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6日,我国一项耗资516亿元、历经多年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引汉济渭工程,终于实现了先期通水。
这工程的核心内容是在秦岭山脉里凿出一条98.3公里长的输水隧洞,把汉江的水引到渭河流域,主要为了解决陕西关中地区长期缺水的问题。
这事听起来挺震撼的,毕竟秦岭可是个大山脉,工程难度和花的钱都不小。这么大一笔投资到底值不值呢?
关中地区是陕西的经济心脏,西安就在这,还有不少工业和农业基地。
但水资源一直是个大问题。据数据,关中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的1/3,地下水还被超采,搞得地面沉降、土地干裂,日子不好过。
引汉济渭工程通水后,每年能给关中送15亿立方米的水,覆盖1411万人、1.4万平方公里的范围,直接支撑起1.1万亿的区域生产总值。
这么说吧,关中这地方因为缺水,很多企业不敢扩产,农民种地也得看老天爷脸色。
现在水有了,工业能多开工,农业能多灌溉,经济自然就活起来了。而且这水还能减轻地下水压力,避免地面继续下沉,省下不少修补生态的钱。
算下来,这516亿花得挺划算,起码短期内能看到回报,长远看还能给后代攒点家底。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516亿听着还是太贵,能不能少花点干别的事?确实,这钱拿去修路盖房可能立马见效更快。
但水这东西不一样,它是命根子,没水啥都干不成。关中要是继续缺水,经济迟早得萎缩,那损失可比516亿多多了。
所以从经济角度看,这工程真不是瞎折腾。
秦岭是国家的“中华水塔”,生态地位杠杠的。有人担心凿这么长的隧洞,会不会把秦岭搞得千疮百孔,野生动物没地跑,水系也乱套?
这个顾虑不无道理,毕竟大工程难免对环境有影响。
不过,这工程在环保上还真没马虎。建设团队花了好几亿专门搞环保,比如用无人机盯着施工现场,确保不乱来。
为了保护动物迁徙,他们还改了好几次设计,把岭南段的竖井改成了斜井,虽然成本高了,但尽量不打扰大自然。
数据上,工程严格按秦岭保护条例来走,尽量把影响降到最低。
还有人怕汉江水少了会不会影响下游生态。汉江是长江的大支流,水量调出去多了,下游咋办?其实工程规划时就测算过,调走的15亿立方米在汉江承受范围内,不会让下游干涸。
而且为了平衡水资源,他们还通过水权置换,从黄河弄了5-6亿立方米的水给陕北用,算是把账算平了。
所以,生态上这工程不是只顾眼前、不管后路的那种。既保住了关中的水,也没让秦岭和汉江“受伤”太重,算得上是个双赢的买卖。
秦岭输水隧洞长98.3公里,施工难度在全世界都排得上号。隧洞里高温高湿,还有岩爆、涌水这些“拦路虎”,一般设备和技术根本扛不住。
工程队搞了个岩爆“预判—监测—预警—处置”的技术,用微震监测和AI预测岩爆,准确率能到80%以上,施工安全多了。
还有,隧洞通风是个大难题,他们用TBM法干出了16.5公里的通风距离,直接创了世界纪录。
这工程还拿了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的科技进步特等奖,技术水平绝对是顶尖的。
为啥说这个值呢?因为这些技术不光用在这一个工程上,以后别的国家或地区修类似的水利工程,都能拿出去“卖技术”,赚经验也赚名声。
更别说这些突破还给国内培养了一批牛人,水利建设的技术底子更厚了。516亿里有一部分是花在这技术攻关上,换来的不只是水,还有国力的提升。
好在引汉济渭工程不只是“面子工程”,它实打实解决了关中1400多万人的用水问题。
以前不少农村打井都打不出水,现在水管子通了,种地浇水、家里用水都不用愁了。城里人也能少担心限水断水,生活质量肯定有提升。
而且这水还能间接拉动就业。工业用水足了,企业开工多,岗位自然也多;农业用水有了保障,粮食产量上去了,农民收入也能涨点。
算下来,这516亿不光是给政府挣面子,也是给老百姓谋福利。
引汉济渭工程花的516亿,真不是打水漂。从经济上看,它救了关中的命根子,水资源一通,钱就跟着来了;从生态上看,秦岭和汉江都没咋“受伤”,还算保护得当;
从技术上看,中国干出了世界级的活,技术含金量高;老百姓呢,也真能喝上水、用上水,生活有盼头。
当然,这工程也不是完美无缺,风险和争议肯定有,但目前看,好处远大于隐患。516亿换来关中的绿水青山和万家灯火,怎么算都不亏。以后二期、三期工程再推进,效益估计还会翻倍。
这钱花得值不值,时间会给答案,但就现在看,老百姓心里都有数——这水,值!
参考资料:
1、引汉济渭,惠泽三秦 中国青年报 2024-11-27
2、引汉济渭二期工程预计2026年建成通水 金台资讯 2024-11-26
更新时间:2025-07-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