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年第38卷第4期,"脾胃理论在现代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 《中医脾胃病学》,李乾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版
脾虚百病生,养脾万病除
老祖宗早就说过,"百病生于气,百病生于脾"。这话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而是实打实的养生真经!谁家没有个"脾胃不好"的亲戚?三天两头闹肚子,吃啥啥不香,脸色蜡黄,浑身没劲,就跟霜打的茄子似的,蔫头耷脑。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一句话点明了脾在人体健康中的核心地位。
我行医三十余载,见过太多病例。那些整天大鱼大肉,饮食无度,生活不规律的人,十有八九最终都栽在了脾胃上。
记得有位老张,平日里最爱吃冷饮,大热天抱着西瓜猛啃,一顿能干掉半个,结果呢?四十出头就患上了慢性胃炎,后来发展成脾虚湿盛,小腹微凸,走两步就气喘,连上个楼梯都费劲。
脾虚为何是"百病之源"?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主统血,是人体消化吸收和气血生成的主要场所。
脾虚如同地基不牢,楼房再漂亮也是危房一座,迟早要出问题。
脾虚会引发哪些问题?可真是数不胜数:
1. 消化系统: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吃啥都不香,闻到油腻食物就头晕眼花。
2. 免疫功能:抵抗力下降,小病不断,感冒不离身,就像个"病号大熊猫",娇气得很。
3. 代谢异常:水湿内停,体型走样,该胖的地方不胖,不该胖的地方偏胖。
4. 气血不足:面色萎黄,疲乏无力,整天无精打采,打个哈欠都要掉眼泪。
《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一个案例:一名秀才,因长期伏案读书,饮食无度,脾胃受损,不仅消化不良,还出现了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精神恍惚等症状。
后经名医调理脾胃,诸症逐渐消失,再次印证了"脾强百病自消"的道理。
常见的养脾误区,你中招了吗?
说起养脾,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吃药补"。市面上各种各样的"健脾丸""脾胃丸"琳琅满目,不少人把它们当糖豆吃,以为多吃点就能药到病除。
殊不知,过度依赖药物补脾,反而会加重脾胃负担,得不偿失。
还有人觉得,补脾就得多吃肉,大鱼大肉,营养跟得上,脾胃自然好。这可是天大的误解!肉食固然有营养,但过量摄入不易消化,反而会加重脾胃负担。
尤其是现代人运动量少,消化能力有限,暴饮暴食只会适得其反。
最常见的误区还有:
1. 盲目生吃食物:认为生吃保留营养,殊不知生冷食物最伤脾胃。
2. 过度节食:节食会导致营养不良,脾胃功能反而下降。
3. 滥用健脾药:没有对症用药,反而扰乱脾胃自然平衡。
4. 饮食无规律:三餐不定时,暴饮暴食,让脾胃超负荷工作。
一招养脾法,四季都适用
养脾的关键在于"和",即平衡。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脾欲缓,急食伤脾",告诉我们养脾需要"缓"字当头,不急不躁,循序渐进。
我总结了一套简单实用的"四时养脾法",即一年四季如何调理脾胃:
春天万物复苏,人体新陈代谢加快,是唤醒沉睡一冬的脾胃的最佳时机。
可以多吃些性质温和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莲子等。
每天早上起床后,用双手搓热腹部,顺时针按摩腹部100次,能够很好地激活脾胃功能。
春季还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带有微苦味的青菜,如香菜、芹菜、荠菜等,有助于疏肝理气,间接保护脾胃。
夏季:清脾
夏季暑热侵袭,人体容易出现湿热困脾的情况。
此时应注重清热祛湿,可以多喝绿豆汤、薏米粥等食物,既能消暑又能健脾。
夏季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辛辣食物。
每天点按足三里穴(位于膝盖外侧下方四指宽处),每次5分钟,能有效调理脾胃。
特别提醒:夏季不宜过食生冷瓜果,尤其是空调房里吃冰镇西瓜,这简直是脾胃的"催命符"。
秋季:补脾
秋高气爽,气候干燥,是进补的好时节。
可以适当食用些山药、南瓜、红薯等食物,这些食物性味平和,具有健脾养胃的功效。
秋季养脾还应注意保持情绪舒畅,中医认为"思伤脾",过度思虑会损伤脾功能。
每天抽出15分钟,闭目养神,放空思绪,对脾胃大有裨益。
冬季:温脾
冬季天寒地冻,人体需要更多能量来维持体温。
此时可多食用些温性食物,如小米粥加红枣、生姜红糖水等,能够温中散寒,强健脾胃。
冬季早起后,可用热水袋敷脐部10分钟,促进腹部血液循环。
睡前喝杯温热的蜂蜜水,能够滋养脾胃,促进睡眠。
日常养脾小妙招
除了四季养脾大法,日常生活中还有些简单易行的养脾小妙招:
饮食有度,定时定量。
三餐规律,七分饱即可,晚饭宜早不宜晚,睡前3小时内最好不要进食。
细嚼慢咽,津液生津。
每口食物至少咀嚼20次以上,充分利用唾液消化食物,减轻胃肠负担。
食后轻行,助脾消化。 饭后散步15-30分钟,促进消化吸收。
饭后不宜立即洗澡、游泳或剧烈运动。
温水为宜,冰水伤脾。 无论四季,饮水都应以温为宜。
尤其是老人和脾胃虚弱者,更应避免冷饮。
经常按摩,强健脾胃。
每天睡前按摩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100次,能够有效增强脾胃功能。
苏轼在《东坡养生集》中提到:"善养生者,食不过饱,睡不过疲。
"这句话虽简单,却道出了养脾的精髓——适度而行,保持平衡。
脾强方能百病消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生动地比喻了脾胃如同粮仓,是人体精气的源头。
脾胃健康,不仅消化功能好,整个人的气色、精神状态都会随之改善。
我曾治疗过一位长期脾虚的女患者,通过半年的调理,不仅胃口变好,原本蜡黄的脸色也变得红润,连带着多年的失眠、月经不调等问题也迎刃而解。
宋代名医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指出:"小儿脾常不足",提醒我们从小就应注重脾胃的调养。
现代社会,孩子们零食不断,饮食无度,更应重视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结语
古人说:"不知饥饱,不知劳逸,纵欲好色,久卧湿地,此最损脾胃"。
这句话虽然是几百年前的养生经验,但放到今天依然适用。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更应该放慢步伐,关注自己的脾胃健康。
健脾养胃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正如老话所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脾为后天之本,只有脾健康了,其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重视脾胃健康,让自己的"后天之本"坚如磐石,百病自然不侵!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岐黄传人王医生
更新时间:2025-07-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