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不少人年纪越大,越觉得力气小了,饭吃不香、睡不踏实、总觉得身上虚虚的。去医院一查,各项检查没太大问题,也不算生病。
可状态就差。医生有时也说不清楚原因,开点健脾药、调养方,让回家自己慢慢调。但这类状态其实已经是“脾虚”为主导的亚健康状态。
脾在中医里管运化,在现代医学里对应的是消化吸收、免疫调节、能量转换这些功能。一旦脾弱,不仅胃口差、抵抗力低,整个身体的新陈代谢都会下滑。
问题是,大多数人到了中老年根本没有重视过“补脾”这件事,以为脾就是吃点山药粥、少吃冷饮,实则作用有限。
不少中老年人从40多岁就开始出现典型脾虚表现,只不过前期轻微,不被重视,常见的是饭后腹胀、大便黏腻、早起口淡无味、睡觉流口水、舌苔厚腻。
这些症状本质上都是脾的运化失调造成的。脾不能运,湿就生,湿气困住气机,消化就出问题。
光靠饮食调理往往不够,得从生活结构入手,把“脾的动力系统”拉回来,才能强根本。
有医生在临床上尝试三类方法,虽然看起来不复杂,但一旦坚持,很多年病、虚症、慢病状态都会慢慢改变。
第一个是醒后站立拍打腹部和大腿内侧。很多人起床后只是走动或者直接坐着吃饭,脾气没有被激发起来。
其实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走大腿内侧、入脘腹,早上七点到九点是脾的主时。
这个时间如果能拍打这条脾经路径,不仅能帮助唤醒消化系统,还能改善腹部气血循环,减少湿滞停留。
拍打不是敲得越响越好,而是用手掌轻拍,每侧大腿五分钟,腹部顺时针拍打一圈。
南京中医药大学做过一项研究,每天早起拍打脾经30天后,受试者餐后胀气感、排便不畅、疲劳感都有明显改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也有所提升,说明不仅是调消化,也在调免疫。
第二个方法是有规律地吃“温甜兼具”的早餐。很多中老年人早上不吃、晚吃、乱吃,不是冷豆浆油条,就是白粥咸菜,还有些人干脆只喝咖啡。
这种习惯对脾是最直接的伤害。早上七点吃一顿“温而带甜”的东西,不是吃糖,而是补脾的味道配合——比如糯米、红枣、南瓜、小米、山药这些东西,用温热的水煮出来的粥或者糊糊。
广东不少老中医家庭里,老人天天吃小米山药粥或薏米红枣羹,看似普通,但脾气稳、肠道清、气色好。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一组糖尿病前期人群中使用了“脾阳调节型早餐干预”,半年后空腹血糖平均下降0.6,肠道菌群结构明显改善。
说明早餐结构调整对代谢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都有直接作用。
第三种方法是饭后站立15分钟,再顺腹摩腹。这不是为了减肥,而是促进“脾阳升清”的自然节律。饭后一坐、饭后一躺,食物堆在胃里,脾运功能被压制。
时间久了不但影响吸收,还会形成胃下垂、慢性胀气、消化缓慢等问题。
而站立15分钟不是要走动剧烈,而是缓慢站着,像站桩一样让腹部气机自然上升,然后顺着胃脘到肚脐这条线按摩,每次十圈,顺时针。
这个做法在《千金方》《黄帝内经》里都有提过,是一种恢复脾升清、胃降浊的基础操作。
这三个方法不是养生的噱头,而是基于脾胃功能节律、血流分布和神经调节机制来设计的。不少人调不好脾胃,是因为忽视了这套节律系统。
现代人节奏太乱,餐点时间飘忽,起居晚睡晚起,大脑兴奋早于胃肠启动,结果就是吃得多但吸收差、补得勤但不见效。
特别是老年人,基础代谢下降,胃酸减少,消化酶活性减弱,更需要借助生活节律帮身体一把。光靠药物补脾,吃着健脾丸、参苓白术散,实际还是治标不治本。
还有不少人误解脾虚是“吃得少”,但其实脾虚最大的问题是“吸收差”。有些老人吃得挺多,却虚胖、倦怠、便溏,说明营养进了但没被转化,反而变成湿浊堆积。
这就是运化力不足。中医讲“脾为生化之源”,意思是所有营养转换都靠脾完成。肝要靠脾运过去的精微物质来合成胆汁、代谢激素;
免疫细胞要靠脾化生清气来维持反应力;连睡眠都要脾血充足才能心神归位。脾一弱,全身都慢慢退。
不少医生在治疗慢性病、免疫病时,发现那些基础脾虚的人,药物反应慢、恢复周期长、复发率高。
同样一剂药,有人三天见效,有人半月还不动,差别就在“身体能不能转化药效”。强脾,是让身体“有能力用起吃进去的东西”。不是靠吃更多,而是靠恢复身体自己的动力机制。
所以说,补脾不是补一个脏器,而是在恢复身体的主动力系统。年纪越大,这个系统越重要。年轻时候身体有余力,脾弱一点也能凑合用。
但年纪一上来,所有系统都依赖这套基础运作。脾好,吃进去的能用上,吃少也不怕;脾差,吃再多也是堆积、是浪费,是出问题的开始。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人补脾很用心、吃了很多药、调了饮食,可状态始终没有明显变化?
多数这类人忽略了一个关键点:脾胃的恢复不仅靠吃,还要靠“动起来”的气机。
很多人饮食再好,但天天久坐、几乎不动,气血循环慢,脾的升清功能始终发动不起来。
特别是年纪大了,运动减少后,肠系膜动脉血流下降,脾胃的运作就像车没油,再好原料也烧不动。
这类人更应该从日常站立、走路、按摩入手,把气机调起来,脾运才有启动条件。营养是供的,动是发的,不动,脾就发不出来力。吃和动要结合,才是真正有效的补脾。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王佩,郑鑫.补脾益肺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5,32(02):367-369.
更新时间:2025-05-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