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捏”青春期孩子最有效的方法:看懂“情绪不反应”法则就够了

01

儿子进入青春期后,变得异常叛逆,不服管教。

学习状态不在线,回到家不是看电视,就是看手机,迟迟不肯开始写作业。

我忍不住提醒一句:“该学习了吧?不然写不完了。”

儿子立刻反问:“你怎么知道我写不完?要不你来写啊?”

气的我直接关了电视,转身回屋,懒得跟他继续争执,惹不起那气。

手机问题,更是管不得,天天手机不离手。

一问就是“我刚拿起来”、“我学累了放松会儿不行吗?”

按照儿子现在的成绩,别说重点高中了,连好一点的普高都悬。

可看着儿子那副不着急的样子,好像一点不知道愁!

我提议儿子利用假期好好补一下。

可他一听就开始发脾气:

我不去!要去你去!放假还不让人休息,周扒皮都没你狠!

儿子的态度彻底激怒了我,我也毫不客气的刺激他:

你要是成绩出类拔萃,不用父母操一点心,那行,你爱怎么玩怎么玩,没人管你。


可你也看到了,你现在的成绩就是不行!


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那点小心思,你就怕去了学习班,拿不到手机了,对吧?


我告诉你,就是你不去,手机也给我上交!不准玩了!

儿子听了,气急败坏的朝我大吼:

你敢!你要是没收我手机,我就把你手机也砸了,谁也别想好!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句的吵了起来,最后,儿子回到房间,一顿乱砸、乱扔,发泄情绪。

听着他房间里的巨响,我的心跳从没这么快过,又生气又想哭。

那天之后,儿子好像跟我结仇了一样,不断顶嘴、对抗。

有时候,看着他那张稚气未脱的脸,我总有一阵恍惚。

儿子冷漠又敌对的眼神,让我感觉,自己养了一个白眼狼。

一想到回家后得鸡飞狗跳,管也管不了,我每天下班后,连家都不想回。

真不知道这样煎熬的日子,还要过多久。


02

为什么明明都是为他好,孩子却不领情?面对孩子的叛逆和冒犯,我到底该怎么管?

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开始持续的学习,并且学到了一个应对青春期孩子叛逆的好方法。

这源自一个心理学原理:情绪不反应。

情绪不反应,不是冷漠或忽视,而是在面对孩子强烈的情绪爆发、挑衅或对抗时,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反应,不被孩子的情绪完全卷入、激怒,从而保持冷静、理智的能力。

人类大脑有镜像神经元系统,让我们能感知并“感染”他人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

当孩子愤怒时,我们很容易本能地被激起愤怒。

情绪不反应,就是主动打破这种传染链。

其核心原则,在于不加剧冲突循环。

孩子为什么会叛逆,不听我们的?因为他在心里,不服我们。

当他冒犯你的时候,才是让他心里服你的最好机会。

人性深处,都有慕强属性。你要是强,我就服你;你要是弱,我就看不起你。

孩子在顶嘴或者冒犯时,就是拿他的坏脾气,他的不尊重,在对抗你。

这个时候,如果家长的情绪受到影响,产生剧烈的反应,开始输出一堆道理:

我是你妈,你怎么能这么跟我说话?


我辛苦把你养这么大,你对我这种态度,我很寒心!


你真是个白眼狼,你对得起我吗?

尽管一通发脾气,但表现出来的反应,其实是非常“弱势”,孩子根本不怕你。

如果能做到“情绪不反应”,就是不管孩子怎么说,怎么做,你都反应平淡。

即使孩子乱发脾气,家长也静静的坐在那。

孩子就会被镇住,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在心里开始翻江倒海,不断反思:我错了吧,我不能这么对我妈妈。

对于十几岁的孩子,甚至成年人来说,这种慕强属性都是根植于人性深处的。

所以,当遭遇青春期孩子的冒犯,家长可以记住一个总原则:可以离开,可以不听,坚持我们自己的情绪不要受到影响,更不要反应强烈。

我运用这个核心原则,终于搞定了青春期“不可理喻”的逆子,成功把他从不服管教的状态里拉了回来,也修复了亲子关系。


03

1、保持自我觉察,成为按下暂停键的主动方

当孩子对着你态度恶劣,出言不逊时,家长确实很难保持冷静。

尤其是孩子自己做的不对,比如无节制玩手机,不写作业等等,更会让我们丧失理性,加大对孩子的管教力度。

但如果责骂吼叫,能压制住孩子的话,他就不会变得叛逆了。

这需要家长先后退一步,保持自我觉察,明白这不是一场“输赢”之争。

我们的目标不是“赢”过孩子,压制他,而是帮助他学会管理情绪、解决问题、成为更好的人,同时维护健康的亲子关系。

所以,当孩子开始激动时,家长可以先觉察自己的身体反应,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声音提高等,以及升起的情绪,如愤怒、委屈、焦虑、挫败感。

