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贺子珍和李敏在苏联10张照,他就是把贺子珍弄进疯人院的院长

贺子珍在莫斯科三年半,丧子失婚,身体孱弱。战争来临,她没有听劝回国

初到莫斯科,贺子珍在苏联疗养盛地克里木疗养,贺子珍的伤病没有好转,身体反不如前

1938年2月,贺子珍和刘英、蔡树藩、钟赤兵四人来到了莫斯科,住进柳克斯宾馆,这里曾是共产国际的接待公寓,是贺子珍到莫斯科的第一个落脚点。

在柳克斯公寓,王稼祥(他代替王明任驻国际代表)交代他们千万注意,不要同过去认识的苏联人和中国人随便接触、联系,不然要惹祸的。

贺子珍刚到莫斯科时,心情很好,离开延安时和毛主席闹别扭的郁闷情绪,一扫而光。

她得知杨开慧的两个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在莫斯科近郊的莫尼诺国际儿童院,主动地去看望两兄弟,为他们洗洗刷刷,嘘寒问暖。

毛岸英、毛岸青和蔡妮(蔡和森向警予长女)在莫尼诺国际儿童院合影

俩兄弟开始很疑惑:“这个中国姑娘”为什么对他们这么好?

后来,岸英岸青渐渐地接受了她,一到星期天,兄弟俩就往贺子珍宿舍里跑,他们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小家。

1938年4月初,贺子珍在莫斯科生下一个可爱的男孩。为了不耽误学习,她把孩子放在托儿所,课余时间去喂奶,晚上把孩子带回宿舍。

贺子珍学习很认真,上课时和学员常争得面红耳赤。

之后的1938年~1939年,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同志来到莫斯科治病和学习,他们中有刘亚楼、谭家述、杨至诚、李天佑、苏井观、蹇先任、林彪和夫人张梅、刘群先等人。

右起:刘群先、张梅、贺子珍、陈琮英、蹇先任(前左三)、林利(前左二) 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合影。

中国同学分成了军事班和政治班。政治班的学员有方志纯(方志敏堂弟)和马明方、蔡畅、阿金(金维映)、蹇先任(贺龙妻)、贺子珍等同志,贺诚在政治班作旁听生,方志纯是政治班班长。

1939年,中国同学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合影

后排左一:方志纯(方志敏堂弟)、林利(林伯渠之女)、贺子珍、贺诚

前排左一:蹇先任(贺龙前妻)、王美兰、孙维世(周恩来养女)、马明方

政治班开了哲学、政治经济学、世界革命史、联共(布)党史等课。贺子珍的理论水平显著提高,正当她计划毕业后回延安大显身手时,灾难降临了。

她的小男孩6个月时染上流感夭折了。贺子珍悲痛欲绝,她抱着变冷的儿子不肯放手,同她一起学习的贺诚、钟赤兵等人只得强行把孩子抱走,埋在学校后面的花园里。贺子珍天天来到儿子土堆前哭泣。

在苏联学习、养病的军事干部。左起:杨至成、谭家述、钟赤兵、刘亚楼、林彪、李天佑、卢冬生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紧接着又一个打击接踵而至。

有一天,读报员给全体学员读报时,读到了一条消息:

毛泽东与他的妻子,踏着月色在窑洞外送行。

贺子珍听了,脸上虽然没有任何表情,但心里早已翻江倒海!

她失眠头痛的毛病更严重了,失魂落魄的她再也无法坚持上课。

此时,毕业的学员或有任务的同志陆续回国,毛主席得知贺子珍的状况,把4岁的娇娇送到了苏联。

1941年2月,娇娇刚到莫斯科,妈妈把女儿打扮一番,去照相馆照两张相

娇娇的到来确实让贺子珍惊喜,节假日、周末时,毛岸英、毛岸青也来贺妈妈这里团聚。三个孩子在身边,给贺子珍很大的心理慰藉。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突然爆发,苏联人民的生活都转入战争轨道,这一家四口的生活也乱了套。

战争爆发前夕,中国同志一批批地回国,贺子珍一时举棋不定是走还是留。

1941年,贺子珍(前左)和女儿李敏,与杨之华(前右,瞿秋白夫人)等中国同志在莫斯科留影

蹇先任(贺龙也在延安另娶)回国时,动员贺子珍同她一起走,她有难言之隐,便决定留下来自食其力。

这一决定,让她吃尽了苦头。

存放在苏联档案里的两封“求救信”惹人泪目

2006年6月,毛泽民的外孙曹耘山(左一)和李敏的儿子孔继宁(右一)与俄罗斯政治史档案馆副馆长合影

毛泽民曾于1939年6月~1940年2月,在莫斯科治病、学习8个月。毛泽民的外孙曹耘山多次来到莫斯科寻踪外公毛泽民的足迹。

当然,曹耘山也不会放过贺外婆和毛岸英、毛岸青两位舅舅的档案。

1941年8月14日,贺子珍(文云)写给小张同志的一封信(首页、末页)

