼岛附近海域有2.7到4.1米的大浪到巨浪区;

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有4.4到5.2米的巨浪区;

巴士海峡、南海北部、中部有5.3到5.8米的巨浪区;

南海南部、北部湾有2.7到4.2米的大浪到巨浪区。

预计后天,

东海、钓鱼岛附近海域的大浪区减弱消失;

台湾海峡的大浪区维持,浪高3.1到3.7米;

台湾以东洋面的大浪区维持,浪高3.3到4.2米;

巴士海峡、南海北部、中部的大浪区维持,浪高4.6到5.3米;

南海南部的大浪区维持,浪高3到4.2米;

北部湾的大浪区维持,浪高2到2.5米。

11月18~22日西北太平洋海浪数值预报

35个美丽海岛环境预报

预计明天,

分界洲岛、永兴岛、黄岩岛附近海域有4~5.7米的巨浪,平潭岛、湄洲岛、东山岛、钓鱼岛、蜈支洲岛、永暑礁附近海域有2.8~3.8米的大浪,川山群岛附近海域有2.2米的中浪,以上海岛都不适宜乘船出行;

东极岛、普陀山、大陈岛、洞头岛、南麂岛、嵛山岛、南澳岛、海陵岛、涠洲岛附近海域有1.9~2米的中浪,嵊泗列岛、玉环岛、万山群岛、南三岛、东海岛附近海域有1.3~1.7米的中浪,这些海岛较适宜乘船出行和海岛游玩;

我国其他主要美丽海岛附近海域都是轻浪,海况不错,非常适宜乘船出行和海岛游玩。

35个美丽海岛是指以下海岛:

觉华岛、长山群岛、菩提岛、长岛、刘公岛、灵山岛、秦山岛、连岛、崇明岛、嵊泗列岛、岱山岛、东极岛、普陀山、大陈岛、玉环岛、洞头岛、南麂岛、嵛山岛、三都岛、平潭岛、湄洲岛、东山岛、钓鱼岛、南澳岛、万山群岛、川山群岛、海陵岛、南三岛、东海岛、涠洲岛、分界洲岛、蜈支洲岛、永兴岛、黄岩岛、永暑礁。

更多滨海旅游海况预报 尽在中国海洋预报

PC端可登录中国海洋预报网
http://www.oceanguide.org.cn

进入“中国海洋预报”微信小程序

进入“全球海啸预警”微信小程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9

标签:科技   科考   极地   警报   海浪   黄色   大浪   海岛   海域   妈祖   南极   巨浪   气象   东海   钓鱼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