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方“不灵”?专家呼吁重视经方本原剂量 传统医学创新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渝举行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珩 实习生 陈思竹

7月5日,作为第二届两江国际医学年会分论坛,由重庆市中医院主办的传统医学创新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渝举行,近300名来自市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医药的创新发展进行深入研讨。

研讨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传统医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各民族数千年来与疾病抗争的智慧结晶。”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重庆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赵勇表示,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下,面对现代医学挑战与人类健康新需求,传统医学的价值愈发凸显。当前,重庆正以积极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省为抓手,推动全市中医药事业、文化、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

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作《方药量效求真》主题报告,“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仝小林说,临床上,不少中医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即使辨证立法正确,开出的方子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往往是因为剂量出了问题。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称为“方书之祖”,书中经方最为后世医家所尊崇,在临床广泛使用。剂量是经方取得临床良好疗效的关键,但随着历代度量衡的演变,经方的实际剂量成为“千古悬案”。

“翻阅浩瀚医书,历代医家都投身过对仲景用药本原剂量的折算,却众说纷纭,‘经方1两’竟多达32种折算标准。”仝小林说,这就导致有人认为经方不灵,或者通过增加相似功效的中药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造成处方越来越大,药味越来越多,而疗效常常不如经方。

仝小林表示,研究结果表明,张仲景用药特点为药少而精,药专力宏,而当代用药特点为整方药味多,单味剂量小。“用药剂量减少,药味就会增多,药味一多,品种就杂,势必会互相牵制,反而影响疗效的发挥。”仝小林指出,出于安全,“广设攻围”,或亦取效,但这种“分量减而药味渐多”的大处方,并不是提高疗效的最佳途径,而应重视经方本原剂量,强调临床用足剂量。

AI时代的中医是什么样?国医大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新陆提出了他的看法。“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医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包括疾病诊断、治疗建议、药物研发等方面。”王新陆说,AI时代的中医将融入寻常百姓家,使生活中医化,中医生活化,把个人的医、食、住、行、健等生活场景全部置于健康管理系统中,把健康的愿望变成健康行为,满足人们“不得病、少得病”“寿命长、健康活”的愿望,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研讨会上,西班牙罗维拉·依维尔基里大学秘书长Maria Francisca Jimenez Herrera教授,英国德比大学副校长Alexandros Molasiotis教授,全国名中医、重庆市中医院教授刘华宝也分别带来主题报告。

当天,重庆市中医院与西班牙罗维拉·依维尔基里大学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科学研究、学术交流、高层次人才培养等开展深层次合作。

原稿点击>>经典名方“不灵”?专家呼吁重视经方本原剂量 传统医学创新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渝举行-重庆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7

标签:养生   传统医学   本原   剂量   不灵   国际研讨会   重视   专家   经典   药味   重庆市   中医   疗效   健康   重庆   中医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