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荷兰经济事务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在记者会上罕见表态:“荷兰愿就安世半导体问题同中方进行谈判。”
这句话,看似“低姿态”,但放在时间线里,却是**“抢中企”后的第6天**,形势逆转的标志。因为就在一周前,荷兰还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对中资企业下达冻结令,强行接管CEO职权,要求立即选出“外籍主管”,试图让这家原本根正苗红的中国企业——安世半导体(Nexperia),在一夜之间“变荷兰”。
这不是谈判,而是赤裸裸的明抢。
10月11日,荷兰政府宣布:
“为维护国家安全,对安世半导体采取临时接管措施,冻结中方股东权利,要求更换管理层。”
理由?老掉牙的那一套——“防止关键技术外流”。
但讽刺的是,安世的技术、资金、设备,几乎全部来自中国。这家公司在荷兰注册、全球布局,但其主要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70%都设在中国国内。
于是中方反应迅速:
第一招,外交部表态。 发言人直言:“这种行为严重破坏市场规则与投资者信心。”
第二招,商务部出手。 当天即对安世产品实施出口管制,并限制稀土出口至荷兰。这一连串动作,让荷兰瞬间陷入被动。
结果不到三天,欧洲汽车产业链就炸了锅。
根据《路透社》10月16日报道,大众、宝马、奔驰、Stellantis等多家欧洲车企,几乎在同一天收到安世半导体的通知:
“由于荷兰政府的限制,部分芯片产品无法按时交付。”
这句话让整个欧洲汽车圈心头一震。
要知道,安世半导体是欧洲汽车行业的关键供应商之一,几乎覆盖电动车功率芯片、传感器、车载控制单元等核心环节。
一旦供应断链,汽车工厂就得停产。
于是,欧洲车企纷纷向荷兰政府发出正式警告:
“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整个欧洲汽车产业将遭遇严重冲击。”
不仅如此,美国的汽车企业也坐不住了——通用、福特向美政府通报称,若安世芯片无法供货,美国工厂最快下月将停线。
简单来说,荷兰一招“抢企”,得罪了中方,连盟友也被殃及。
中方没有多说废话,用行动回应:
一是技术封锁反制。对安世在中国的核心芯片产线实行出口管制,禁止其向荷兰总部运送关键元件。结果安世的欧洲客户立刻“断粮”,这一步几乎是釜底抽薪。
二是稀土出口收紧。商务部同步宣布,对特定稀土原材料出口荷兰实行“临时审查”。这不仅影响芯片,还波及荷兰光刻机、军工材料供应。
【短短72小时,荷兰就被推到墙角。】
欧洲政商界议论纷纷:
“荷兰拿错剧本了,以为能像美国一样搞技术封锁,结果被现实反噬。”
面对产业链的连锁危机,荷兰终于服软。
10月17日,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在记者会上表示:
“我们已向中方传递信息,希望展开谈判,确保安世半导体能继续在荷兰发展。”
听上去像是“求和”,但细看又有点酸味。卡雷曼斯还强调,“安世是一家重要公司,对荷兰、对欧洲都有战略意义”。
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是:
➡ “你中方可以生气,但别真动手。”
然而问题是——这家公司从技术到供应链都在中国手里,中方完全有底气说:
“这家公司未来的发展,不需要荷兰批准。”
这场冲突看似是荷兰单方面的操作,实则背后有美国的影子。
美国过去两个月推行所谓**“穿透性审查原则”**,要求盟国对中资企业进行“实质控制调查”,并“冻结潜在风险资产”。
于是荷兰立刻“上赶着”执行,美国给政策信号、荷兰出面执行。
他们的算盘很简单:通过欧盟层面建立技术防火墙,阻断中国在欧洲的半导体布局。安世是第一个“试验品”。
图| 荷兰首相斯霍夫
但结果出乎意料——中国并没有退缩,反而用精准反制让欧洲产业链自己出问题。
这一幕,让布鲁塞尔也开始犹豫:
“继续跟着美国搞制裁,是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从2023年到2025年,中国对外经济策略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
以往遇到制裁,中方更多是外交层面抗议;但现在,反制变得系统化、工具化。
比如:
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都能精准击中对方的软肋。
在安世事件上,中国没有用情绪化语言,也没喊口号,只是让事实说话——你冻结企业?好,我让生产线停。你想要芯片?那就得先尊重契约。
荷兰其实不是“主谋”,而是美国在欧洲“遏华”的一颗棋子。
但这颗棋子选错了方向。
荷兰经济体量小,外贸依存度高,对中国的出口比例近几年持续上升,特别是半导体设备、化学品、光刻机零部件等行业。
当中方收紧稀土出口、暂停芯片出货时,荷兰的压力瞬间爆表。
这也解释了为何仅仅6天,荷兰态度180度转弯。
因为它终于发现:
“中国不是可以随意敲诈的对象,而是整个产业链的命门。”
从目前态势看,中方不太可能立即恢复安世芯片出口或稀土供应。
更大概率是——“以谈判换规则”。
也就是说,中方会要求荷兰首先撤销冻结令,公开承认企业自主权,再谈其他合作可能。
而这,意味着荷兰的“明抢行动”彻底失败。
【这一事件,正在成为欧洲对华政策的“警示样本”。】
如果布鲁塞尔继续盲目追随华盛顿的穿透战略,未来还会有更多“安世时刻”。
中国的底线不是威胁,而是规则。
荷兰的“服软”,不是外交胜利,而是现实教育。
【被现实打脸的,不只是荷兰,更是那个让盟友去冒险的美国。】
最后想问各位:
你认为这次安世事件之后,欧洲会在对华政策上有所反思吗?
荷兰这次的“愿意谈判”,是真服软还是“缓兵之计”?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一起聊聊这场全球产业链博弈的新转折。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