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视角下的带状疱疹——不只是“缠腰龙”,防治有妙方

(通讯员 周蓉 汪海珍)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以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中医称“缠腰火丹”“蛇串疮”或“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等。典型临床带状疱疹的好发部位:肋间神经(占53%)、颈神经(20%)、三叉神经(15%)及腰骶部神经(11%)。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区域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那么临床上除了典型的“缠腰龙”,还有多种“特殊类型”的带状疱疹,若不及时识别与处理,易导致严重后果。本文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带您全面了解这一疾病,并特别介绍中医药在防治中的独特优势。

特殊类型带状疱疹

1.眼带状疱疹

多见于老年人,表现单侧眼睑肿胀,结膜充血,疼痛常较为剧烈,常伴同侧头部疼痛,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症状较重,可导致失明、脑炎,甚至死亡。

2.耳带状疱疹

系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外耳道疱疹及外耳道疼痛。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3.顿挫型带状疱疹

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具有带状疱疹神经痛的典型特点,即单侧性、阵发性、针刺样或抽样疼痛。顿挫型带状疱疹的诊断是一种排他性诊断,除分析神经痛的特点外,还须做必要的检查,如胸片、CT、血常规、胰淀粉酶,以排除其他疾病。

4.无疹性带状疱疹

仅有皮区疼痛而无皮疹,患者受累的神经会疼痛,神经支配的肌肉可表现为无力,也可出现明显的、单侧分布的红斑,但是没有可见的囊泡状疱疹。

5.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并发症

病毒直接从脊髓神经前、后根向上侵犯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变态反应引起脑脊髓膜炎及脑膜脑炎。出现脑膜刺激征及颅内压增高症状,表现为颈项强硬、克氏征、布氏征阳性及头痛、呕吐、惊厥或其他进行性感觉障碍,间有共济失调及其他小脑受累症状等。老年患者的上述表现常不典型,多为眩晕、呕吐、共济失调及嗜睡等意识障碍较显著。

6.侵犯内脏神经纤维发生并发症

病毒由脊髓后根神经节累及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内脏神经纤维时,可引起急性胃肠炎、膀胱炎,表现为腹部绞痛、排尿困难、尿潴留等。

7.播散性带状疱疹

主要见于免疫功能低下(如恶性肿瘤、长期应用皮质激素、艾滋病等)或老年体弱的患者 ,病毒经血液播散导致广泛性水痘样疹并侵犯肺和脑等器官,可致死亡。

8.其他

大疱性、出血性、坏疽性等表现的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的诊断


1.主要诊断方法: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2.其他诊断方法:疱液PCR检测法、病毒培养;

3.特殊临床类型诊断

(1)无疹性带状疱疹病例:诊断较难,需做VZV活化反应实验室诊断性检测,目前主要依靠临床诊断;

(2)特殊部位带状疱疹病例:如眼、耳等部位,建议同时请相应专业科室会诊;

(3)对于分布广泛甚至播散性、出血性或坏疽性等严重皮损、病程较长且愈合较差、反复发作的患者,需要进行抗HIV抗体或肿瘤等相关筛查,以明确可能合并的基础疾病。


带状疱疹的中医药特色治疗

中医辨证认为,本病核心病机为“湿热毒邪蕴结,缠阻经络,气滞血瘀”。在临床具体分型上,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类证候:

(1)肝经郁热证:此型临床最为常见,多见于急性发作期。表现为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明显,常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数。治疗以清肝泻火、利湿解毒为法,方药首选龙胆泻肝汤加减。临床常在此基础上加入大青叶、板蓝根以增强解毒之力,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理气活血止痛。

(2)脾虚湿蕴证:此型患者素体脾虚,水湿运化失常,症见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或糜烂渗出明显,疼痛相对较轻但缠绵,常伴有食欲缺乏、脘腹胀满、大便溏薄等。舌质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治疗以健脾利湿、佐以解毒为法,方药常用除湿胃苓汤合参苓白术散化裁。若渗出过多,可加用萆薢、滑石以增强渗湿之效。

(3)气滞血瘀证:此型多见于皮疹消退后的后遗神经痛期,或见于坏疽型、出血性带状疱疹恢复期。临床以“痛”为突出表现,多为持续性刺痛或窜痛,痛处固定,夜间尤甚,严重影响睡眠。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细涩。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根本大法,方药首选桃红四物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对于顽固性剧痛,常需加入虫类搜风通络之品,如全蝎、蜈蚣、地龙等,以深入络脉,剔除瘀滞,此法在现代药理研究中也被证实具有调节神经兴奋性的作用。

另外,在丰富的中医外治技术方面,其作用机制在于通过物理刺激直接作用于病所,疏通经络、引邪外出,与内服药物形成“内外合治”的协同效应:

