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四川德阳开的2025三星堆论坛上,一项关键研究结果正式公布:三星堆祭祀坑的埋藏年代被精确锁定在公元前1201年到公元前1012年之间,属于商代晚期。
这个结论不是随便估的,三号、四号、六号和八号坑的碳十四测年数据综合分析后,有95.4%的概率落在这个区间里。过去关于“三星堆是不是和中原同期”的争论,现在基本可以搁置了。
八座祭祀坑不是陆续埋的,而是一次性集中掩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联合团队做了高精度碳十四测定,发现三、四、六、八号坑的年代高度重合。这个结果直接推翻了早年“分期埋藏”的假说。
更硬的证据来自器物本身——三号坑和八号坑各自出土的青铜鸟形饰件,拼起来严丝合缝;不同坑里发现的玉璋残片,纹饰也能连上。有在现场参与发掘的人提到,有些器物连铸造时留下的瑕疵、打磨痕迹都一模一样,明显出自同一批工匠、同一套流程。
有意思的是,虽然三星堆远在西南,但和中原商文化在时间线上是同步的。青铜礼器、制度化的祭祀行为,这些都能对得上。可它又完全不是中原的翻版——神树、纵目面具这些,在殷墟根本找不到影子。
年代搞清楚了,技术脉络也浮出水面。研究团队确认,三星堆青铜器用了一种叫“芯骨—条形芯撑”的铸造工艺。
这技术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故宫博物院、北京科技大学,还有英国剑桥的李约瑟研究所一起验证的。简单说,就像做复杂结构的蛋糕要插支撑杆一样,这种芯撑能让三米多高的青铜神树、盘绕的神龙这类细长构件一次铸成,不会因为重力塌掉或裂开。
数据显示,三星堆已经形成以“分铸法”为主,结合浑铸和锻造的复合技术体系——这比过去认为的“技术落后”提前了好几百年。
中原商代青铜器多用浑铸,器型规整;三星堆面对的却是超大、超细、超弯曲的造型挑战。在铜锡铅配比受限的情况下,古蜀工匠硬是摸索出一套适应本地需求的工艺。最关键的是,这种“芯撑”技术目前在同时期其他文化区还没发现过,说明不是学来的,是自己琢磨出来的。
这次论坛一共发布了七项跨学科研究成果,拼出了更完整的古蜀文明图景。
比如彩绘青铜器。以前学界普遍认为彩绘青铜最早出现在战国,但三星堆青铜尊表面检测出朱砂和矿物颜料残留,光谱分析确认是铸造时就有意施彩,不是后人补的。
这意味着中国彩绘青铜的历史可能要往前推将近一千年。
金器工艺也让人意外。出土的金器总重约2000克,都是金银合金,含金量大概85%。有些金片薄到0.1毫米,锤打得像蝉翼,切割边缘却异常精准。这水平,在早期中国贵金属加工里算是顶尖了。
陶器方面,高柄豆、盉这些器型在多个坑里反复出现,尺寸误差不到2毫米。这种一致性不太可能是偶然,背后很可能有标准化的生产流程,甚至存在专门的作坊体系。
农业证据也补上了关键一环。植硅体和孢粉分析显示,三星堆先民主要种水稻,也种少量粟。稳定的粮食产出,支撑得起复杂的祭祀活动和手工业分工。
最让人松一口气的是象牙保护有了突破。3、4、7、8号坑出土的600多根饱水象牙,过去必须泡在恒湿水箱里,现在用新型脱水加固技术处理后,已经能在普通展厅长期展出。以后大家去博物馆,不用隔着特殊设备,直接就能看到这些象牙。
这些细节串起来,指向一个事实:三星堆不是什么“外星遗迹”,也不是突然冒出来又消失的孤岛文明。它是一个高度组织化、技术多元、经济自足的社会,和商王朝并行发展,但走的是自己的路。
青铜铸造、金器加工、农业模式,甚至祭祀逻辑,都带着强烈的本地创新色彩。它没照搬中原那一套,也没被边缘化,而是实实在在地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里的重要一极。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三星堆代表的是中国早期文明中一个独立而成熟的分支,那我们过去对“文明中心”的理解,是不是太窄了?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