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将领和爱国人士后裔在龙华区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参观交流。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浩翰 摄
近日,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目录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迎来了一批特殊参观者。一批抗日将领和爱国人士后裔聚集于此,在庄重肃穆的氛围中一起回顾抗战时期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1941年底,日军占领香港,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滞留港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东抗日游击队和深圳人民紧密团结、排除万难,护送包括茅盾、邹韬奋、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在内的800多名进步文化界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以及国民党驻港人员和外国友人,冲破日军封锁线,从香港撤离至大后方,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其间,无一人被捕,无一人牺牲,是为“胜利大营救”,并被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外墙上,镌刻的留困在香港的部分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名单依旧清晰。展馆内,“家国情怀 艰苦岁月坚定信念”的主题展板生动再现着广东地区父母送子女、妻子送丈夫,甚至全家参加游击队的动人故事;“分批护送 安全抵达”的展板再现昔日营救场景——当时游击队小心翼翼地避开日军搜捕,在山林村落间谨慎穿行,成功护送文化名人,守护文化火种;展柜中的文物诉说着历史,包括游击队战士使用过的手枪套,泛白的军装与起球的毛毯,表面粗糙的背包和干粮袋,医用药盒和绑腿。
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之子曾德平在参观时表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温这段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这场大营救不仅体现了中国军民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团结协作,更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当年,无数海外同胞听闻祖国有难,毅然归国,许多人献出了生命。”他特别强调:“这场营救行动为新中国保存了一批文化精英。如果这批精英未能获救,中国的文化血脉可能遭受重创。”
曾德平一行还到坂田参观,他说:“坂田过去是简陋的草寮,如今已高楼林立、大企业聚集,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国家飞速发展的生动缩影,是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奋斗成果。”他补充道:“八十载光阴流转,这也激励着我们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