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自认为对川渝那点事儿门儿清,结果5.1去了趟重庆荣昌,彻底遭 “上了一课”—— 这地方的人、事儿、吃喝拉撒,咋跟别的地方都不一样呢?回来后憋了一肚子话,必须跟大家好好唠唠!
在成都,早餐顶多啃个包子喝碗豆浆,到荣昌可倒好,一早就给人整 “硬核操作”!早上六点多,昌元街道的面摊就冒热气了,老板挥着勺子问:“妹儿,来碗铺盖面还是猪儿粑?” 我盯着碗里跟床单似的宽面条,还有油润润的糯米团子,当场就懵圈:“这哪儿是早餐啊,分明是干饭人的‘战斗餐’!”
更绝的是,每个桌子上都摆着老鹰茶,本地人说这茶解腻又下火。我跟旁边嬢嬢搭话:“你们早上吃这么扎实,中午还吃得下啊?” 嬢嬢笑出褶子:“妹儿,我们这儿天亮得早,以前下地干活不吃饱哪儿有力气?现在年轻人也离不开这口,比喝咖啡还顶事儿!”
在成都,蜀绣、竹编大多摆在店里当 “展品”,可在荣昌,老手艺跟喘气儿一样自然。安富街道的陶窑边,嬢嬢们随手揉块泥巴就能捏个陶罐,小娃儿蹲旁边玩陶土,跟我们小时候玩橡皮泥似的;夏布小镇上,大姐坐在竹椅上织夏布,一边和邻居唠嗑,一边把苎麻织成布,说这布夏天盖着比空调还凉快。
我在一家卖夏布旗袍的店里摸了摸布料,轻薄得跟云朵似的。老板说:“荣昌陶和夏布可不是供起来的‘摆设’,我们从小用到大,喝茶用陶壶,夏天盖夏布床单,老祖宗的东西就得这么‘用’才对味儿!”
在成都,大家说 “慢生活” 无非是泡个茶馆搓个麻,可荣昌人的 “慢” 更实在。下午三点,莲花广场的大爷大妈围坐着搓麻将,鸟笼挂在树上晃悠;滨河路上,年轻人骑着自行车慢慢晃,路边的黄桷兰香一阵一阵往鼻子里钻。最逗的是一家餐馆老板,我问他生意咋样,他说:“管他生意好不好,先把菜炒香、把客人招呼舒服了再说!”
我跟着本地人去路孔古镇逛,青石板路上,挑着麦芽糖的大爷不紧不慢地走,遇见熟人就停下来聊两句。同行的荣昌兄弟说:“我们这儿不兴‘内卷’,日子是自己的,急吼吼搞啥子嘛!”
在成都,吃火锅讲究个 “优雅热闹”,到荣昌可全变了样。盘龙镇的羊肉汤馆里,大叔光着膀子端着海碗喊:“兄弟,加份羊杂!”;夜市摊上,嬢嬢炒螺狮能放半盆辣椒,辣得人眼泪汪汪却停不下筷子;就连嬢嬢们跳广场舞,都带点川剧变脸的泼辣劲儿。
朋友带我去吃 “荣昌卤鹅”,老板切鹅肉跟耍刀似的,手速快得看不清,浇上卤汁后直接往我面前一推:“搞快吃,冷了就没那味儿了!” 这种直爽劲儿,让人一下子就跟这儿熟络起来了。
在成都,大家很少把 “我爱成都” 挂嘴边,可荣昌人不一样,说起自己老家那叫一个骄傲。出租车司机一开口就是:“我们荣昌可是‘中国三大陶都’!” 年轻人拍短视频,动不动就晒铺盖面、卤鹅,配文都是 “我大荣昌就是香”。
在高铁站遇到个嬢嬢,拎着好几袋卤鹅,说是给在北京上班的儿子寄的:“娃儿每周都要喊我寄,说外头买的根本不是那个味儿。” 那语气,跟夸自家考上北大的娃似的,透着股藏都藏不住的自豪。
这次去荣昌,算是看懂了川渝的 “另一面”。这儿不像成都那么时髦精致,却有股子实实在在的 “烟火气”—— 早餐要吃得扎实,手艺要融进日子,待人要热辣直爽,爱家乡要大大方方。走的时候,我揣了两只卤鹅、一块夏布手帕,更记住了本地人常说的那句:“慢慢来,啥子都要搞巴适!”
荣昌这地方,不跟风、不装模作样,把日子过成了一锅咕嘟咕嘟冒泡的羊肉汤 —— 热乎、实在、让人念想。这样的城市,哪个来了不想多待两天呢?
更新时间:2025-05-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