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7度暖爸
1957年,马寅初提出《新人口论》注重计划生育。
1962年,虽然发布了《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但由于当时一些事件的影响,计划生育政策并未有效落实。
1971年,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1978年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成为国家基本国策。
1982年,我出生在北方的一座小镇,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有两个地方是绝对不敢自己去的:一个离家3公里的小河边;一个是山脚下的麦地。
因为这两个地方,经常会有“死小孩”的故事......我也见过为了延续香火,领着6个闺女的现实版“超生游击队”。
计划生育的政策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但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计划生育政策加上社会经济的增长,以及大众个体意识的提高,导致人口增长放缓,老年人口比例迅速上升。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1.1%,给养老、医疗和社会保障带来巨大压力。
除此之外,劳动力短缺、用工荒、性别比例失衡、生育率降低也和计划生育政策有关联。
2011年,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即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
2015年,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全面开放二胎;2021年,开放三胎。
2020-202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普惠托育服务(0-3岁)建设,带动地方和社会资本投入,新增托位约20万个。
今年7月28日,正式公布:对于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家庭发放补贴,每孩每年3600元,直至婴幼儿年满3周岁。
3600元,是国家基础标准,根据政策规定,地方可以根据自身财力适当提高补贴标准,以更好满足当地家庭的需求。
7月31日印发了《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该政策自印发之日起施行,也就是说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公办幼儿园将免除学前一年的保育教育费用,民办幼儿园参照执行。
由此,这三项政策共同形成了“0-6岁全周期”的生育支持体系。
幼儿园大班免费只是起点,“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表述释放了向中小班延伸的预期,在未来,学前教育免费后,将与我国目前9年义务教育衔接,形成幼儿园+中小学共12年的免费教育链。
从1971到2025,从限制生育到全面放开,从自己养娃到国家补贴......50多年过去了,这一项项政策都是国家实力强大的表现。
可是,作为一名80后,看到这些政策的落地,有兴奋,也有一些酸溜溜的滋味:我们这一代,好像总是比时代慢一步。
只生一个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住房涨价、就业压力、延迟退休......甚至有人开玩笑说:“80后是试点,所有好事儿都没赶上。”
我们出生时,赶上“独生子女”政策最严的年月,墙上刷着“少生优生,幸福一生”,课本里印着“只生一个好,国家来养老”;
等我们上学,大学开始收费,从几百块涨到几千块,毕业时又撞上“不包分配”;
挤进人才市场好不容易找到工作攒钱买房,房价却像坐了火箭,首付掏空六个钱包,月供压得喘不过气;
轮到我们生娃,“单独二孩”还没放开,想生二胎得偷偷摸摸,等政策允许了,身体和精力早就跟不上了。
回想儿子出生后,脑中还残留“三氯氰胺”的恐惧,600多一罐的进口奶粉,硬是吃到了3岁,一个月的奶粉钱,比本地平均工资还高。
盼着开始上幼儿园,才知道公办幼儿园的名额都是“紧俏货”,私立幼儿园一个月1200元的费用,抵得上工资的三分之一。
现在政策越来越好,有的托育点建到了小区里,幼儿园大班免了费,3岁前还有补贴,连延迟退休都明确了“不会一刀切”。
可这些,对我们80后来说,见证了政策从“紧绷”到“宽松”的转变,也承受了转型期的各种压力,但当真正普惠的政策落地时,已经过了直接受益的人生阶段。
就像下雨时淋着雨往前走,等雨停了、有人撑起伞了,我们已经走到了雨停的地方,伞虽然存在,却不再需要遮挡了。
就像我爸常说的,他们年轻时吃的苦,是为了让我们能上得起学、住得起房;而我们现在感慨的“没赶上”,或许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在更宽松的政策里长大。
我们80后没赶上的,就让孩子们好好接住吧!
这大概就是一代人给另一代人的礼物,沉默、踏实,又带着一些“你们好幸运”的欣慰与怅然。
更新时间:2025-08-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