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温州苍南县的群山深处,藏着一座名叫矾山的小镇。
你可能没听过它,但半个世纪前,这里曾是跳动不息的“世界明矾心脏”。已探明的储量独占全国八成、全球六成,“世界矾都”的名号响彻四海。
煅烧炉遗址丨来源矾山镇
那一天,机器停了,心也空了
矾山的辉煌,刻在六百多年的时光里。
从宋末元初的第一声锤响,到明清时“官矾”远销南洋,温州港千帆竞发,满载着被誉为“白宝石”的明矾驶向世界。光绪年间,“水浸法”的诞生更是一次技术革命,让生产效率呈几何级增长。
烧枯矾丨李清清 摄
福德湾村,就是这场盛大工业史的摇篮。矿工们用双脚在荒坡上踩出三米宽的古道,有了路,就有了人,有了烟火气。这条因矾而生的小街,渐渐热闹起来。
1988年,刚毕业的朱善策一头扎进福德湾,成了矿上的一名电工。他见证了矾都最后的鼎盛。
“这里不只是我上班的地方,更是我整个青春啊。”老朱的记忆,和矿区的每一条电路一样,清晰得如同掌纹。在幽深、轰鸣的矿硐里,他像个“巡夜人”,守护着照亮矿工前路的灯火,也守护着庞大生产机器的电力命脉。
“有一次,线路断在一个不好弄的地方,我在下面鼓捣了13个小时,出来时人跟泥猴似的。”朱善策说,“但没办法,那大家伙(指矿石粉碎机)一停,生产就得停。等听到它又‘嗡嗡’地转起来,这心呐,才算放回肚子里。”
对老朱他们这代人来说,那熟悉的机器轰鸣,就是最让人踏实的声音。那轰鸣、那粉尘味、那群一起摸爬滚打的兄弟,早就刻进了骨子里。
然而,时代的车轮不会为谁停留。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合成明矾异军突起,加之国家环保政策的全面收紧,高污染的传统矿业被重拳整治。
支撑小镇的巨轮,开始倾覆。一座座矾窑黯然熄火,一代代矿工赖以为生的手艺,在时代浪潮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一代人的青春饭碗,说没就没了。
朱善策在2002年矾矿改制的大潮中,加入了供电公司。看着空荡荡的矿区,他心里五味杂陈:“我知道这是为了更好的未来,但那份难过还是难以抑制。”带着对过往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期待,他踏上了新的岗位。
60年代矿区全景丨来源矾山镇
2017年,苍南最后一炉明矾冷却。这座荣耀了六百多年的“世界矾都”,彻底按下了暂停键。矿井被地下水淹没,矿工们则散落四方。
矿停了,人散了,沉淀了六百余年工业文明的家园,路在何方?
他山之石,唤醒沉睡的宝藏
山穷水尽,还是柳暗花明?矾山人选择了后者。
矾山百年积淀的工业遗存,本身就是一座亟待深挖的文化富矿!福德湾村,保存着近乎完整的采炼生产、生活系统:矿硐(采空区)、古街巷、石阶、老树、古井,以及极具特色的工业民居。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一个大胆的想法浮出水面:一条以工业遗存保护与文旅融合为核心的绿色转型之路。
矾矿生产车间丨来源矾山镇
在专家建议下,矾山镇将目光投向德国鲁尔工业区,其从“工业锈带”到“文化休闲带”的华丽转身,提供了一份可供参考的蓝图。
借鉴成功经验,矾山确立了发展生态旅游、申报世界工业文化遗产的转型路径。
而保存最完好的福德湾村,成了第一个“试验田”。
厂区迁移废弃后,许多旧址与民居年久失修,风华蒙尘。此时,已是矾山供电所副所长的朱善策,心里比谁都急。2013年,温州矾矿申遗促进会成立,像一声号令,正式拉开了矾山转型的序幕。
对于朱善策这样的老电工来说,任何宏伟的规划,最终都要落到一根根具体的电线上。他比谁都清楚,老旧的线路就是缚住小镇新生的“旧锁链”,不仅有安全隐患,更撑不起未来的灯火璀璨。
