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短视频平台上,这家烤肉店的账号发布了多条以 “玉米燃料烤肉” 为主题的视频。其中一条视频里,镜头聚焦在烤炉下方燃烧的金黄玉米上,玉米粒在高温下微微爆裂,冒出的热气裹挟着淡淡的谷物香气,萦绕在滋滋作响的烤肉周围。视频配文写道:“用玉米作为燃料的烤肉,烤的时候没有那么大的油烟味,而且一闻还有股淡淡的玉米香味,吃过的顾客都说特别。”
这条视频很快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评论区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声音。持反对意见的网友认为,玉米是粮食,用来烧火太浪费,“现在还有地方缺粮,把粮食当燃料太不应该了”“就算不缺粮,也不能这么糟蹋,粮食的价值不该是烧火”;支持的网友则觉得这种做法很有新意,且能帮农户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是卖不出去的陈化粮,用来做燃料总比烂在地里强”“店主帮农户拓宽销路,还做出了特色,没什么不好的”。
随着讨论的发酵,“玉米做烤肉燃料是否浪费” 的话题逐渐登上热搜,不少本地网友还晒出自己到店消费的照片,佐证 “玉米烤肉确实有独特香味”。有顾客在评价中写道:“第一次吃用玉米烤的肉,没有普通炭火的焦糊味,肉上还带着一点甜香,吃完身上也没有很重的油烟味,值得一试。” 也有顾客提到,选择这家店,一部分原因就是好奇 “玉米燃料”,“觉得这种方式很环保,也支持店主助农的想法”。

面对网络上的两极评价,店主史先生起初有些意外。他告诉记者,用玉米做燃料是店铺开业以来就坚持的模式,已经持续了六年,之前一直没引发太大关注,这次因为短视频突然 “火了”,才收到这么多讨论。“我一开始没觉得这是个争议点,毕竟我们用的玉米都是农户卖不出去的,既能帮他们,又能做出店铺特色,怎么会是浪费呢?” 史先生说。
创业灵感源自韩国,烤炉成本是普通款 20 倍
说起用玉米做燃料的初衷,史先生回忆起六年前的一次旅行。2019 年,他在韩国旅游时,偶然吃到一家用玉米作为燃料的烤肉店,当时就被这种独特的烹饪方式吸引。“那家店的烤肉没有传统炭火的浓烟,吃起来也没有呛人的炭味,反而带着玉米的清香,吃完衣服上也不会有味道。” 史先生说,当时他就觉得这种模式很适合国内市场,尤其是注重健康和用餐体验的消费者。
回国后,史先生立刻开始筹备创业,核心就是引进韩国的玉米烤肉技术。他通过外贸渠道联系到韩国的烤炉生产商,花费 3600 元订购了一台专用烤炉 —— 这个价格是普通炭火烤炉的 20 倍(普通烤炉单价仅 100 多元)。考虑到店铺客流量,他最终一口气订购了 10 台,仅烤炉采购就花了 3.6 万元。
“当时身边的朋友都劝我,觉得花这么多钱买烤炉不值得,而且用玉米做燃料成本也高,担心我做不下去。” 史先生说,但他坚持认为,特色就是竞争力,“现在烤肉店这么多,没有点不一样的东西,很难吸引顾客”。2019 年下半年,店铺正式开业,主打 “玉米燃料烤肉”,果然如他所料,独特的模式很快吸引了第一批顾客,不少人都是冲着 “玉米烤炉” 来打卡。
开业初期,店铺使用的玉米燃料主要从东北采购,且以陈化粮为主。史先生解释,当时周边农户还不知道他需要玉米,只能通过粮食批发商采购东北的陈化粮,“陈化粮已经不适合作为口粮,用来做燃料既符合规定,也能降低成本”。直到开业半年后,一位住在店铺附近的农户偶然到店消费,看到烤炉里的玉米燃料,才主动提出:“我家地里还有几百斤玉米没卖出去,你要是需要,我便宜点卖给你,总比烂在仓里强。”

这个提议让史先生眼前一亮。他算了一笔账:从东北采购陈化粮,加上运费和批发商加价,每斤成本要 1.6 元左右;如果从周边农户手中直接收购,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帮农户解决滞销问题。于是,他当场答应了这位农户的请求,以 1.4 元 / 斤的价格收购了 200 斤玉米。
1.3-1.5 元 / 斤收农户玉米,年耗仅 600 余斤
