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阿姨,您最近血压怎么样?”“哎,赵医生,我家那电子血压计越量越低,我都怀疑是不是坏了,您看我用的对吗?”王阿姨坐在诊室里,挥舞着她的小腕式血压计,脸上满是疑惑。
前段时间她因为头晕在家里测了几次血压,发现数值一再降低,甚至比医院检查时低了二十多毫米汞柱。她既高兴又担忧,一边觉得是不是身体真的好了,一边又怕仪器靠不住。

其实,像王阿姨这样困惑的中老年人并不少见。很多人在家用电子血压计时,发现与医院的汞柱血压计结果大相径庭,有时甚至前后两次测量的数据也不同。
这究竟是电子血压计不准,还是操作方式出了问题?又会不会存在“测血压测出假安慰”的风险?其实,真相并不像你想象得那么简单。会不会是你忽视的那几个细节,正在干扰你的血压值?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血压越测越低?医生揭开其中玄机,尤其是第3点,90%的人每天都在犯。这次不妨仔细看看,或许你会大吃一惊。

家用电子血压计作为现代家庭自测血压的主力工具,被全球上亿人使用。但由于测量原理和操作差异,相比医院汞柱血压计,经常争议不断。
有学者团队对300多名中老年人分别用两种血压计测量,结果显示:电子血压计的误差一般在5~10毫米汞柱左右,部分极端条件下误差可达15毫米汞柱以上。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专家指出:与专业医疗环境相比,家用血压计更容易受到姿势、环境、心理等因素影响,因此并非设备本身“不灵”。大部分误区,其实都在日常使用习惯里。

世界卫生组织(WHO)与中华医学会的共同指南强调,只要选择合格品牌,并正确使用,电子血压计测得的平均值实际上是可信的。
但“越测越低”,多半是操作方式、环境或心理导致。不是设备出了问题,而是你忽视了那些看似小却极重要的细节。
每次一量,血压都比上一次低一点……别高兴太早,这其实是临床上常见的现象。我们来看,是什么原因让你的家用血压值“不走心”?
紧张心理消失,血压自然而降
不少人在刚开始自测时,因为紧张、担忧,身体会分泌大量肾上腺素,让血压明显升高。但重复测量过程中,心理逐渐放松,血管逐步舒张,血压自然下降。有研究指出,首次测量往往比第二次高出5~15毫米汞柱,这就是“白大衣高血压”在家庭场景的重现。

腕式/臂式坐姿不对,直接测偏
测血压时如果手臂悬空、坐姿不正或袖带绑得太松太紧,都会让数据显示“假象”。武汉同济医院曾统计,73%的老人家用血压计姿势不标准,导致误差放大。举个例子,手臂每降低10厘米,收缩压可能就虚低约8毫米汞柱。
“连续测量效应”被大多数人忽略
很多人担心不准,一次量两三遍,看哪次顺眼就信哪次。实际上,血压计袖带反复收缩,让手臂血流短暂变化,多次连续测量很容易导致血压值逐步降低。
“越测越低”的现象既不是健康改善,也不是仪器坏了,而是数据本身已经偏离真实血压。这一操作失误,临床中超9成患者都会犯。
除此以外,环境温度、服药时点、测量时间选择等也可能影响血压表现。因此,数据参考价值取决于你是否“按说明书正确使用”。

有了上面的分析,大家是不是觉得自己家里的电子血压计其实没那么“坑”?那么,如何避免虚高、虚低,真正测到“可信血压”?以下3个方法,人人都能做到。
规范操作细节,拒绝“随心所欲”
测量血压前静坐5分钟, 保持手臂与心脏同高,坐姿端正,脚平放地面。避免交谈、嬉笑或紧张情绪。臂带绑紧适中,以能插入一指为宜。

不要连续多次无间隔测量
如需多次验证,每次间隔必须3~5分钟,防止连续挤压导致血流动力学变化。测量结果以多次平均值为准,而不是“挑喜欢的那一个”。
固定时间、固定姿势、同一血压计记录
建议每天同一时间段(如清晨醒后、晚饭前),采用规定姿势,使用同一台电子血压计。每日测量记录可帮助医生准确判断血压控制趋势,避免间断性误判。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高血压防治指南(2019年修订版)》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国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数据解读》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