(1)针灸治疗:以局部围刺(阿是穴)配合远端取穴(如支沟、阳陵泉等)为主,旨在通调病变经脉气血,迅速止痛。

(2)刺络放血结合拔罐:在疱疹簇集区域或相应华佗夹脊穴,以梅花针叩刺或三棱针点刺后加拔火罐,能直接排出瘀积于局部的湿热毒邪与恶血,起到“菀陈则除之”的立竿见影之效,尤其适用于急性期疼痛肿胀显著者。

(3)火针疗法:将特制针体烧红后,快速点刺疱疹首、尾及中间部位,利用高温瞬间闭阻毒邪外散之路,并能温通经络,激发阳气,促进组织修复,对于顿挫型、坏疽型及后遗神经痛均有良效。

(4)刮痧与中药溻渍:沿病变神经走行进行刮痧,可疏通皮部经气;同时配合清热解毒、收敛燥湿的中药(如马齿苋、黄柏、生地榆等)煎汤冷湿敷,能直接作用于皮损,促进水疱干涸、减轻炎症。

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是一个立体的、多靶点的治疗体系。通过精准的辨证论治确立内服方药,再结合患者的具体皮损与疼痛特点,灵活选用一种或多种外治技术,能够显著优化临床路径,提升疗效,特别是在解决疼痛这一核心难题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独特的临床价值。





带状疱疹的预防

带状疱疹的预防远胜于治疗,其核心在于管理触发病毒再激活的关键因素。基于其“潜伏-复发”的发病机制,临床上,有效的预防策略应涵盖基础体质调节、基础疾病管理、强化体质与心理增强特异性免疫、提升疾病认知这五个核心层面,为机体构建起坚实的主动防御体系。

1.固护正气:中医“治未病”理念下的根本预防

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再次激活,在中医看来正是由于人体正气(免疫力)不足,无法制约潜伏的“伏邪”。因此,固护正气是预防的根本。

(1)科学膳食,加强营养:这里并非指盲目进补,而是强调均衡营养以滋养气血。建议摄入足量的优质蛋白质(如鱼、蛋、奶)以维持免疫细胞功能,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果(如猕猴桃、橙子、青椒)以增强抗氧化能力。从中医食疗角度,可适量食用山药、薏苡仁、红枣等健脾益气的食材,培补后天之本。

(2)劳逸结合,避免过劳:“熬夜耗气,久坐伤肉”。长期睡眠不足与过度劳累是耗伤正气、降低免疫监视功能的重要诱因。务必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身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此为保全正气、防止伏邪外发的基本保障。

2.管理基础病:切断重要的风险链条

诸多慢性疾病是带状疱疹明确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等同于拆除“引爆装置”。

(1)糖尿病:高血糖环境严重削弱白细胞功能,且易并发周围神经病变,为病毒复制提供了温床。必须将血糖(包括空腹、餐后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高血压:这些慢性病本身及其长期药物治疗(如部分患者可能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影响免疫稳态。稳定控制病情,并在医生指导下审慎调整用药,对预防带状疱疹至关重要。

(3)其他免疫抑制状态:如肿瘤、自身免疫病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者,属于极高危人群,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综合评估与预防。

3.强化体质与心理:构筑稳固的防御工事

(1)适度锻炼,规律运动:推荐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拳)。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提升免疫细胞活力。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更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尤为适宜。

(2)调畅情志,保持乐观: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会导致神经内分泌失调,抑制免疫功能。鼓励通过冥想、音乐、社交等方式进行压力管理。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干预,维持心态平和,避免“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诱发疾病。

4.特异性免疫:接种疫苗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对于50岁及以上成人,以及前述高危人群,尽早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是目前最权威、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1)卓越的保护效力: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该疫苗对预防带状疱疹发病的有效率高达97.2%,这意味着它能极有效地阻断病毒的再激活。

(2)显著降低后遗神经痛负担:即便发生突破性感染,其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有效率也达到66.5%,极大避免了最棘手的并发症。

(3)持久的保护效果:现有数据表明,疫苗能提供至少20年的长期保护,且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通常轻微且短暂。

5.提升疾病认知:实现早期干预的最后防线

加强公众及高危人群对带状疱疹的认知至关重要。应了解其前驱症状(如单侧身体不明原因的灼痛、刺痛)及典型皮损特征(单侧、带状分布的红斑水疱)。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务必在黄金72小时内尽早就医,早期、足量的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显著缩短病程,并最大限度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风险与严重程度。

带状疱疹的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将中医“扶正固本”的养生智慧、现代医学对基础病的精准管理与疫苗提供的特异性免疫保护三者有机结合,方能构筑起最坚固的防线,最大限度地远离“缠身之痛”。

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第一作者:周蓉 通讯作者:汪海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5

标签:养生   带状疱疹   妙方   视角   中医   免疫   疼痛   神经痛   神经   病毒   疾病   坏疽   正气   患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