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全是假货!利润高达2400%,为何有些消费者前赴后继争相购买

我们国内的消费市场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而且是世界上的最大的产品制造商。

中国制造的名号已经传遍了全世界,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现在假货的问题已经成为了消费市场的顽疾。

本文图片、描述源于网络,旨在弘扬正能量,无不良引导。若涉版权或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即刻删除。

没准哪一天买到手里的“雪碧”变成“雷碧”,津津乐道的“勇闯天涯”变成了“勇闯天堂”

可以说小到商品百货、大到品牌潮物,假货的身影无处不在,哪怕315打假热潮一波接着一波,可假货仍然存在。

而问其原因,却应了高启强那句话:风浪越大鱼越贵。

«——【·触目惊心的暴利·】——»

你敢信吗?在福建莆田的某些作坊里,高仿鞋的生产成本仅为80元贴上假标、配上伪造的防伪码和包装盒,就能以正品两三折的价格出售,轻松标价几百甚至上千元。

广州白云皮具城的奢侈品高仿包更夸张,原价动辄数万元的国际一线奢侈品包,高仿品的拿货价可能仅在数百元至两千元之间。

不光便宜,为了让高仿包看起来更“真”,他们还提供了全套的造假配套服务。

不仅仿制五金、皮质和缝线,还提供仿制的原版包装纸袋、印着品牌LOGO的包装盒。

海外代购物流单号全伪造,甚至支持官网扫码验证,连境外商场的银联小票、产品证书等票据也一应俱全。

部分顶级仿包更是采用正品拆解打版,细节复刻度超95%。

这手法,让外行人都直呼“专业”。

最可怕的,不仅仅是这些“奢侈品”,从穿到用,从吃到喝,假货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某国际大牌羽绒服高仿品,成本仅150元,极致压缩了每一个生产,采用最低廉的化纤面料和掺杂粉碎毛、飞丝的“假绒”充当填充物。

用这种方式制作出来的羽绒服,除了便宜也没别的优点了,不仅失去了保暖效果,还易引发过敏。

但为了“一省再省”,他们还通过隐蔽的地下工厂和社交网络销售,规避了所有营销与税费支出。

类似的造假逻辑还渗透到了文玩行业。

在“中国沉香之乡”的核心区,当地商家为将低价木材伪装成名贵沉香,用化学药剂浸泡木材制造“360度满满油脂”的假象,或向内部注铅增重实现“沉水”效果

更有甚者,使用沉香采收后剩下的无香无油木质部分,通过人工注油,模拟高油沉香外观,实际上与天然沉香毫无关系,价格还翻了一番。

消费者难以仅凭外观辨别真伪,最终以远低于正品的价格购入一堆工业制品。

食品领域更是没眼看,有商家将普通鸡蛋注入添加剂后高价冒充“土鸡蛋”售卖,或在普通大米中加入工业香精,摇身一变就成了所谓的“泰国香米”。

还有咱们每年过年家里常备的“六个核桃”,稍不注意就会买成“六个核弹”。

难以想象,这“六个核弹”喝下去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什么不良反应。

然而面对这种令人担忧的现象,消费者的态度却并非一致抵制。

«——【·消费者的心理博弈·】——»

朋友圈里晒高仿包、短视频里秀“A货”品牌鞋,在这个什么都能“晒”的年代,社交媒体早就不再是分享生活,反而成了很多人的面子竞技场。

尤其是对于压力山大的年轻人来说,工资不见涨、房租年年升,假货就成了性价比之选。

正品一件奢侈品T恤四五千,高仿的却只要两三百。

有人说得直白:“假不假无所谓,只要看起来像,能唬住人就行”。

除了按捺不住的虚荣心之外,侥幸心理也在作怪。

很多人抱着“赌一把”的心态下单。

在义乌小商品市场,一位买高仿口红的姑娘说:“正品300多,这里才50块,万一质量差不多呢?”

这种想法在潮玩圈更明显,前段时间爆火的“Labubu”,连二手价都炒到原价3倍,家长带着孩子买仿品时觉得“小孩玩的东西不用那么讲究”。

此类现象频发,慢慢还出现了“不怕莆田假,就怕假莆田”之类的行业调侃。

的确,当一双限量版正品球鞋标价5000块,而莆田高仿只要500块时,价格差距让很多人难以抗拒。

再加上线上平台的卖货直播间里,各种“尾单”“内购”话术制造的捡漏假象,真的让消费者有一种“捡到了大便宜”的感觉。

而这些商家们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离不开一个根本原因——违法成本太低。

«——【·监管困境·】——»

用李某的故事举例,2021年6月起,他组了十来人的团队,专门在各大平台开直播卖假名牌。

团队分工可细了,有人负责喊麦带货,有人盯着打包发货,还有人处理售后扯皮,每天能发出去一百多单“爆款”。

直到2022年1月被查那会儿,他们总共卖了126多万元,被查扣1万多件假货,算下来能值61万。

虽说他最终被处罚金100万,但相比于他挣到的巨额利润,这100万元的罚金仍显得“性价比”过高。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这类造假售假者往往在缴纳罚款后,换个品牌、注册新公司,便能重操旧业。

这样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得心里痒痒,都知道卖假货挣钱,谁还老实做生意。

一批批盗版商品通过跨境电商销往中东、欧美,单价甚至能飙升至215元,部分仿品销量反超正版。

多地海关虽截获数万件盗版,但面对全球化的假货网络,执法资源有限,难以全面打击。

再加上有些消费者买到假货投诉时,商家往往否认责任,平台和稀泥,流程繁琐还需提交大量证据,来回扯皮让人心力交瘁。

久而久之,消费者得不到合理的赔偿,最后只能自认倒霉。

由此可以看,出拒绝为假货买单,不能全靠政府打击。

我们自己也要摒弃虚荣心理,增强维权意识。

只有多方携手,才能让假货失去生存机会,还消费市场一片清朗。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财经   前赴后继   假货   利润   消费者   莆田   沉香   正品   奢侈品   商家   价格   核弹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