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谈论富豪的极致生活,“阔少爷”蒋鑫无疑是最好的代表。
一顿普通的餐饭竟然能花费40万元人民币,其私人车库更是令人咋舌,整齐排列的顶级豪车,从法拉利到保时捷,堪称私人博物馆级别的收藏。
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奢华生活,甚至让素有“富二代之王”之称的王思聪也相形见绌。
然而,这些表面的奢靡挥霍对于蒋氏父子来说,仅仅是冰山一角,其父蒋泉龙更是穷奢极欲,挥土如金。
那么,这父子俩究竟是何许人也?其父蒋泉龙为何会如此有钱?两人现如今的状态又是如何呢?
1972年,20岁的蒋泉龙还是耐火材料厂的一名车间工人,后来他靠着一股钻劲啃下了厂里最难搞的技术难题,硬是把自己从普通工人熬成了技术骨干。
隔壁工厂瞅准他的本事,甩出76元月薪的高薪挖角——要知道,当时普通工人月工资不过二三十块,这待遇相当于直接把他抬进了“高薪阶层”,顺理成章当上副厂长。
但蒋泉龙心里揣着更大的野心,1974年,他揣着攒下的3000元积蓄杀回老家,在村里搭起几间简陋厂房,挂起“宜兴镁质耐火材料厂”的招牌。
创业初期,他干脆把床铺搬进车间,白天蹬着自行车跑销售,晚上守着机器听运转声。
别人吃白面馒头,他啃冷硬的窝窝头;别人添置新衣裳,他的工装补了又补。
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砸进设备升级和原料采购里,靠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薄利多销的策略,厂子渐渐在市场站稳脚跟,他也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命运的转折藏在一次江西出差里,1980年代的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近80%,却只能以“白菜价”出口原矿,国外加工后再高价卖回来。
蒋泉龙蹲在江西的稀土矿场,盯着堆积如山的矿石,眼睛突然亮得吓人——这里面藏着金山银山!
1987年,他做了个疯狂的决定:把耐火材料厂赚的钱一股脑全投进稀土行业,在江西建起分离厂和冶炼厂。
创业哪有一帆风顺的?头几年厂子年年亏损,股东撤资、工人罢工,蒋泉龙咬着牙硬扛。
他砸重金从科研院所挖来技术团队,自己也跟着扎进实验室,饿了啃个馒头,困了就趴在实验台上眯一会儿。
上千次失败后,他们终于攻克稀土提纯技术,生产出纯度达到国际顶尖水平的产品,消息一出,订单像雪片般飞来,欧美企业抢着下大单,蒋泉龙的财富开始像滚雪球一样疯涨。
1999年,他的公司在香港敲钟上市,蒋泉龙站在交易大厅,看着股价一路飙升,身家瞬间过亿。
进入21世纪,他更是火力全开,在内蒙古、四川等地设原料采购点,和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稀土功能材料。
2007年,他把稀土资产整合进中国稀土控股,身家一度突破百亿,成了名副其实的“稀土大王”。
谁能想到,缔造百亿稀土帝国的蒋泉龙,却亲手培养出个挥金如土的“败家子”。
“蛇宴门”账单曝光后,更是惊掉众人下巴:一顿饭花40万,光是野生大黄花鱼就花了近1.6万,服务生收费3.8万。
他的车库堪称“豪车坟场”,价值4600万的蒂凡尼蓝布加迪常年蒙尘,全球唯一的碳纤维帕加尼(3200万)轮胎都皲裂了还没挪过位。
他甚至给宠物狗定制劳斯莱斯宠物车,改装费比普通工人一辈子的工资还高。
在电竞直播平台,蒋鑫刷礼物更是“日抛”300万,开着豪车队堵在外滩,直接造成交通瘫痪;给杜宾犬戴上百万钻石项圈,奢侈程度令人咋舌。
不过,身为父亲的蒋泉龙更加的疯狂。
2013年新加坡金沙赌场VIP室,蒋泉龙上演了一场疯狂豪赌,单夜输掉1.29亿港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他公司27天的净利润。
赌桌上的筹码堆得比澳门塔还高,对蒋泉龙来说,“输赢不过是数字跳动”,可背后却是用工厂设备抵押换来的赌资。
为了赌得尽兴,蒋泉龙包下湾流私人飞机往返赌场,财务总监哭着跪求他收手,却直接被开除。
更离谱的是,他让人用包机运现钞去澳门,保镖拎着铝箱里的2000万港元,不过是他眼中的“零钱”。
平日里,他花百万包养米其林主厨随行,只为一口热乎饭菜;本该用来生产稀土的工厂里,竟养着价值不菲的纯血马。
当父子二人在纸醉金迷中肆意挥霍时,稀土行业的寒冬正悄无声息地袭来。
进入21世纪,国家逐渐意识到稀土作为战略资源的重要性,政策风向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
2007年,国际稀土价格暴跌,原本利润丰厚的出口生意变得举步维艰,蒋泉龙的稀土帝国已经显现出疲态,然而真正的危机,始于2012年。
这一年,国家对稀土行业展开全面整顿,环保督察、审批收紧、出口配额锐减等政策接踵而至。
过去靠着粗放式生产和低价出口的模式彻底行不通了,行业迎来生死攸关的转型期。
但蒋泉龙却沉迷于过往的辉煌,丝毫没意识到游戏规则早已改变。
或许是被儿子奢靡生活的表象迷惑,又或许是自己也沉醉于财富带来的享受,他在关键时刻选择退居二线,把烂摊子直接丢给了毫无经验的蒋鑫。
蒋鑫接手时,公司账面看似风光,实则早已暗流涌动,面对行业变革,这个习惯了挥金如土的“太子爷”毫无应对之策。
他既不懂技术研发,也不擅长经营管理,更没有父亲当年破釜沉舟的魄力。
公司错失了转型升级的黄金时机,债务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诉讼官司一个接着一个,核心资产也陆续被法院冻结。
曾经靠技术突破打下的市场,在竞争对手的冲击下迅速萎缩;那些曾经抢着下订单的欧美客户,也因产品更新换代缓慢纷纷转向。
蒋泉龙辛苦打拼几十年建立的稀土帝国,在父子俩截然不同的经营方式下,以惊人的速度崩塌。
从百亿身家到债务缠身,这场因奢靡与短视引发的悲剧,不仅毁掉了一个商业传奇,更给无数员工和投资者带来沉重打击。
南方日报——2018-09-21《八人一餐40万 对“天价账单”不能停止追问》
界面新闻——2019-05-27《当年踩上稀土浪潮的富豪:如今欠上亿赌债,儿子迷上亿豪车》
更新时间:2025-07-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