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嘴上说要戒烟,手里却依旧离不开那一根。香烟在生活里看似只是习惯,但在医生眼里,它和很多疾病之间的关系远比大家想的要紧密得多。
有人会觉得,抽了几十年烟身体也没出什么大问题,那是不是可以继续?殊不知,有些人如果身体里已经存在某些疾病,哪怕只抽一口,也会对病情造成严重打击。
特别是对于四类人群,烟瘾再大,也必须要管住自己,不然后果往往是不可逆的。
首先要说的就是心血管疾病的人。很多人以为心脏病或者高血压只是血管的问题,其实和吸烟的关系非常直接。烟草中的尼古丁会让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管收缩,这些反应对本就脆弱的心脏和血管无疑是火上浇油。
数据表明,长期吸烟的人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出2到4倍。再加上香烟里的有害物质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使得血管壁越来越硬,血流受阻。
对于那些已经有心绞痛、心梗病史或者高血压控制不稳的人来说,一根烟就足以让血管痉挛,血压骤然升高,甚至诱发猝死。
尤其是凌晨和清晨,正是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发时段,如果这时候点上一根烟,危险指数更是直线上升。在笔者看来,这类人如果还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偶尔一根没关系”,那就是拿自己的命去赌。
再者是慢阻肺和哮喘患者。吸烟是慢阻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明确指出,超过80%的慢阻肺与吸烟相关。
香烟中的颗粒物和有害化学物质会长期刺激气道,使得气道慢性炎症不断加重,肺泡逐渐破坏,最终发展成不可逆的气流受限。
慢阻肺患者本来呼吸就不顺畅,再抽烟就像在已经狭窄的气道上再加一层堵塞,结果只能是加重病情。哮喘人群同样如此,本来气道对刺激就极为敏感,一口烟雾就可能引发剧烈的气道痉挛,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的风险。
根据临床观察,那些在确诊慢阻肺后仍坚持吸烟的人,肺功能下降速度往往是戒烟者的2倍以上。换句话说,他们可能比别人提前十年就走向严重的呼吸衰竭,需要氧气机甚至呼吸机的辅助。
很多患者后悔时往往已经为时已晚,毕竟肺功能的损伤无法逆转。
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同样不能碰烟。很多人觉得糖尿病是“吃”出来的问题,跟吸烟没什么关系,但其实烟草会让糖尿病的并发症更快到来。研究发现,吸烟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使得血糖更难控制。
对于本来血糖就不稳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更严重的是,吸烟还会加速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展。
糖尿病足、肾病、视网膜病变,这些让患者痛苦甚至致残的并发症,往往在吸烟者身上更早发生,进展更快。
一项涉及十万名糖尿病患者的研究表明,吸烟者发生心梗和脑卒中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出至少30%,而且戒烟越早,风险下降越明显。
特别是女性糖尿病患者,如果还抽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比男性更高。可以说,糖尿病和香烟一旦绑在一起,危险程度远超大多数人的想象。
此外,胃溃疡或者有消化道疾病的人也必须要避开香烟。很多人以为溃疡就是胃酸分泌过多的问题,但其实吸烟是加重溃疡的重要因素之一。香烟会抑制胃黏液的分泌,让胃壁的保护能力下降,同时促进胃酸分泌,让溃疡更难愈合。
更糟的是,吸烟还会影响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效果。很多人打了一个疗程的药,结果因为还在抽烟,导致治疗失败,病情反复。
数据显示,吸烟者的胃溃疡愈合时间比不吸烟者长30%以上,复发率高出一倍以上。对于已经有胃出血或穿孔风险的人来说,抽烟就像在伤口上不断摩擦,随时可能出大问题。
临床医生也反复提醒,这类人群如果不彻底戒烟,任何药物和治疗方案都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总而言之,吸烟对健康的伤害是全身性的,但对于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消化道疾病患者来说,危害更是成倍增加。
有人会说,戒烟太难了,已经习惯了几十年。可是换句话说,如果连命都可能保不住,还谈什么习惯?戒烟确实不容易,但任何一个下定决心的人,都有可能成功。
科学研究表明,戒烟三个月,肺功能就能有所恢复;戒烟一年,心血管风险就会明显下降;戒烟五年,患癌风险会比继续吸烟者低一大截。这些数据都说明,戒烟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
别再以为“一根烟无所谓”,对这些疾病患者来说,一根烟都可能是压垮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后想说的是,抽烟不仅是个人习惯的问题,它关系到家人。二手烟的危害已经被反复证实,家人尤其是孩子和老人,吸入这些有害物质的风险和患病几率一点都不比吸烟者低。
所以说,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家人的健康,该戒的时候就得戒。烟瘾再大,也别让它毁了本可以安稳的日子。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郭灿灿.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的研究进展 网络首发, 华西医学, 2024-06-21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