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信创市场的各家CPU中,除了两家公司是另起炉灶,从零开始自主研发,其余CPU都是技术引进,只不过有的引进的起点高,有的引进的起点低,有的引进的是国际准一流技术,有的引进的是国际二、三流技术。
虽然各家都标榜自研,但其实从技术来源,IPC增长等方面是很容易辨别哪家是技术引进,哪家是自主研发,哪家是真正具备强劲持续技术迭代能力,哪家的技术引进迭代能力稍逊一筹。
技术引进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起步会比自主研发的CPU高,然后由于技术是引进的,而不是每一行代码自己写,很容易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这其实是技术引进的常态,外商卖的源码也不是全部都可读可写,一旦没有注释,或文档不全,在修改代码的过程中很容易一改就报错。
简言之,就是技术引进后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时间。
因而技术引进可以在一开始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但在迭代速度和发展后劲上会不如从零开始正向研发。
这几年自主CPU和引进CPU技术迭代和IPC增长上则将这一点体现的玲离尽致。
具体来说,引进的X86和ARM CPU在引进的时候IPC是明显高于自主CPU的,但在随后几年里,自主CPU的IPC持续增长,而技术引进CPU的IPC则增长缓慢,挤牙膏程度即便是英特尔也要甘拜下风,更多依靠使用更好的制造工艺提升主频提升性能。
这几年里,技术引进CPU主要精力就用在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上,正是因此,会导致在技术迭代中,IPC被自主CPU后来居上。
事实上,这张图是几年前的,一些信息已经滞后了。比如绘图者低估了自主CPU的进步速度,以龙芯3A6000为例,其IPC已经达到了17+/G,明年问世的龙芯6600,其IPC有望达到24/G。
当然,技术引进并非绝路,死路,只要能够实现再创新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兆芯和飞腾的IPC实现了跨越式发展,IPC提升至10-12/G,算是多年磨一剑,终于吃透引进技术,实现了再创新。
不过,D3000和KX7000 IPC跨越式提升的成绩只代表过去。
关键还是看能否形成强劲的正向研发能力,接下来如果也能像龙芯那样IPC暴涨,则说明已经具备了较强正向研发能力。若IPC追不上龙芯,则说明在CPU设计能力上依然需要补课。
无独有偶,技术引进后,由于无法再引进最新技术,CPU性能迭代放缓,这种情况也在麒麟芯片上复现。从GB6成绩看,从麒麟9000S到麒麟9020,测试成绩增长不明显。
过去十多年里,麒麟能够从ARM反复引进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授权,就如同现在的小米引进ARM X925,因而其CPU性能能够与高通、联发科的旗舰芯片一较高下。
但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无法继续从ARM购买CPU核,只能基于早年购买的ARM技术授权发展迭代,同样出现了CPU性能提升变慢,以至于被高通、小米、联发科拉出了较大差距。
即便是联想这样网络舆论上饱受争议的主机厂,通过购买ARM授权开发的S1011也实现了性能逆袭。
铁流并非否定技术引进。
毕竟,模仿和山寨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国军工业也是从仿制苏系装备起步的,关键在于引进的技术必须是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关键在于消化吸收和锻炼自己的能力。
举例来说,上世纪90年代引进苏27对我国航空工业意义重大,至今J11、J15、J16依然是我国空军的主战装备。甚至实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让俄罗斯感慨最好的侧卫战机在中国。
如果当年耗费重金引进的是幻影2000或F16/79,那就是引进落后技术,属于花大价钱买洋垃圾了。
因此,铁流一直对海光引进技术偏向正面,因为在当时能够从AMD引进锐龙,其意义好比90年代引进苏27。原本铁流以为AMD卖推土机、挖掘机这类老技术,没想到卖的是让AMD一举翻身的锐龙,实属捡漏。
类似的,铁流对小米引进ARM X925也没啥意见,一方面是因为X925性能强,另一方面是小米玄戒只在商业市场卖,不冲信创,不套取政策红利和财政资金,自己烧钱自己玩,纯粹是在商言商。
铁流比较反感的是引进二流技术,然后标榜自主,冲信创市场,把技术引进CPU往对安全有较高要求的行业塞,这种做法不仅会给用户单位带来安全风险,徒耗财政资金,还会挤压自主CPU的生存空间。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