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懂酒哥
随着2024年白酒上市公司财报的陆续披露,徽酒四大上市酒企的发展态势逐渐明晰。
作为区域龙头的古井贡酒,凭借持续扩大的营收与利润增速,不断挤压其他三家酒企的市场空间;曾经稳坐行业第二的口子窖,在与迎驾贡酒的较量中渐落下风,而迎驾贡酒凭借强劲的增长势头,市场地位愈发稳固;反观金种子酒,在激烈的竞争中处境艰难,不仅营收大幅下滑,还陷入了持续亏损的困境……
2024年,安徽4家白酒上市企业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95.04亿元,同比增长10.82%;实现营业收入378.62亿元,同比增长10.05%。而在徽酒整体稳健增长的现象背后,却是4家酒企的竞争格局出现明显分化。
懂酒哥发现,徽酒龙头古井贡酒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2024年,古井贡酒实现归母净利润55.17亿元,超过行业第二名与第三名的利润总和;净利润增速高达46.01%,在4家企业中排名第一。
营收方面,古井贡酒实现营业收入235.78亿元,同比增长16.41%,不仅远超第二名迎驾贡酒8.46%的营收增速,营收规模更是比其余3家企业总和高出90亿元。这种显著的差距,凸显出徽酒市场“强者恒强”的竞争态势。
在产品布局上,古井贡酒构建了覆盖百元至五百元价格带的产品矩阵,全面满足大众消费与次高端市场需求。以“年份原浆”为代表的中高端产品,核心产品体系包含古5、古8、古16、古20等系列,凭借高营收贡献与快速增长,有效拉动了整体白酒业务的营收提升。其中,大单品“古20”年销售额接近50亿元,成为业绩增长的重要支撑。同时,古井贡酒、黄鹤楼等产品的单瓶均价均实现提升,显示公司在行业竞争加剧、消费需求收缩的市场环境下,成功完成产品结构升级。
在渠道策略方面,古井贡酒近年来采用平台商招商模式,即由平台商提供资金与销售渠道,按约定获取固定返点;而配送、仓储等环节则由企业直接管理。这种模式使古井贡酒能够介入终端市场,增强了渠道掌控能力,为市场份额的持续扩大提供支撑。
在徽酒的竞争版图中,迎驾贡酒与口子窖都曾在不同时期占据行业第二的位置。但近年来,迎驾贡酒在这场持久战中脱颖而出,逐步拉开与对手的差距。
从2024年财报数据来看,迎驾贡酒实现归母净利润25.89亿元,同比增长13.45%;而口子窖净利润仅为16.89亿元,较上年下滑3.83%,与迎驾贡酒相差近9亿元。营收方面,迎驾贡酒达到73.44亿元,而口子窖营收虽有增长,但增幅仅为0.89%,全年营收60.15亿元,与迎驾贡酒的差距持续扩大。
口子窖“增收不增利”的背后,是盈利能力的弱化。其毛利率从75.19%下降至74.59%,而迎驾贡酒则通过优化产品与市场策略,持续缩小与口子窖在毛利率方面的差距。此外,在销售费用管理、库存周转效率等方面,迎驾贡酒也明显优于口子窖。这样的反差,让人很难联想到在2015至2021年间,口子窖还曾在竞争中占据上风。
在品牌与市场策略层面,两家酒企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口子窖主打“兼香型”白酒定位,但在品牌年轻化方面进展缓慢,难以契合年轻消费群体的偏好。口子窖还过度依赖传统经销商模式,使得企业对终端市场的把控力不足,导致价格体系混乱,产品动销不畅。
从产品结构来看,虽然口子窖10年、20年等高端产品贡献了较高的收入占比,但增长已陷入停滞;中低端产品如口子窖5年,销量下滑明显,无法满足消费升级带来的市场需求。在省外市场拓展上,江苏、河南等重点市场推进迟缓,渠道下沉力度不足。
反观迎驾贡酒,凭借精准的产品布局和渠道策略实现突围。其核心产品洞藏系列(洞藏6年、洞藏9年、洞藏16年)以“生态洞藏”的差异化概念和绵柔口感,在安徽及周边市场收获了广泛认可;金星、银星等中低端系列,则凭借高性价比优势,在乡镇市场和宴席渠道表现亮眼。
在省内市场,迎驾贡酒创新采用“1+1+N”模式(1个经销商+1个业务团队+N个终端网点),实现了渠道的渗透与精细化管理,为业绩增长奠定了基础。
相较于口子窖的增长乏力,金种子酒的经营困境更为严峻。2024年,金种子酒实现营收9.25亿元,同比大幅下滑37.04%;净利润亏损从2023年的0.22亿元扩大至2.58亿元,经营颓势进一步加剧。
产品结构失衡是金种子酒面临的问题。长期以来,金种子酒依赖柔和、祥和、金6等产品,市场高端产品占比极低,这使得其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定价话语权,提价难度巨大。
2024年初,在消费降级的市场环境下,金种子酒贸然对底盘系列产品提价,并减少促销活动。由于未充分考虑消费者对低端产品价格的高度敏感性,调整后终端客户对“柔和”等主力产品的采购意愿骤降。在皖北、皖中、阜阳等核心市场,产品动销严重遇阻,直接导致销量大幅下滑。
在品牌建设方面,金种子酒虽投入重金却收效甚微。自2023年重塑馥合香系列产品后,公司通过“中国力量”IP打造、开窖节、演唱会等一系列营销活动提升品牌曝光度。
然而,2024年金种子酒销售费用从2.35亿元攀升至2.95亿元,销售费用率更是从15.97%飙升至31.84%,过高的营销成本成为压在公司盈利上的沉重负担。
更新时间:2025-05-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