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仿古建筑
这些暴雷、亏损的文旅企业案例充分说明,依赖资源禀赋“躺赢”的时代已经结束,盲目扩张与低效投资,最终只会一地鸡毛。
撰文丨熊志
文旅行业再爆大雷。
青海省旅游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海旅投”)及其13家子公司,近日集体宣告破产清算。
这家诞生于2016年的省级文旅平台,曾被寄予厚望,还一度大胆地喊出了“三年投融资百亿、五年实现上市”的口号,结果不到十年就走到了破产的结局,着实令人唏嘘。
背靠地方政府的青海旅投,此番放弃“自救”直接宣告破产,在业内并不常见。但若将目光投向整个文旅行业便会发现,企业陷入亏损泥潭已是普遍状态。
一边是旅游市场复苏,网红城市、景区火爆异常,一边却是大量文旅企业挣扎在亏损边缘,这背后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两年来,旅游市场迎来了肉眼可见的复苏景象。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国内出游人次达17.94亿,同比增长26.4%,出游总花费1.8万亿元,同比增长18.6%。
然而,旅游市场复苏的红利,似乎并未惠及文旅企业,与各大景区人流如织的繁荣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文旅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一些有国资背景的企业,甚至因为经营不善而关门大吉。
2024年,河南洛阳孟津文旅集团宣告破产,成为全国首家破产的地方文旅国企。这家注册资本1000万元的企业,砸钱修建道路、景观地标,“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还是负债总额达9036万元,无奈走向破产清算。
那些仍在运营的国资背景文旅企业,日子也并不好过。
据凤凰网报道,今年44家披露了一季度财报的文旅上市公司中,有25家公司营业收入为负增长;有18家公司归母净利润为负,其中华侨城A亏损最多,归母净利润为-14.19亿元。
在这份亏损名单中,即使是拥有知名景区资源的头部文旅企业,也难逃增收不增利、旺丁不旺财的魔咒。
以曲江文旅为例,很多人或许没听过它的名字,但多半知道“大唐不夜城”等经典IP。然而即便流量效应拉满,这家文旅企业的归母净利润,已经连续亏损3年——2022年亏了2.480亿元,2023年亏了1.954亿元,2024年亏了1.313亿元。
作为张家界景区运营方的张家界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样在亏损的泥潭中挣扎多年。从2020年到2024年,累计亏了13.08亿元,不得不进入预重整状态,前不久还被证交所发出退市警告,戴上了“ST”的帽子。
文旅企业大面积亏损的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形成的结构性困境。
首先,疫情冲击之下,文旅企业普遍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大量企业靠借贷维持运营,导致财务成本居高不下,利息支出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更关键的是,许多地方文旅平台,即便成功上市,也并非纯粹的市场化企业,而是承担着为地方政府吸引人气、招商引资、塑造城市形象的重任,它的赚钱动力,天然就没有那么强。
往好的方面来看,这意味着,文旅企业会实现经济效益的溢出,对地方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带动作用。所以,不能简单地以挣不挣钱、挣钱能力高还是低,来评判文旅企业的成功和失败。
但往坏的方面看,赋予文旅企业招商引资、塑造城市形象等非商业任务,容易导致文旅企业的投资决策偏离市场逻辑,被政绩思维所绑架。
比如前面提到的洛阳孟津文旅集团,其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投资开发洛阳孟津区南石山村三彩文化小镇项目。而据公开报道,该集团曾“耗资近9000万元,修建了南石山村的白横路,改善了电力、水网等基础设施,修建了驿站、景观地标等”。
这样的烧钱投入,确实有利于提升小镇的形象,政绩能见度高,但经济效益却十分有限。
如果文旅项目生来就是服务于地方形象工程,而非市场化运营,盈利能力低下,自然是意料之中的结果了。
另一方面,文旅企业被地方的各种职能、任务绑架,一旦地方政府,或者部分主官出现政绩冲动,文旅企业也跟着陷入规模扩张的误区之中,盲目上马大项目,忽视了市场规律和科学规划。
张家界旗下的大庸古城,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在周边已经有多个古城的前提下,当地依旧耗资27亿(原申报投资规模为24.43亿元)打造仿古建筑群,项目从立项到开工仅用时3个月,仓促上马导致产品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古城沦为鬼城,过去4年累计亏损超过10亿元,大量的投资打了水漂。
大庸古城的失败,不仅是一个项目的挫折,更是对整个行业盲目跟风建设的警示。
疫情之前,在政策鼓励和地方政府推动下,文旅行业掀起了一股大项目狂热,企业纷纷通过重资产投入,希望占领头部地位,有的人造景点动辄造价几十亿元。
一些文旅企业认为,只要砸钱建景区、酒店、古镇,就能吸引游客。但实际上,文旅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的设计和运营,而非单纯的资金堆砌。
此前,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古城热”,大量同质化的仿古建筑拔地而起,被包装成地方文旅名片,企业也将其视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但同质化竞争的恶果很快显现:千篇一律的古镇风貌,高度雷同的商业业态,不仅无法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反而造成严重的供给过剩,最终项目扎堆烂尾。
当一个个“大庸古城”沦为门可罗雀的鬼城时,地方政府和文旅企业才幡然醒悟——缺乏文化内涵和特色体验的旅游产品,终将成为吞噬资金的无底洞。
原因很简单,当今的旅游市场早已进入到“体验经济”的新阶段。过去,游客逛景区以观光打卡为主,景区只需提供基础服务就能盈利。如今,游客更注重深度体验,对文旅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
如果景区节目雷同,古镇里都是千篇一律的纪念品,或者臭豆腐、火腿肠等小吃,游客自然会产生审美疲劳,缺少消费动力。
这些暴雷、亏损的文旅企业案例充分说明,依赖资源禀赋“躺赢”的时代已经结束,盲目扩张与低效投资,最终只会一地鸡毛。
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抓住游客的心,提供独特的情绪价值和深度体验,才能在财富盛宴中分得一杯羹。
而要想抓住游客的心,首先要让文旅企业回归本来的定位,摆脱各种非商业职能的束缚,真正从游客需求出发,专注于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如果政绩思维主导,文旅企业只是地方大搞形象工程、主官彰显政绩的躯壳,终将导致投资的彻底失败。
*本文为冰川思想库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更新时间:2025-07-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