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8年,腾讯就曾公布过一组数据:
年轻人平均拥128位好友,而工作后好友数量还会增加20%。
而实际上,很多人的微信通讯录里,好友人数已高达上千人。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好友列表越加越多,我们都希望在他人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
这不是刻意讨好,而是重视人情,愿意用心去经营和维护关系。
朋友圈是每个人的私人领地,他人无权干涉。
但以下这6类朋友圈,容易招致反感,所以尽量不要发。
负能量宣泄
博主@小于于于曾模拟苏轼发朋友圈:
“朋友们,正赶上下雨,正好伞又没有,但是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朋友们,杭州这个地方真是贬得太值了,人家这里的猪肉又便宜又好吃,我现在每天早上起来都要打上两碗。”
“被贬到惠州了,朋友们,荔枝大家吃过没有,我在这里第一次吃到荔枝,仙品啊,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谁不希望有像苏轼这样乐观的朋友?谁不想要一个积极正向的朋友圈?
试想一下,要是你总刷到朋友圈里满是吐槽,全是负能量,是不是想赶紧划走,甚至直接屏蔽?
今天骂单位,明天骂家人,后天又说生活没希望。
偶尔发几句可以理解,但天天这样,任谁都会觉得这个人情绪不稳定,身上负能量太重。
当情绪涌上心头时,不必急于把朋友圈当垃圾桶,更不要把坏情绪转嫁到他人身上。
心理学家罗伯特曾说:
“所有的负面情绪,背后都是未被满足的需求。”
真正的解药,是看见并正视自己的需求。
一场酣畅的运动,一次释然的大笑,一束盛放的鲜花,一碗暖胃的热粥 —— 这些看似微小的事物,都能把你从坏情绪里轻轻拉回来。
谣言式转发
《中国妇女报》曾发布过一个打假视频:
有卖蜂蜜的不良商家,通过AI合成全红婵的视频,为自家蜂蜜代言,而他家的蜂蜜质量并不过关。
有不少人在朋友圈转发了这些谣言,导致圈内好友上当受骗。
全红婵爸爸辟谣道:“才几十块钱一斤的蜂蜜,你拿糖来搞,都搞不出来。”
《京江晚报》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叫做《怎样快速判定微信朋友圈的谣言》。
比如:
看微信公众号的名字,是否权威媒体发布;
看文章的语气,是否充斥着各种大呼小叫的词语或者感叹号;
看文章的排版,是否花里胡哨外加字体格外放大;
看证据,是否是权威专家和平台提供的;
看结论的严重程度,结论越是吓人,越有可能是谣言……
人们苦朋友圈谣言久矣,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谣言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的轻信。
拒绝传播虚假信息。
朋友圈里,用理性把关,让谣言止步。
道德绑架式强迫
有句话说得好:“高道德感的人,要求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然而在朋友圈中,不乏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是“道德标兵”,严于律人,宽于律己。
他们会以强迫性的话术,把自愿的帮助异化为你必须履行的责任。
“爸妈都这么辛苦了,不转发这篇歌颂父爱、母爱的文章,你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
“其他亲戚朋友们都帮我投票了,你不帮我投票,是不是看不起我?”
“转发保平安,不转的话,往后日子恐怕不会顺遂!”
“年轻人就应该多吃点苦,你天天喊累,你好意思吗?”
……
这样的话术,在朋友圈并不少见。
用强迫性的口吻施压,企图逼迫别人就范。
而这种方式,恰恰最容易耗光社交里的好感。
广告式刷屏
电视剧《蛮好的人生》,胡曼黎虽然是保险业务员,免不了向客户推销保险服务。
但她不会用大量的广告,去轰炸朋友圈。
而是用心经营着朋友圈,用真诚的态度维护着客户。
虽然她精明市侩又带着点俗气,但丝毫掩盖不了她身上那蓬勃的生命力。
即便后来被辞退,她也没有一味地消极抱怨,而是依然积极乐观地分享自己生活中的正能量。
当你上了一天班,想刷个朋友圈放松一下,却被满屏的“面膜买二送一”打断。
不仅不会让人产生购买的冲动,反而会反感地删除对方。
疾风骤雨式的朋友圈广告轰炸,这种陈旧的宣传方式,只会让人感到窒息。
真正的销售,会注重营销技巧和品牌形象。
而不是通过强行刷屏,让人们为微薄的情谊买单。
无病呻吟型emo
在《老张家的七个女儿》中,老张的小女儿张慕容是家里最小的女儿,深得父母和姐姐们的宠爱。
然而,婚后不久,丈夫就因为疲劳驾驶出了车祸。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张慕容没有垮掉,而是勇敢地扛起一个家。
照顾刚出生的孩子,和公婆摆摊谋生,拒绝姐姐们的接济,真正地独立起来。
她没有自怨自艾,没有对那些“克夫”言论陷入内耗,也没有诉说辛苦以博取怜悯。
而是凭着重新生活的勇气,带着一股奋发向上的劲儿,顶着压力一步步再次站了起来。
博主@早晚不要下雨曾表示:
自我意识过强的人,容易陷入矫情。
有些人,明明没有经历多少风雨,却总在心疼自己,认为“全世界的人都不关心自己”。
他们很容易情绪化进食,买没用的昂贵物品,美其名曰“取悦自己”;听伤感的歌曲也很容易代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
如果在朋友圈反复宣泄这些情绪,无疑是在一次次强化它们,最终只会让自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与其在朋友圈里这样内耗,不如试着转移注意力,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
秀优越式打压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罗子君离婚后,不再是富家太太,而是成为了一名商场销售员。
她的朋友米雪,看到罗子君的落魄,特意在商场羞辱她,还把她的状态发到了朋友圈,好让其他共同好友看她的笑话。
米雪的所谓“快乐”,就是建立在能压朋友一头上,何其可笑!
洛克菲勒说:“往上爬的时候要对别人好一点,因为走下坡的时候会碰到他们。”
潮涨潮落,起起伏伏,本就是人生的常态。
《了凡四训》中有一个名词,叫做“爱敬存心”。
意思是:
真正的君子,无论对方身份、地位如何,都会以同样的恭敬相待。
瞧不起别人的本质,其实是自我认同的匮乏。
只有当一个人足够强大,内心足够自洽时,才不需要通过否定和打压别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那些朋友圈里显露的轻蔑与不屑,只会将深藏的自卑暴露无遗。
《纽约时报》曾对2500个中度或重度社交媒体使用者进行过调查:
发现近七成的人想通过社交媒体让别人更了解自己,最好是具有体贴、理性、善良等正面形象的自己。
朋友圈,是我们表达自己的窗口,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江湖。
在这里,我们可以尽情展示自我,满足情感交流、缓解压力的需求。
不必畏首畏尾,不必刻意讨好,但也没必要给别人添堵。
如果你遇到了以上让你反感的朋友圈,可以选择主动屏蔽或者删除。
毕竟,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圈子不同,也不必强融。
与其费力改变他人,不如专注于做好自己。
— END —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