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富贵
三星,曾经在中国人眼中几乎等同于“科技高端”的代名词,如今却成了被拒之门外的外来者。一边是它在美国的怀抱里越站越稳,一边是它与中国市场的距离越拉越远。

当年那个在中国赚到超两千亿美元的巨头,在积极靠拢“芯片四方联盟”、与华为等企业切断合作后,似乎忘了这里才是它崛起的起点。
如今,利润暴跌、技术被反超、回头路被堵——三星的绝望,正是一个错误选择的结果。
无论是智能手机、半导体,还是显示面板,只要贴上“三星”两个字,几乎就意味着高端。
那时候,中国的供应链还在成长阶段,三星带着全球领先的制造技术和品牌光环,赚得盆满钵满。据业内数据,巅峰时期,三星在华收入超过两千亿美元,占公司全球营收的三分之一。

可这种风光并没有持续太久。从2019年开始,三星逐渐调整战略,更靠近美国。它不仅加入了由美方主导的“芯片四方联盟”,还在供应链上主动与中国企业划清界限,尤其是在高端芯片领域,与华为等企业的合作几乎中断。
三星以为站队美国能保住自己的高端地位,没想到这一步棋,反而断了自己的根基。
当三星不再为中国产业链提供合作机会时,中国企业开始加速自研。尤其在存储芯片领域,得益于政策扶持与市场驱动的双重助力,长江存储、兆易创新等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长江存储推出的232层3D NAND技术,成功超越三星多年积累的技术水平,而架构的创新,也被三星在自家高端产品中采用。这意味着,过去的中国企业,如今已能让巨头反过来学习。
三星这时候才意识到,自己把市场让给了对手。为了挽回局面,它宣布计划在西安追加1800亿投资,并在上海新建研发中心,希望重新融入中国市场。
然而,在中国本土化竞争格局已经重塑的当下,三星面对的是技术领先的对手和逐渐觉醒的市场,中国已不再需要依附外国企业的生产体系。

2023年,三星利润暴跌近85%,创下公司成立以来罕见的低点。刚进入2024年第三季度,收益又下降12.8%。对于一家以逐利为导向的跨国商业巨头而言,此般境遇近乎是一场毁灭性的打击,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其未来发展恐将陷入重重困境。
面对困境,三星加大了在中国的公关力度,但市场给出的回应却异常冷静。中国消费者和合作方的态度是明确的:既然你自己选择了离开,那就别再指望中国市场为你兜底。
三星的失利,不止是科技路线选错那么简单,更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转型的缩影。曾经,韩国被誉为“亚洲制造奇迹”的代表,造船、汽车、电子三大产业稳居全球前列。但近几年,中国的技术跃升让格局彻底倒转。

造船业的变化最有代表性。中国已经连续蝉联全球造船订单第一的位置,高端船舶制造全面超越韩国。智能化、绿色化造船标准的建立,让韩国企业的优势土崩瓦解。
造船业的利润下降,直接影响到韩国国内的供应链体系,首当其冲的就是依赖半导体出口的三星。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爆发速度,把韩国车企逼到了角落。当下,中国企业在市场与技术领域展现出强劲实力。市场占有率方面优势显著,技术话语权也牢牢掌握在其手中,彰显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商业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比亚迪、吉利、奇瑞等品牌的崛起正在重塑消费者的选择逻辑。“韩系车高端、耐用”的印象早已不复存在,而中国自主技术的突破,让“换代升级”成为常态。
当中国企业不断通过技术沉淀实现自我更新,三星却在“政治选边”中被拖进泥潭。美国推动的芯片联盟,本质上是维护自身产业链优势的保护伞,而韩国只是被拉来“站台”的角色。
三星当初以为这是迈向更高层级的“门票”,可当补贴缩水、技术壁垒逐层收紧时,才发现自己既没捞到实质红利,又被挤出了最大的消费市场。

中国市场的开放,从来不是无限制的;尊重合作、共赢发展,才是唯一的通行证。当中国芯片技术追上甚至反超时,三星再想“回头”,已经来不及了。
更何况,中国的半导体布局早已形成完整体系。自设备研发肇始,经上游材料供应之衔接,至终端应用生态之构建,产业内循环已然稳固。各环节紧密相扣,形成了稳定且有序的发展态势。
三星试图再次切入这一体系,就像在一座稳固的城池外拉扯大门——力气花得再大,也难有缝隙。中国对外资企业的态度一向清晰:欢迎合作,但不欢迎依赖。

国家政策更强调自主可控,这是大势所趋。过去十年间,中国以坚定不移之姿大力推动产业自主化进程,实现了从“造得出”到“造得好”的重大跨越,彰显出强大的发展韧性与创新活力。
尤其在芯片、汽车、新能源这些关键赛道上,中国的“后发优势”已经转化为领先资本。这意味着,任何靠关系或立场赢得市场的企业,终将被淘汰。
三星在全球市场上仍有一席之地,但中国这块热土,已不再为它铺红地毯。一个错失时代信号的企业,即便投资巨额建厂,也难以重拾信任。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它做错了哪一步,而在于它不懂得“科技竞争的底线是合作”。

在全球产业格局重组的今天,每个国家都在重新审视技术主权的意义。美国的拉拢只是表象,真正的生存法则是:谁能掌握核心技术,谁就拥有话语权。
往昔,中国制造业多仰赖进口;如今,凭借自主创新的磅礴之力,跨越重重技术沟壑,从制造大国华丽转身为科技强国,尽显大国风采与奋进豪情。三星的困境,揭示了一条清晰的事实:中国市场的门从未关过,但要重新迈进,必须带着真诚的合作态度与实际技术贡献。
参考:三星手机在华步履蹒跚——澎湃新闻
更新时间:2025-11-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