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锦赛还有两天开打,跳水梦之队就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陈芋汐的状态被寄予厚望,全红婵也传出恢复训练的好消息。
可在一片支持和期待声中,却出现了让人作呕的声音
没有全红婵在,19岁的陈芋汐,扛起了整支队伍的门面。
这已经是她第五次出征世锦赛,她要比三项:个人十米台、双人十米台、混合团体。
但真正考验她的,不只是奖牌数量,还有一种无形的重量——带领团队、顶住外界质疑、适应新搭档。
因为全红婵因脚踝伤病和身体恢复问题缺席后,陈芋汐的双人搭档换成了掌敏洁。
一个是老将领军人,一个是新生代爆发力选手。
两人磨合的时间并不长,想达到她与全红婵那样“眼神一对就知道对方要做什么”的默契,谈何容易?
但她们拼了。
在2025年全国冠军赛上,两人并肩作战,拿下金牌。陈芋汐夸掌敏洁“进步很快,也很努力”,“我们都想做好每一个细节。”
这是她们的第一场大考。
陈芋汐说:“站上十米台的那一刻,我还是会很兴奋。”
她知道,自己离目标不远了。
离金牌,离奥运,离更大的舞台。
可也正因离得太近,压力反而成倍增加。
而她的解法是:极致自律。
不是那种说说而已的自律,是“出门比赛随身带体重秤”的程度。
她每天称重十次,连吃饭都精确到克,生怕任何一丁点体重波动影响动作质量。
有人说她疯了,但她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
“我离目标这么近了,为什么不再多坚持一步?”
可另一边,全红婵的缺席,却成了部分人借题发挥的靶子。
有人说她不够拼,有人说她怕输,更有人拿她晒太阳钓鱼的视频冷嘲热讽:“这状态能比?”
这就荒唐了。
没人比她更清楚这条路有多难。
脚踝伤病是一方面,真正让她陷入挑战的,是发育期带来的系统性崩塌。
对普通人来说,这叫“长身体”,可对顶尖跳水员来说,就是一场地震。
身形变了,骨架宽了,重心变了,连她自己都苦笑着承认:
同样的动作,做起来就是没那么顺了。
训练视频里,她满头大汗在跑步机上咬牙坚持,做卷腹时动作卡顿,最后一个转身,脸上却露出一个笑容,有点无奈,有点倔强。
她知道,哪怕是1公斤的变化,入水水花就会不同。
而骨架的事,靠节食根本解决不了。
所以,她一边康复,一边调整,教练团队为她定制了每天6小时的训练计划——重建她在新身体结构下的技术稳定性。
这,不是退赛,是“再校准”。
很多人不知道,郭晶晶16岁也经历过这样的“发育坎”,用一年时间慢慢调回状态。
从伏明霞、郭晶晶,到现在的陈芋汐,全都经历过这道坎。只不过,有的人跨过去了,有的人卡在中间。
现在的全红婵,还在摸索路口。
她没有退缩。
郭晶晶曾说,跳水运动员最怕的不是摔水,而是体重。
而中国跳水队,一直是以“精度”闻名世界的。
多一斤肉,动作的高度、转体速率、入水角度,统统变。
你以为她只是没参赛。
但她在用另一种方式,与身体、时间和命运做斗争。
可外界却有人开始“拉踩”,甚至说“她不参加比赛,这枚金牌都不值钱”。
这种声音,不仅恶毒,还极其无知。
更恶心的是,还有人开始“内鬼式希望”,希望外国选手拿金牌,以此“激励中国队”。
这不是建议,是赤裸裸的不尊重。
比赛有没有全红婵,金牌是不是含金,难道不是陈芋汐她们拼出来的?
从来没谁,靠着键盘夺冠。
也没人,能靠评论压垮一个真正的冠军。
陈芋汐现在走得稳,是因为她走得远。
她从十几岁起就用一天十次称重的方式活着,吃得克制、训练到深夜、行李箱里常年放着绷带和医疗胶布——不是怕受伤,是防止伤口裂开。
别人看比赛,她看录像,一遍一遍琢磨动作的误差在哪里。
这些都不发朋友圈,不拍视频,但每一分每一秒都砌进了她的实力里。
她不是不曾经历“发育关”,只不过她早就学会在剧烈变化里,维持自我。
全红婵和她,不是你输我赢的关系。
她们互相鞭策,共同成长,彼此陪跑。
全红婵巅峰那会儿,陈芋汐没一次松懈;如今全红婵走得慢了,陈芋汐成了她最坚定的鼓励者。
这才是真正的队友,不靠打压来扶持。
而这场世锦赛,不只是陈芋汐的舞台,更是中国跳水队的集体发声。
新搭档掌敏洁的成长,教练陈若琳的临场指挥,全队进入奥运新周期的磨合……
跳水这项运动,不只是看动作的完美度,更要看人的韧性。
能在发育、伤病、争议和怀疑中活下来的,才配称之为“梦之队”。
陈芋汐赛场拼搏,全红婵训练馆恢复,她们一个奋力冲刺,一个默默积蓄,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诠释体育的本质。
更新时间:2025-07-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