这是贺子珍档案里第一封信。

贺子珍的字体很娟秀,瞪大眼睛使劲看,还是能认个大概。信应该很长,这只是首页和末页。

信的开头说:“她们于1941年7月18日安全到达距莫斯科300公里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韩铁声老师接待了她们…”

信的结尾说:“来到这里进退两难,如不请你替我们帮忙到××去交涉好,那我们的吃饭成了大问题,不然,他们把我们赶回莫斯科则又奈何呢…”

贺子珍信中表达的就一个意思,请共产国际的同志帮忙,希望有一份工作,有饭吃就行。

40年代初,贺子珍母女和张梅母女(林彪妻女)在伊万诺沃儿童院,和中国老师韩铁声一家三口合影

前排右起:张梅(林彪妻)、林晓霖(林彪长女)、韩铁生老师、李敏、朱家瑞(韩铁生妻子)、韩模宁(韩铁生儿子),后排左为李特特(蔡畅之女),右为贺子珍。

说明一下: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莫尼诺儿童院的孩子们搬到了更大型的伊万诺沃儿童院。

战争爆发不久,贺子珍母女和张梅母女(林彪和妻子分手回国)也分散到伊万诺沃儿童院。

伊万诺沃儿童院运动场


伊万诺沃儿童院医院

收信人“小张”名叫曾秀夫,他是紧跟王明的,在共产国际工作,他对中国人很傲慢,对不少中国人搞诬陷、嫁祸,他怎会救助落魄的贺子珍!

战争刚开始的个把月,儿童院还有余粮。

可短短几个月,德军就兵临莫斯科城下了。伊万诺沃儿童院天天都能听到飞机的呼啸和炸弹的轰响。

共产国际指示,赶快将国际儿童院撤到苏联的大后方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去。

因为要撤退,儿童院的物资没法带走,又不能留给敌人,所以院长决定除了要带的随身物品外,其余的全部送给当地的居民。

伊万诺沃儿童院食堂

就在儿童院每个人只剩一个小小的背包,随时准备上火车的时候,战场形势突然出现了戏剧性的转变。

由于苏联红军的英勇抵抗,再加上严冬的帮助,德军受挫,被赶出莫斯科,莫斯科又安全了。

上级又决定儿童院不搬迁了。可此时,儿童院已经空了。

另外,1943年5月共产国际解散,儿童院交由苏联红十字会管理,食物供应成了大问题。

1943年,贺子珍写给共产国际干部的信

这是贺子珍档案里第二封信。

这封信写于战争最残酷时期,她一天只有400g的黑面包(贺没正式工作),饿得刚拿到手里就一口吃完了,还要干活、种菜、织毛衣供应前线。

小孩子有600g的面包,而有的职员有800g面包,她明显被区别对待。

最困难的是没有炉子没有电,零下三四十度,连个热水也没有,大小便只能在房子里,为了维持生计,她把手表、自来水笔、衣服都卖了换取食物…

1942年6月,毛岸英(左一)进入苏联苏雅士官学校学习,准备上前线,这是与同学们合影


学生们在进行军事训练,左起:郭志成、刘莫阳(刘鼎之子)、沈林如,右一陈祖涛(陈昌浩之子)

贺子珍虽然经历过中国革命最艰难的10年,那时有毛主席在身边,有战友们在一起。她此时是孤军奋战。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1943年,儿童院来了一位新院长叫玛卡洛夫,贺子珍被他整去了疯人院。

贺子珍得罪了玛卡洛夫,厄运降临

院长基.扎.马卡洛夫(后右1)、张梅老师(后二排左3)和儿童院低年级孩子合影

起因是因为天寒地冻,女儿李敏生了病,发了高烧,牙关紧咬,不能进食,她被送去医院急诊。

当贺子珍获准去探视女儿时,她以为有了好转,谁知医生告诉她,娇娇已无法救治,已被推到太平间副室。

贺子珍一听,瞬间蒙了。她苦苦哀求医生,医生耸耸肩,摇摇头。

贺子珍看到奄奄一息的娇娇,不再哭泣,“我一定能救活她,娇娇不会死的。”

2025年9月3日,90岁的李敏(娇娇)亮相九三大阅兵,精神很好

贺子珍又卖几件衣服,买回一点牛奶和白糖,一滴一滴地滴到女儿嘴里,救活了女儿。

没吃、没喝、没钱,战争正酣,伊万诺沃市能源紧缺,连热水都没有,贺子珍母女是怎么熬过来的,不敢想。

1949年,院长基.扎.马卡洛夫(前中)和儿童院师生,前左3朱敏(朱德之女),她被德军掳去集中营4年,毕业晚

李敏病情好转,院长想让李敏回儿童院,让贺子珍马上去干活,李敏还很虚弱,她想让女儿再养几天。

院长怒了,他轻蔑地说:“你不劳动,不干活,难道让我们来养活你们这些懒家伙吗?”

