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大先生

本文指导专家:

黄槐森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黄华兆

珠海市和风中学党委书记 谢小庭

在珠江口西岸的珠海斗门,一座古朴典雅的黄氏大宗祠静静矗立于荔山村中,祠内17块斑驳的功名碑默默诉说着这个家族自明清以来的辉煌文脉,其中最为显赫的,当数官至广西巡抚的黄槐森。

这位从香山地区走出的封疆大吏,虽在仕途上功勋卓著,却以教育家的身份被后世铭记——他创办的广西体用学堂(今广西大学前身)与和风书院(今珠海市和风中学),是对岭南新式教育模式的重要探索,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理念,至今仍在岭南大地上回响。

和风中学的黄槐森像 资料图

书香门第走出的教育者

漫步在斗门荔山村蜿蜒的青石板路上,空气中仿佛仍飘荡着淡淡的墨香。这个自元代就以“崇文尚武”著称的古村落,不仅孕育了珠海地区首位进士黄錀、百岁举人黄增庆等科举佳话,更走出了香山地区首位巡抚黄槐森。

1829年,黄槐森出生于荔山村一个书香门第,字作銮,号植庭。其家族文脉绵长,自元代迁居此地以来,荔山黄氏世代恪守“耕读传家”的祖训。村中耆老口耳相传,黄氏祖训尤重“诗书继世,忠孝传家”八字箴言,这种浸润着儒家精神的家风,在黄槐森的成长历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荔山黄氏有着悠久的奖助学传统,据《荔山黄氏垂裕堂家谱》记载,“诸父于子侄中,择其可教者责以供业”。村民们将一部分田地划定为公田,助学奖金即来源于公田的产出收成。这一奖助学制度能够帮助族中好学进取的学子完成学业、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在家族崇文重教传统的熏陶下,黄槐森的科举之路颇为顺利:1853年(咸丰三年)与兄长黄德森同中秀才,1861年(咸丰十一年)辛酉科乡试中举,次年(同治元年)壬戌科便高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参与清史编纂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寒窗苦读期间,黄槐森曾负笈游学于广州各大书院,这段求学经历不仅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更让他亲身体验到不同书院的教学特色,为其日后推动教育革新积淀了丰厚的学养。

荔山黄氏世代相承的文教传统,在黄槐森心中种下了教育救国的理想种子。据其侄孙黄步云回忆,黄槐森年少时便立下宏愿:“要使本村子弟皆得读书明理。”功成名就后,他始终不忘初心,将荔山奖学助读的传统发扬光大。除慷慨解囊外,更发动乡绅捐资助学,先后创办荔香、养兰、廊环三间书院,使寒门学子得以免费就学,开珠海地区平民教育之先河。

1876年,黄槐森因丧母回籍守孝期间,主讲于广州著名的粤秀书院,广东文坛精英多出其门。这段执教经历不仅让他深入洞察传统书院教育的利弊,更催生了他对教育革新的深刻思考,为其日后创办新式学堂奠定了实践基础。

和风中学 谢小庭供图

排除万难筹办新式学堂

黄槐森一生重视教育,“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其崇尚的信念。戊戌变法期间,黄槐森向朝廷建议,在武科改制过程中,改试洋枪。出于安全的考虑,黄槐森并不赞成童生在家操练及自买枪炮,而主张习武者必须入学堂,非学堂不得私蓄枪炮。同时,他还主张濒临江海的省份建立武备水师学堂,“至旧日武举,应准抽营效力、量才录用。无论新章能否通行,旧例武科应一律停止,以归划一”。

1890年代,甲午战争的惨败如惊雷般震醒了沉睡的朝野。包括黄槐森在内的不少朝臣上奏痛陈,甲午之败实为人才匮乏所致。时任广西巡抚的黄槐森对教育革新刻不容缓亦有着深刻认知。

当时虽已获朝廷批准各省兴办省会大学堂,但广西财政困窘,前任巡抚史念祖仅在省会设立算学课草草应付。1898年盛夏,黄槐森以“现时需才孔极,岂可以经费支绌置为缓图”的慷慨陈词上奏朝廷,力主在广西首设新式学堂以为全省表率。他以务实创新的改革智慧,在经费筹措与学堂建制等关键环节突破困局,为广西现代教育点燃了燎原星火。

面对办学经费这一首要难题,黄槐森展现出卓越的理财智慧:其一,奏请司库每年固定拨付一万两白银作为学堂专款;其二,建立按年报销制度确保经费长效保障;其三,创造性改造前任巡抚所设、效益低下的机器局为校舍,既盘活闲置官产,又省却营建新校之费,实现“一举三得”的办学效益。

在推进省级教育改革的同时,黄槐森更着眼全局,通令各道府州县因地制宜设立小学堂,构建层级分明的教育体系。尤为可贵的是,他对秀峰、宣成等四大传统书院实施学制革新:全面推行策论教学,按经济六科命题考试,实现了传统书院向新式学堂的平稳过渡。这一系列举措,为广西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槐森考中进士并被同治皇帝钦点为翰林的清代科举功名石碑 黄华兆供图

“体用兼备”作育中西英才

经过近一年的精心筹备,1898年金秋时节,广西体用学堂在桂林叠彩山麓正式落成开学。这里远离市廛喧嚣,环境清幽宜人,正是读书治学的绝佳所在。黄槐森亲笔题写“体用兼备”匾额高悬堂上,确立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宗旨,参与开创了广西近代新式教育之先河。