要让古村活起来,电,必须先“通”起来。他第一时间响应,带领团队主动对接规划,启动了民居线路的大改造,并前瞻性地将夜间景观照明纳入了设计。
当夜幕降临,柔和的灯光第一次勾勒出古建筑的轮廓时,整条老街仿佛被重新唤醒。那光,点亮了沉寂的烟火气,也点亮了人们心里的希望。
福德湾老街丨来源矾山镇
2016年,福德湾村一战成名,拿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如今的福德湾,矿石砌的墙、矿车跑过的轨道、矿工挑矾的古道,都成了游客触摸历史的鲜活载体。在精心打造的“非遗传承一条街”上,古老的工矿文明与鲜活的地方民俗和谐交融,构成了一道独一无二的风景线。
矾矿灯光秀丨张廷群 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矾山国家地质公园……一路走来,矾山镇的文化底子越来越厚。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无疑是所有矾山人心中最深切的期盼,是他们最想为家乡赢回的那张“金名片”。
一条“U型”复苏曲线
电力,常被视作经济的“晴雨表”。在矾山,这条用电曲线不仅记录了小镇的起落,更描绘出一条堪称经典的转型复苏路径。
电力数据清晰地勾勒出一条先扬后抑的“U型”发展曲线:2017年停产转型后,随着旅游业的兴起,2018年用电量不降反升,较停产前增长84.6%;2020年达到峰值。但更值得关注的,是曲线后半段的平缓回落——在游客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用电量却实现了稳步下降。
这背后,是矾山向绿色、智慧发展的坚定转向。LED照明系统、智能调控装置、全电厨房、电动游览车……一系列绿色技术的应用,让景区单位能耗较转型初期下降43%,年运维成本降低37%,真正实现了“发展提速、能耗减速”的高质量转型。
朱善策和他的同事们,正是这场智慧转型的推动者与见证者。2024年6月,他们新架设的10千伏南堡线正式投运,这条总长超5公里的线路,如同一条新的动脉,将充沛稳定的电能输送至矾山发展的各个角落。
供电公司员工定期巡检矾矿旧址灯光秀电源丨陈晓娜 摄
曾作为温州矾业主力矿区的南洋312平硐,如今已是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硐内常年恒温18℃,独特的声光互动艺术装置,点亮了幽深的巷道,被游客们亲切地称为“会呼吸的灯”。一列全电小火车平稳地驶入硐内,灯光恒定璀璨,这一切都仰赖于背后稳定、充足的电力供应。
供电公司员工在南洋312平硐巡检丨陈晓娜 摄
“以前在矿里,最怕的就是突然停电,一摸黑啥都完了。现在带游客,心里更悬着了,” 朱善策每次巡检到这里都会多叮嘱几句,“这灯要是一闪,小火车要是卡住,游客会吓到的。”
朱善策说,从前,他听着矿石粉碎机“轰隆隆”地响,觉得踏实;如今,听着游客们看到璀璨灯光时的惊叹和笑声,他觉得,这心里也一样地踏实。
临近退休,老朱对矾山的热情却愈发炽热。他牵头在供电所创新打造了“电力星推官”团队,成员全是当年和他一样的老矿工、老电工。他们活跃在短视频平台,用亲历者的视角讲述矾矿往事;也利用工余时间,常到景区里给游客讲讲过去的故事。
六百五十载光阴流转,锤钻的铿锵与炉火的炽热,都已沉淀为历史的回响。
从“世界矾都”到“网红打卡地”,矾山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发光发热”。而那张“世界文化遗产”的金名片,或许就是对这群守护者最好的回答。
供稿:
温州·苍南公司 蔡思思
温州公司 李艳妮
编辑:邓通
校对:朱斐白
更新时间:2025-08-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