从那以后,越来越多周边农户得知史先生收购玉米,纷纷主动联系他。如今,店铺的玉米燃料已基本不再从东北采购,全部来自周边 10 公里范围内的农户。史先生与农户达成了默契:农户家中有卖不出去的玉米(无论是当年的新玉米还是往年的陈玉米),就提前联系他,他根据玉米的品质和市场行情,给出 1.3 元 / 斤至 1.5 元 / 斤的收购价 —— 这个价格与当地粮食收购点的市场价持平,有时甚至略高一点。
“我不会因为农户着急卖,就压价。” 史先生说,有一次,一位老农因为家里要盖新房,急需用钱,想尽快把仓库里的 300 斤玉米卖掉,他得知后,不仅以 1.5 元 / 斤的高价收购,还主动开车去老农家里拉玉米,省去了老农的运输成本。“老农当时特别感动,说以后有玉米还卖给我。” 史先生回忆,这种相互体谅的关系,让他觉得收购农户玉米不仅是 “进货”,更是一种帮助。
关于玉米的用量,史先生也给出了详细数据:店铺共有 10 台烤炉,但并非所有烤炉每天都满负荷使用,平均下来,每天消耗的玉米约 2-3 斤。“一百斤玉米大概能用上两个月,一年下来总共也就消耗 600 多斤,用量其实不大。” 史先生说,他通常一次收购 100-200 斤玉米,存放在店铺的通风仓库里,用完后再联系农户收购,不会大量囤积,避免玉米受潮变质。
为了证明自己没有 “浪费粮食”,史先生还特意解释:他收购的玉米,大多是农户眼中 “卖不上价” 的粮食 —— 要么是颗粒不够饱满的次等玉米,要么是存放时间较长、口感变差的陈玉米,这些玉米即便送到粮食收购点,也可能被压价,甚至拒收。“这些玉米用来做口粮确实不合适,但用来做燃料,既能发挥价值,又不会浪费。” 史先生说,有农户曾跟他说:“这些玉米要是你不收,我可能就只能用来喂猪,甚至直接扔掉,现在能卖上市场价,已经很满足了。”
今年陷入亏损,仍坚持玉米燃料模式
尽管 “玉米燃料” 为店铺带来了特色和口碑,但受大环境影响,今年以来,店铺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史先生透露,开业前五年,店铺生意一直很火爆,每天能接待四五十桌顾客,周末和节假日更是需要排队半小时至 40 分钟,“最差的时候,每月也能有两三万元的利润”。但从 2025 年年初开始,客流量逐渐下降,目前每天的顾客量只有原来的一半,已经陷入亏损状态。
“就算亏损,我也没想过放弃玉米燃料。” 史先生说,一方面,玉米燃料已经成为店铺的 “招牌”,如果换成普通炭火,老顾客可能会流失;另一方面,他不想辜负周边农户的信任,“现在有十几户农户等着我收购玉米,要是我不用了,他们的玉米又得愁着卖”。
这次因 “玉米燃料” 登上热搜,史先生原本以为能带动客流量回升,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热搜上了之后,确实有一些网友私信问地址,但真正到店的没几个,可能是因为大家觉得只是‘噱头’,或者距离太远。” 史先生无奈地说,但他并不气馁,计划继续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 “玉米燃料烤肉” 的制作过程和助农故事,“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用玉米做燃料不是浪费,而是一种双赢”。
目前,店铺在某美食平台的 “烟台市烤肉点亮榜” 上排名第 3 位,近 30 条近期评价中,仍有不少顾客提到 “玉米燃料”。有顾客写道:“第二次来吃了,还是觉得玉米烤的肉最香,支持店主助农的做法,希望店铺能一直开下去。” 也有顾客建议:“可以推出‘玉米燃料体验套餐’,让更多人感受这种特色,说不定能吸引更多顾客。”
对于未来,史先生的想法很简单:先把眼下的亏损扛过去,继续坚持用玉米做燃料,同时优化菜品,提升服务。“只要还能撑下去,我就不会放弃这种模式。” 史先生说,他相信,既能帮到农户,又能做出特色的生意,总有一天会被更多人认可。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新时间:2025-10-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