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

编辑 |拾花不拾遗
2025年初冬刚到,街上的糖葫芦还没摆热乎,一款“晴王酸奶奶皮子糖葫芦”就突然霸占了全网。
抖音上相关内容播放量飙到12亿,明星周深吃完一串直接连吃带拿,网友为了买它能排3小时队。
本来以为这就是普通网红美食,火一阵就凉,没想到它不仅没降温,还带动“糖葫芦概念”股票涨停,后续更有“固体杨枝甘露”接棒跟风。
这款爆火的糖葫芦,和我们小时候吃的完全不是一个东西。

传统老北京糖葫芦就山楂加冰糖,5块钱能买一大串,咬着嘎嘣脆,酸甜刚好。
东北糖葫芦虽有创新,顶多换个冻梨、草莓配料,本质还是水果加冰糖。
但现在的奶皮子糖葫芦,早就成了“食材收纳盒”。
晴王葡萄、冷萃酸奶、奶皮子只是基础配置,后来又加了珍珠、爆珠这些奶茶小料,甚至出现了千层蛋糕样式,连“人形”造型都有了。

最让人看不懂的是它的名字。
某款爆品叫《蓝莓无花果奇异莓菠萝蜜乌梅番茄晴王芋泥奇亚籽小人柚子芒果干噎酸奶奶皮子冰糖葫芦》,念完都得喘口气。
有博主拍视频介绍,光念名字就NG了好几次。
本来想吐槽这名字太离谱,后来发现还有更夸张的,《西瓜蓝莓红参果黑莓嘉宝果黑火柿子拇指葡萄夹冷萃酸奶石榴冷萃酸奶芒果奶皮子大圈套小圈糖葫芦》才算“进阶款”。
这哪里是美食名称,简直像在凑作文字数。

价格方面更是让人咋舌。
普通糖葫芦5块钱不到,这款晴王奶皮子糖葫芦起步就20元。
薛记炒货同款卖19.8元,居然被网友夸“性价比高”。
高峰期排队3小时才能买到,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加了草莓、榴莲的款式能卖到35元,上海某网红店单串标价168元。
这个价格买一串糖葫芦,真不如去买几斤新鲜水果,够全家人吃两天。

更离谱的是,后来奶皮子供应紧张,有些商家直接用旺旺仙贝、油饼替代,摆明了就是做一锤子买卖。
奶皮子糖葫芦的热度还没降,另一款网红美食就接棒了。
它就是“固体杨枝甘露”,一款把经典粤式甜品改造成“建筑模型”的食物。
杨枝甘露本来是夏天的清爽甜品,西柚、芒果、西米加椰浆,酸甜解腻,是很多人的心头好。
但现在的固体版,完全走了奶皮子糖葫芦的“膨胀路线”。

制作方法挺有意思,先用半颗芒果做地基,再把干噎酸奶当“水泥”抹上去,最后撒上西柚粒,一层叠一层,做成千层样式。
不用碗不用勺,直接用手拿着啃。
初始款3层就卖40元一份,价格和奶皮子糖葫芦不相上下。
本来以为这种改造会没人买,没想到很快就火了。
水果外卖平台、茶百道这些品牌迅速跟进,还出了糖葫芦联动款。

有些生鲜、汉堡品牌更夸张,直接用AI设计概念款,看样子是随时准备跟风。
这波网红美食热潮,其实和之前的脏脏包、脆皮五花肉套路一样。
低门槛的制作工艺让商家容易跟风,消费者在家也能尝试自制,再加上社交平台分享,形成了传播闭环。
但这类美食往往火得快,凉得也快。
就像2017年的脏脏包,爆火3个月后销量就下滑80%,现在很少有人再提起。

很显然,这些网红美食的核心不是味道,而是“社交属性”。
网红美食看着热闹,背后的问题可不少。
首当其冲的就是健康风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天添加糖摄入不能超过50克。
但单串奶皮子糖葫芦,光糖壳、奶皮子和晴王葡萄的含糖量就超过60克。
有网友连续吃了几天,发现自己皮肤变得暗沉松弛,也就是大家说的“糖化脸”。

长期吃下去,还可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白内障的风险。
口感方面也备受吐槽。
这些美食大多是高糖食材堆砌,有些甚至把甜咸苦辣混在一起。
再加上外层裹着厚厚的糖壳,咬一口得用不少劲。
有网友调侃,吃完一串糖葫芦,咬合力能媲美成年鬣狗。
固体杨枝甘露也一样,干噎酸奶加芒果,甜得发腻,根本没有传统款的清爽口感。

这些食物更适合拍照发朋友圈,真要论味道,还不如传统美食。
价格虚高也是一大问题。
一串糖葫芦卖168元,一份杨枝甘露卖40元,明显是借着网红热度哄抬物价。
有些商家根本不注重品质,用劣质食材以次充好,消费者花了大价钱,买到的却是“智商税”。
有网友吐槽,发明这些美食的人吃商为负,但卖这些美食的人早就买海景房了。
这句话虽然夸张,却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其实大家之所以愿意为这些网红美食买单,核心还是“社交需求”。

在社交平台上,打卡高价、奇特的美食,成了年轻人证明自己“对生活有热情”的方式。
就像有人说的,吃商固然可贵,但新鲜感和氛围感也很吸引人。
但这种为了打卡而消费的行为,并非明智之举。
跟风买一次两次还行,要是长期追捧,不仅钱包受不住,身体也可能出问题。
回头想想,我们小时候吃的老式糖葫芦,一两块钱一串,酸甜可口,能开心一整天。

和好友分享一碗杨枝甘露的时光,简单又纯粹。
那些经典美食之所以能流传下来,靠的是实打实的味道和合理的价格。
而现在的网红美食,过分追求概念和造型,却忘了美食的本质是好吃、健康。
网红美食的风潮总会过去,就像之前的脏脏包、泡面小食堂一样,迟早会被新的热点替代。
希望商家能回归初心,把精力放在提升品质上,而不是炒作概念。
消费者也该理性看待网红美食,不要为了打卡盲目跟风。

毕竟,能真正打动我们的,永远是那些简单纯粹的味道,而不是花里胡哨的噱头。
如此看来,在追逐新鲜感的同时,偶尔回望一下经典,或许能收获更多惊喜。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