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这栋红色小楼,原是挪威王湾公司的宿舍楼,但谁也没想到,数十年后竟然变成了中国首个北极的科考站——黄河站。
更加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国能够不经挪威政府允许,在此处设立永久科考站,还得感谢一个名声不太好的人——段祺瑞。
当年,段祺瑞作为北洋政府实际掌权人,随手签下的一张“废纸”,竟在百年之后成了中国挺进北极的“通行证”。
这也被称为中国外交史上的最大一次“捡漏”,当年被列强欺凌的中国,如何在冰天雪地的欧洲“飞地”上演逆袭?
这事还得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说起。
众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一场霸权争夺战,可以说都是西方列强打得头破血流的一场超级大混战。
当时晚清政府已经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北洋政府。但是那会的中国,真可以说是穷困潦倒。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各地军阀处于混战之中,欧洲列强在中国横行霸道,老百姓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可是,就这样一个贫弱的旧中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什么关系?
本来,北洋政府是不想摊上这事的,毕竟战场离咱们又远,自己家内部一大堆棘手的问题都还不知道怎么解决。
可是,日本趁着德国在一战和英国打得不可开交时,就突然宣布对德国宣战,想要趁机霸占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
段祺瑞一看,这哪成啊?豺狼刚走,又引来野狗。段祺瑞冥思苦想,打又打不过,白白被日本人夺走又心有不甘。
就在这时,美国向北洋政府抛出了橄榄枝,于是段祺瑞牢牢抓住了这个机会,宣布和德国断交,几个月后宣布参战,声讨德国。
不过,当时中国哪有什么精兵强将可以派出去?家底子薄,武器更是落后人家一大截。于是,最终北洋政府派出了14万劳工去支援后勤工作,大概就是挖战壕,修筑碉堡以及运输补给之类的。
一战结束后,中国因为派出了14万劳工,自然成为了战胜国的一员,因而有幸参加了战后的不少会议。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却惨遭列强出卖,山东权益还是被转交给了日本。
这个消息犹如一盆冷水泼到段祺瑞头上,14万劳工都没能换回山东的权益!接着,五四运动爆发,中国人高喊“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好吃的蛋糕几乎被瓜分殆尽,剩下的就是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问题。
那时候的斯瓦尔巴群岛,除了北极熊、海豹、海象这些生物居住外,也只有极少数的本地土著人,可以说是一个人烟极其稀少的地方。
但是那里的水产资源却十分富饶,因此当时俄国也在极力想要争取拿下这片土地。但是法国却不高兴了,以俄国贪婪的性子,要是被他拿下,以后列强想要开采此地资源不就难上加难了吗?
于是,法国等列强为了拉票,就把中国也拉进了会议群聊之中。
最终经过投票,大伙决定把斯瓦尔巴群岛划给挪威管理,同时又约定所有成员国都有资格在此地进行科研和经济活动,而且不需要获得挪威政府的统一。
这就是1920年,包括中国在内的18个国家签订的《斯瓦尔巴条约》。
其实当年中国是被硬拉去“凑数”的,毕竟当时的中国深陷军阀混战,同时又不具备远洋能力,哪有心思去管北极?
但是,有则胜于无,既然丢了山东,好歹捡到了北极圈特权,也不至于太丢面子,于是段祺瑞便同意派人前往巴黎,在《斯瓦尔巴条约》签了字。
时光如梭,轻轻一晃就过去了上百年,当年段祺瑞签订的这份面子条约,几乎已经没什么人谈及了。
直到1991年,中国探险家高登义受邀参加北极科考,当时他看着其他国家的科考站,心中不知道多么羡慕。
谁知,他竟然在挪威教授赠予的《北极指南》中,惊讶地发现《斯瓦尔巴条约》签约国名单里竟有“中国”!
“我们早就有权在北极建站!”高登义激动得彻夜难眠。高登义把消息传回国内,外交部紧急翻遍档案,终于找到那份泛黄的协议——北洋政府真的签过字!
最初,西方世界并不想承认中国享有北极特权,经过数年的外交拉锯,2001年,中国最终以铁证迫使挪威承认中国的确有权进入北极圈建站。
2004年,中国北极黄河站正式落成,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标志着中国成为了北极圈第八个拥有国家级科考站的国家。
从签署条约到建立科考站,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发展经历了近80年的历程。
这一历程虽然漫长,但每一步都意义重大。特别是《斯瓦尔巴条约》的签署,为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发展奠定了法律依据,使得中国能够在百年后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这不仅仅是历史的巧合,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结果!
参考资料:
1、科技日报:中国的《斯瓦尔巴条约》情缘
2、凤凰网:弱国有外交:北洋政府在外交中曾取得过四项重要突破
更新时间:2025-05-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