意识到自己即将被“点燃”时,按下暂停键,在心里默念:“这是孩子的情绪在试图影响我,我可以选择不接招。”

然后用尽量平静的语气告诉孩子:

我看到你现在很生气/难过/烦躁,我需要一点时间冷静一下,等我们都能好好说话时再聊。

说完,就离开现场,去另一个房间深呼吸,喝口水。

这不是逃避,而是策略性后撤。你的镇定,会让孩子一愣,意识到自己影响不了父母。

神经科学研究证实:当家长保持平稳语调时,孩子听到后,大脑的杏仁核激活度会下降40%。

这不是玄学,而是生理层面的情绪调节。

慢慢的,孩子心里就逐渐服你了。


2、保持“非防御性”沟通,不加剧冲突循环,化解矛盾

孩子叛逆的言行,如贬低,对抗,大吼大叫,很容易激起家长的防御反应。

为了压制住孩子的气焰,开始辩解、反击、说教。

亲子关系也在针尖对麦芒的争执中,不断恶化。

没了融洽信任的亲子关系,一切管教都是无效的,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

这就需要家长提醒自己,放下防御心理,不把孩子的攻击,当成对自身价值的否定。

比如,当孩子玩手机,不用心学习,还无理发脾气。

我们要明白,这只是孩子的情绪宣泄,不必当真并进行反击。

而是不去接他“情绪的钩子”,继续保持非防御性的沟通。

可以说:

听到你这么说,我知道你现在一定挺生气的,心里不好受。等你平静一点,再跟我说吧。

其实孩子也知道,自己说的话有多过分,多伤人。

家长不接招,不刺激,孩子如同一拳打在了棉花上,被卸了力。

他们反而会在被“放过”的时间里,开始反思、自省。

有一天,因为惯性,儿子对我说了非常过分的话。

我听完后,没有说话,静静的看着他,最后只说了一句:我知道了,你回屋吧。

儿子顺从的回屋了。

后来,他告诉我,以前不管我怎么骂他,说他,他都不服气。

但就那一次,让他内心特别震撼,对我产生了一种敬佩,觉得我能压得住脾气,太厉害了。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激化矛盾,保持冷静,比立即纠正错误行为更重要。

当孩子感到被包容、被谅解,他才更愿意合作和改变。


3、设定清晰的界限,引导孩子学会控制情绪,规范行为

情绪不反应,并不等于纵容,或放弃管教。

规则和界限,是孩子具备安全感和责任感的基础。

但确立边界,需要跟孩子共同达成,而不是家长强迫执行。

只有孩子参与制定,才能增加认同感,愿意遵守。

在情绪良好时,我跟儿子一起讨论情绪失控的危害,乱发脾气给他人的伤害,还有无节制玩手机的后果。

儿子也承认,看手机时间久了,确实会注意力分散,影响后续的学习。

好多次跟我大吼之后,他心里也很内疚自责,可下一次又控制不住。

我告诉他,这就需要咱们共同制定一个家庭规则,互相督促。

最后我们达成一致:每天自由使用手机的时间,控制在2小时内;有事说事,不发泄情绪,等等。

在执行的过程中,儿子有过好几次情绪爆发,激烈对抗规则的时刻。

我继续秉持情绪不反应的核心原则,不硬碰硬,只是重申规则:

我们之前约定过,我知道你现在不想做,很生气。等你平静下来,我们再来讨论这件事。

我清楚,改变互动模式需要时间,不会立竿见影,青春期也是一个持续几年的过程。

重要的是对自己和孩子都保持耐心,持续练习。

几次之后,儿子被我平稳的情绪影响,状态也越来越理性、平和。

他开始“讲理”了,偶尔控制不住自己,会很快跟我道歉。

我对他学习的建议,他也会认真听,然后反省改进。

经历过这段难熬的阶段,我深深体会到:

养育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在暴风雨中航行,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那种被顶撞、被误解、被挑战的感受,确实令人心焦。

但我们为了孩子,努力去改变的决心,就是对孩子最深沉的爱。

真正强大的父母不是永不受伤,而是每次被刺伤后,依然有勇气用温柔的方式靠近孩子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育儿   青春期   法则   情绪   孩子   方法   儿子   家长   手机   叛逆   时间   冷静   规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