广西体用学堂的课程体系设计独具匠心。史料记载,学堂在全省范围内选拔优秀的贡生、监生、秀才、童生,招收60名15-25岁的学子入堂肄业,培养精通中学西学的核心人才。学堂实行中西并重的教学体系:除传统经史子集外,更创新性地按内政、外交、理财、经武、考工、格致六大实用领域设置课程。另外再擢选100人,在外附课,按月考试,酌加奖赏。

在师资建设方面,黄槐森秉持“德才兼备”的严格标准。他不仅要求教师“博通中西之学”,更注重师德品行的考察。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和逐一登门拜访,最终聘请前台湾巡抚唐景崧担任中学科总教习,主讲经义策论;聘请粤籍学者利文石出任西学科总教习,负责中西算学教学。这种慎选良师的举措,确保了教学质量的高水准。

在教材建设方面,黄槐森特拨专银一千两,派人赴广州、上海等地采购图书。他更亲自从京师同文馆等新式教育机构的出版物中精选经济时务类著作,构建起系统完备的“体用兼备”教材体系。他主持编纂的《体用学堂章程》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校规章。章程详细规范了从办学宗旨到日常管理的各项制度,特别强调“学以致用”的原则,对晚清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推进省级教育革新的同时,黄槐森始终心系桑梓。1899年,黄槐森及其胞兄黄德森、侄子黄培元共同发起倡议,动员斗门各村乡绅捐款捐物,在位于斗门墟的原黄梁都凤冈乡学书院基础上改建、扩建成和风书院。黄槐森在《黄梁都创建和风书院序》中殷切期望:“从兹乐育薰陶,英豪辈出,勉为国家柱石之材,是则余所厚望也欤。”珠海市博物馆藏《和风书院碑记》记载,书院实行“不分贫富,唯才是取”的招生政策,并创新设立“族田收益三成+官绅捐资”的助学基金模式,每年为贫寒学子提供十二两膏火银。这种因地制宜的教育实践,彰显了他对教育均衡发展的远见卓识。

广西大学 官网图片

教育理念影响深远

黄槐森的教育思想体系兼具时代性与实践性。他在体用学堂力倡“学必求其有用”的教学原则,并用实际行动将其转化为可推广的教育经验,为全国近现代教育的推广提供了实践样本。

在人才培养方面,黄槐森主张“通专结合”的教育模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其奏折中明确表述:“学问之道,既需通晓经史,又当专精艺事,二者不可偏废。”这种理念在体用学堂体现为创新的“分科教学”制度,根据学生禀赋特长实施差异化培养,开创了中国近代专业教育的先河。

尤为可贵的是,黄槐森秉持“有教无类”的公平理念,规定体用学堂须招收寒门学子,并设立奖学金制度。在和风书院更明确“不分贫富,唯才是取”的原则。这种教育公平思想,展现了一位教育家的崇高境界,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901年,清朝廷下令颁行新式学堂章程。1902年,广西体用学堂改名为广西大学堂。广西体用学堂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开创了广西新学之始,先后培养了马君武、邓家彦、曾汝璟等一批近代中国的杰出人才。

百年树人的教育传承

先生已逝,遗产永存。广西体用学堂历经时代变迁,最终发展为今日的广西大学。漫步在广西大学校园,古旧的遗址仿佛在诉说着百年教育的传承。

体用学堂培育了著名教育家马君武,这位广西大学首任校长曾先后执掌上海中国公学、大夏大学。他为广西大学题写的“种树如培佳弟子,卜居恰对好湖山”楹联,就像为湖山亲植佳树一样,指导后人精心培育英才,延续黄槐森百年树人的教育理想,将广西现代高等教育的火种代代相传。

在珠海斗门,和风书院已蜕变为现代化的和风中学。学校大力弘扬“和谐至善·风雅存真”的和风精神,深入挖掘黄槐森的清廉故事与和风红色文化,擦亮“和合共融·风清气正”党建品牌;在图书馆大堂摆放黄槐森铜像,并配上他当年写的序言《黄梁都创建和风书院序》;把三栋教学楼分别命名为“和真楼”“和善楼”“和美楼”,形成“真善美”系列;把教师办公楼命名为“和谐楼”;把三栋学生宿舍命名为“和礼楼”“和德楼”“和雅楼”,形成“礼德雅”系列。每年开学季,新生们都会学习黄槐森的故事,感悟和传承学校的百年文脉。

2016年,在黄槐森逝世110周年之际,“黄槐森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研究会不仅系统整理其教育思想,更设立了教育专项基金。截至2024年,研究会已经连续9年举办了应届高考优秀学生奖学大会,累计发放奖学金50余万元,惠及357名高考学子。许多受助学生学成归来,投身家乡教育事业,续写着先贤的教育理想。

在荔山村,黄氏后人自发组建的“槐森读书会”定期举办教育活动。每年重阳祭祖大典上,“传承槐森精神,振兴乡村教育”的环节庄重而热烈。这种民间自发的文化传承,生动诠释了黄槐森教育思想的深远影响。

更令人欣慰的是,黄槐森重视实践的教育理念,正在新时代结出硕果:和风中学开设的“创客空间”,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广西大学建立的产学研基地,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些教育创新,与黄槐森当年倡导的“实学实用”精神一脉相承。

从晚清到新时代,从体用学堂到现代大学,黄槐森的教育理想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他留下的教育遗产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黄槐森已成为岭南教育精神的象征,其“体用兼备”的教育理念持续滋养着当代教育实践。

文 | 杨雪薇 谢丽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8

标签:历史   珠海   学堂   广西   和风   书院   斗门   巡抚   中学   传统   学子   西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