这污辱人的话让贺子珍崩溃了,她和院长吵了起来。院长暴跳如雷,最后扔下一句:“你是不是疯了,当心我把你送进疯人院。”

院长基.扎.马卡洛夫(中)和学生合影

看到这里,你一定认为是贺子珍脾气不好,不尊重院长。其实不是。

马卡洛夫,我们不能妄言说他人有多坏,他对欧美的孩子挺好,但他有种族歧视,看不起中国人是千真万确。

1950年,陈昌浩和儿子陈祖涛在苏联合影

赫赫有名的红四方面军将领陈昌浩的儿子陈祖涛(中国第一代汽车专家)也在国际儿童院长大。

毛岸英参军后,陈祖涛接替毛岸英当儿童院学生主席,他对玛卡洛夫恨的咬牙切齿。

战争期间,儿童院的生活水平下降得很厉害,孩子们整天都处于饥饿状态。食堂里如果说丢失了一些食品,玛卡洛夫一听立刻大叫:“这一定是中国人干的。”

他没有任何依据,就在全院孩子的大会上,要中国孩子承认偷了食品,并说要惩罚中国孩子。

其实,中国孩子是最守规矩的,诸如此类的事很多,院长蛮横无理的态度无数次刺痛了中国孩子的民族自尊心。

陈祖涛以儿童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去找他交涉,要求他拿出证据,他毫不在乎地说:“不用证据,你们中国人穷,就是爱偷东西。”

1947年,中国师生在儿童院留影,后左5陈祖涛,二排左3朱敏,左4张梅。

更气人的还有一件事。

他把罗西北(罗亦农烈士之子)、黄健(第一代跳高世界冠军教练)、王继飞(王一飞烈士之子)等几个人赶出了儿童院。

1944年8月,罗西北、黄健、王继飞等几个人七年级(初中)毕业了,玛卡洛夫说,毕业后,儿童院不再担负他们的生活,要他们离开,自谋生路。

罗西北离开时,除了床上的铺盖外,就只有一套衣服。战争期间,一个外国儿童举目无亲,那个日子该多难过啊!

罗西北(左)和韩模宁(韩铁声老师之子)在大学过兵营生活

中国孩子能吃苦,很争气,经过多方争取,总算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罗西北最后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水利专家。

贺子珍脾气倔强,但她很有革命家的素养和胸怀,不会无理取闹,院长如此看不起中国人,作为井冈山上第一位女红军,她怎么可能不反抗?!

贺子珍在疯人院发出一封信,也石沉大海

娇娇(四排左一)离开妈妈后,被重新分到一个分院,可怜兮兮,很不适应

贺子珍在精神病院受了怎样的委屈,至今鲜为人知。她不愿意提这段往事,每次想起来,都是泪流满面,痛苦万分。

她反抗过、沉默过、自救过、反思过,对于来苏联,她早就后悔了,而且不知后悔了多少次。

为了回中国,她想过很多办法。终于有一天,医生暗示她:“你的病已经好了,可以出院了。”

不过,精神病院有规定,要有人接,有人担保。

可她不知道二战已经结束,谁还在苏联呢?她思索一番后,就把信寄到她刚来时住的柳克斯饭店,这里出入的中国人多,收信人是和她一起来伊万诺沃儿童院的那个女人。

李敏在苏联留影

贺子珍盼啊盼,这封信石沉大海,一直没有人来接她。但她并不灰心,她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人来接她出去。

贺子珍想对了,她等来了她的战友。

1946年,前左:李特特(李富春之女)、林琳(林伯渠之女)、张梅。后左:王稼祥妻子朱仲丽、王稼祥、罗荣桓,罗夫人林月琴等在莫斯科合影。

1946年秋,王稼祥夫人朱仲丽、罗帅夫人林月琴和中国学生在莫斯科合影。

后排:张太雷之子张芝明、刘少奇之子刘允斌、朱德之女朱敏、中排左3毛岸青。

二战结束后,中国儿童中的大孩子高中毕业后考上大学,来到莫斯科。

陈祖涛、张芝明因为对玛卡洛夫有意见,急着离开儿童院,他们俩认真学习、跳级毕业也考上了大学。

1945年,毛岸青(前右1)高中毕业和同学合影,毕业后到莫斯科上大学

1946年1月,毛岸英回国。临走前,他交待陈祖涛照顾身体不好的岸青,并住在他在柳克斯的一间宿舍里。就这样,这间房子成了留苏同学的活动场地。

1946年秋,罗荣桓夫妇和王稼祥夫妇先后来苏联治病。他们听孩子们诉说了贺子珍的遭遇,大吃一惊。随即与苏联方面交涉,贺子珍终于重获新生。

女儿天真地给短发妈妈戴上发卡


母女团聚

1947年春,贺子珍带着娇娇和毛岸青和他的战友一起,回到了阔别10年的祖国,她看到站台上迎接她的亲人,泪水长流…

这一年,贺子珍38岁。

1949年,李敏回到爸爸身边,和爸爸第一张合影

贺子珍这38年,从井冈山开始,和毛主席十年南征北战,十年独自异国他乡漂零,这般深重的苦,这般彻骨的难,怎么能让一个人吃?

有人说:苦难能使人崇高。

这句话放在“双枪女将”贺子珍身上,才更贴切!更有分量!更有深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4

标签:历史   苏联   疯人院   院长   贺子珍   李敏   莫斯科   儿童   中国   之子   孩子   共产国际   母女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